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Share this post

不該犯的錯、應該做的事:醞釀十年的職場生存守則/陳映竹

tuna.mba

不該犯的錯、應該做的事:醞釀十年的職場生存守則/陳映竹

陳映竹
Jun 1, 2017
Share this post

不該犯的錯、應該做的事:醞釀十年的職場生存守則/陳映竹

tuna.mba

這篇文章相當長,其實也可以分成幾篇來寫。首先談的是一些「不該犯的低級錯誤」,接下來是「謹言慎行、潔身自愛」,最後則是一些從十年職場經驗中領悟的道理。

在真正動手寫這篇文章前,一直在想要用什麼樣的角度來寫這篇文章;我不是傳統定義中的成功者,沒有自己的事業、房子、車子,沒有婚姻和子女;我和家人同住,是極度依賴家庭支援的人。

我沒有百萬存款,幾乎是個月光族;我和一般上班族一樣,也曾經被交通費、通訊費用、書籍、3C的分期付款、社交費用綁得很緊,甚至得靠友人的協助,根本算不上財務自由。

那麼,我要(或者說我能)用什麼角度來給社會新鮮人建議?換個角度想,如果我不能在這些方面給予協助的話,那我就把自己曾經犯過的錯寫在這裡。一來,這個社會上並非每個人都是企業家,但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事業(生活、家庭、工作)要經營;二來,這些錯誤不見得全都會發生,也不見得會同時出現,但希望能減少每個人犯錯時的挫折感。

畢竟我們是人、都會犯錯,立刻認錯、馬上修正方向就好,不要讓自己一直處在挫折感裡。

首先要談的錯誤,很容易出現在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身上,尤其在社群網站普遍、所有連絡方式都透過網路通訊軟體,讓以往「上對下」或「下對上」的溝通都變成「平行」的今日,很多人對一些細節都不以為意。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什麼時候會踩到對方的底線,很難事先知道。

我給新鮮人的建議是:

犯了錯之後一定要認錯並改正,並且不要在短期內重覆犯錯。

給前輩們的建議則是:

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新鮮人犯了錯,請讓他們知道錯了,導正他們、但不要逼死他們。

7種常見的職場錯誤

錯誤1:弄錯客戶的公司名稱、姓名、職稱,直呼長輩名諱

只要是商業往來溝通,千萬、千萬、千萬不可以犯這種錯(這件事真的很重要);但很不幸的,這種事連職場老鳥都會踩到地雷。例如我們在私下談話時可能會貪快,只要意思到就好,所以就會取些暱稱、簡稱;但是在書信公文往來上,一定要記得往來對方的公司正確全名、姓名、職稱,這是職場上必要的尊重。

對方願意與你稱兄道弟很好,但我們一定要以禮相待。

對方願意與你稱兄道弟很好,但我們一定要以禮相待;而最基本的禮貌,就是記得對方的公司名稱、職稱、姓名,而且千萬不能寫錯或縮寫。特別是商業文書、Email往來,不要貪快,如果不確定的話,先向主管問過、或是拿起對方的名片多核對幾次。白紙黑字,只要讓對方覺得不禮貌,生意就不用做了。

另外就是「不要貪快」(講第三次了)。有次開線上會議,由於不方便語音通話,所以我貪快直接輸入了兩位長輩的姓名,而沒有輸入他們的稱謂;線上會議結束之後,秘書直接把會議記錄公布在網路上,那一瞬間我只想撞死自己:你跟人家很熟嗎?可以這樣直接稱這些前輩的名諱嗎?人家公司員工都不敢直接稱老闆的姓名,你這個路人甲是哪根蔥?

由於這份已公布的資料是轉成一份PDF檔,所以記錄無法更改,人家前輩看到會怎麼想?「沒禮貌,當初拒絕你是對的」。由於沒有直接的業務往來,我再也沒有機會表達我的歉、也沒有機會向他們道歉,之後再也不會有合作的機會。在這一回合,自己已經被判出局,再也沒有機會重新來過。

如果我自己在發言時夠小心,就不會犯這種錯;這種事不能靠別人提醒,一定要自己提醒自己。

我稱這種錯是一定會犯的低級錯誤,但只有初入社會的新鮮人可以犯錯,但如果不斷犯這種錯,那可能就不能在這個社會裡生存。

錯誤2:裝年輕、裝可愛

這種錯,只能出現在進社會職場的前三年、進入某間公司的前三個月。之所以會有所謂「試用期」,其實就是在考驗一個新人面對新的環境。是否能快速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

就算是學校裡人人捧在手上的校園之花、在家裡爸媽長輩捧在手上的心頭肉,進入公司後都是人家的「員工」;剛進入公司對於環境不熟悉,可以多開口去問,不要不問,更不要把這幾句話掛在嘴上:「我是新來的,對環境不熟悉」、「我剛畢業,對工作環境和流程不熟」、「我不知道」。

有些女生很喜歡把「我不知道」掛在嘴巴上,要別人給予協助,第一次人家還願意幫妳,第二次、第三次,就會給人不專業的形象,但現實是:「不知道是不會問嗎?問了是不會記嗎?」有句話是這樣的「腦袋很好用,人人都該有一個」,請發揮大腦的功能,人都會年老色衰,永遠都會有更年輕美麗的女孩進來。

當別人稱讚「娃娃臉」、「看不出歲月的痕跡」時,不要沾沾自喜或是覺得很光榮;因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在說這個人沒有給人成熟穩重的感覺、輕浮、無法信任你的能力。

舉例來說,兩個近四十歲的人在老闆面前,一個看起來成熟穩重,講話有條理、有依據,另一個看起來像大學剛畢業的毛孩,講起話來無頭無尾,沒有前後因果順序。如果你是老闆,重要的事情你會交給誰去處理?

講話不要那麼多語助詞、走路請好好走,不要用跳的,開口前先想三遍,出主意時先問自己五遍為什麼;愛裝可愛的話,在自己家裡就好,不要在工作場合展現。

錯誤3:裝熟、攀親帶故

感謝網際網路與社群網站,把以往嚴格的上下階級改成水平的溝通模式;只要透過網站上的「送出朋友邀請」,對方可能會願意加你為「朋友」。但這樣就是「朋友」嗎?

在這幾年裡我不斷聽到一件趣事,有幾位朋友會在私底下聊:「走在路上,有時會有人跑過來跟我打招呼、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或是「我人在現場,卻聽到後面那桌的人跟其他人說跟我很熟。跟我很熟?我不認識你啊!跟我很熟的話,怎麼沒看到我呢?」

這件事真的很有趣。還有一種情況,你可能與某些人有數面之緣,但可能也頂多是點頭之交;但千萬不要隨便跟同事、長官說「我和某某人很熟」這句話,因為對方可能最多只記得你和某個人有過交集、也可能只記得你的服務單位,但卻不記得你本人是誰。

更不要說:「我和某某人是Facebook(或是LinkedIn、LINE)好友」、「那個某某人是我朋友的朋友」。如果你和這個某某人僅限於社群網站的關係,那就是完全不熟,而你朋友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朋友。

職場上只有「熟悉的陌生人」,而沒有「熟悉的朋友」。

每個人對於「熟識」的認知與標準不同,所以不要把「我和某某人很熟」這種話隨便掛在嘴邊,那真的只會笑掉別人的大牙。即使是曾經同床共枕的伴侶,都可能會「因瞭解而分開」了,所以職場上只有「熟悉的陌生人」,而沒有「熟悉的朋友」,切記切記。

錯誤4:過度膨脹自己

離開學校之前,老師們都會耳提面命「會多少事,說多少話」,在履歷表上千萬不要過度膨脹自己。但我在後來看到的許多情況是:

面試官:「從履歷表看來,你會寫程式,你會寫什麼程式?」

面試人員:「HTML、CSS」

面試官:「那你用什麼寫程式?」

面試人員:「FrontPage、Dreamweaver」

除非是騙完全不懂的人,通常這會讓自己落入一種窘境:吹牛。

「吹牛」這種遊戲就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去賭自己贏的機會;如果牌面翻過來時爆了,就得負責把所有的牌吃下去。你說你會這件事,主管要驗證你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叫你實作;如果你沒有做到履歷表上寫的那種程度,那就有兩個選擇:仁慈一點的主管讓你有台階下,現實一點的主管直接請你回家吃自己。

現在多數面試官會在面試(或是面試前)要求現場解題,這不只是考驗面試者的危機處理能力,也在考驗面試人員的道德。站在公司的角度想,這是正當的,公司是營利事業,不是慈善團體;即使是慈善團體,也是有營運壓力的。

所以,千萬不要過度膨脹自己的能力。也許它能在履歷表上爭取一次面試的機會,但網路上訊息的傳遞速度是很快的,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如果你過度膨脹自己的能力,你可能連之後同產業的面試機會都沒有了。

錯誤5:死不認錯、說謊

當你說了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言去彌補;當你不斷說謊時,只會不斷的犯錯。「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你說了謊」,在犯錯當下馬上承認錯誤、或是被他人指正時承認自己的錯誤,都比被人家事後說你「不懂裝懂」、「滿口謊言」,失去了對方對你的信任還要重要。

在現在的世界裡,「信任」是商業往來、人與人相處十分重要的基礎。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機制要去建立「信任」,就是因為現代人會想辦法說謊、瞞騙,於是造成了龐大的社會成本,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盡失。

「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這也會是建立「信任」的一種方法。

錯誤6:東家長、西家短的八卦王

有不少人會覺得社群網站是「洩壓閥」;事實上一點也不,它很有可能是毀滅你所有努力的證據。有無數的社會新聞,都是因為社群網站上的不當言論而來的;有些人喜歡在社群網站上意有所指、或是強調讀者不要先入為主。事實上,你寫出來不就是要人看到嗎?不該說的事不要說,那是公司的事、你同事的事,不要以為四處爆內幕的行為很了不起;這種行為只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沒有口德、沒有職業道德。

如果某個讀者剛好認識故事中的主角配角、並且進行求證時,就可能會發現你不但是個八卦王,還是個表裡不一的偽君子。

除了社群網站外,在餐廳裡討論家裡的私事、或是公司同事的八卦,也是不妥當的行為。與工作有關的事,都不該在公共場合裡大聲談論;與他人有關的私事,更不應該由自己的嘴裡說出來。

錯誤7:貪小便宜、公器私用

筆者以前工作的某個單位裡,有個長官曾經站起來痛罵與會主管:「誰能告訴我,一個二十人的部門在一個月裡用掉七大箱衛生紙是怎麼一回事?」

我很訝異會有這種情況。直到有一天,我和家人拜訪某個遠親,看到他家裡堆了一大堆捲筒衛生紙、筆、釘書針、信紙、郵票等文具,還問訪客要不要,「反正是公司的,可以拿回家用」。

父母拒絕了,回家後告訴我:「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不要以為幾塊錢的原子筆、鉛筆可以帶回家用。你在公司工作,這是公司的財產,公司給你這些文具使用,方便你工作用的,不是你的東西不要拿。」

另外要講的是「時間」與「創作物」:當你在公司工作時,也就是當你從「踏出家門的那一秒」到「踩入家門的那一秒」的時間,都是屬於公司的。

這樣講或許不近人情,但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上班就是「公司付了錢向員工購買這段時間的服務」。你在上班時用公司的電腦、公司的文具,你的「產出」都屬於公司;除非有另外約定,不然你用公司的電腦經營網拍、經營自己的部落格、看股票操盤,老實說道德上都是有瑕疵的。也因為這種現象,陸續有國外企業收回「在家工作」的員工福利,並且要求簽訂工作契約,將彈性工時的工作內容和產出標準訂定出來。

讀到這,一定會有人覺得「這樣和那些慣老闆有什麼不同」,但工作的付出與獲得應該是平等的,拿人家的薪水、做人家的事是基本工作道德;如果拿人薪水做的是對公司沒有幫助的事,那就是沒有工作道德的事情了。

另外,也不該藉由公司的資源建立自己的個人形象。很多人忘記自己是使用公司的資源,卻做著只有利自己的事,或是打造自己成為「XX之神」的形象,如果有回饋到公司營運還好,但通常是打造了個人形象與個人品牌,卻無利於公司的營運。這點也是絕對不能犯的錯。

回到前面談到的,建立「信任」是必要的,如果你變得無法讓老闆信任你,那最好回頭腳踏實地、乖乖做好公司份內的事。

尊重每個人,尤其是第一線工作人員

有次與朋友到隔壁大樓開會,他微笑著對坐在門口的警衛說了:「您好,我來開會。」

我看到警衛臉上警戒的神情鬆懈柔和了許多。我很訝異這樣的變化:「很難得有人會向警衛打招呼,多數人是對他們視而不見的。」

朋友很認真的回覆我:「他們是門神耶!每天要管控這麼多人的進出,當然要尊重啊!」

另一次,那時我在咖啡店幫忙,咖啡店的老闆提醒我:

一定要尊重那些打掃街頭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內容是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如果他們不做這些工作,街頭會有多麼髒亂?他們也是其他人的家人,你愛惜你的家人,你也要尊重其他人的家人,對每個人都要給予同樣高規格的尊重。

那些在公司裡工作多年的助理、長官的秘書,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公司的營運脈絡、主管的喜好,有許多人脈的聯繫都掌握在他們的手上,有些長官信任他們的秘書更甚於其他職員;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人家當秘書或助理就好欺負、甚至對他們大呼小叫。如果這樣,最後吃虧的通常還是自己。

許多企業會聘僱外面清潔公司的打掃人員,而這些人員通常也見識過許多公司;或許他們偶爾會在打掃時有幾句抱怨,例如某單位裡的某某人總是丟了什麼東西在垃圾桶裡、哪些人總是不會體諒打掃人員的辛苦,對長官一個嘴臉,對同仁另一個嘴臉⋯⋯;這種抱怨通常都很直接、而且傷害力很大,甚至有可能會危及你的個人形象。

很多人都會罵第一線工作人員「不專業」或「不負責」,把自己的不如意都發洩在他們身上,那真的是大錯特錯。

非禮勿言、勿聽、勿視

不要管其他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你工作的時間就是那幾個小時;你該想想如何讓自己的產出最大化,而不是去八卦其他人的私生活。

茶水間、洗手間是流言蜚語最多的地方,看到了、聽到了什麼,就請馬上忘掉,與工作無關的事不要記;誰誰的小三或小王、同事甲說同事乙的是非、同事丁和同事丙婚外情 ⋯⋯,這些都與工作無關。

職場三原則: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我的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會貼上防窺片。很簡單,我不喜歡窺探別人的隱私,也不喜歡別人窺探我的隱私;我的工作內容、創作中的文章、工作中的報表,不帶出公司的資料,我會放在公司的硬碟裡。

我為自己建立了資料共用與使用的原則,但因為目前一個星期裡會在兩個不同單位工作,有許多資料是存放在網路空間裡或是工作平台上,工作資料的隱密就是我必須注意的。

人總有好奇心,為了避免讓其他人當了大嘴巴、資料從某個路人的眼角餘光流了出去、或是讓某個路人發了夢,造成工作單位的困擾,所以我在上班使用的工具上設置了防護裝置,一來保護自己,二來保護他人。

當然,「非禮勿言」還有另一個意義,當自己開口前,沒有把自己要說的話想三遍;沒有邏輯、沒有依據、只有「我覺得」時,請不要開口。因為在職場上的話語都是戰鬥,說出無憑無據、沒有邏輯、天外飛來的一句話,都會讓人覺得不專業;這也會影響客戶對你背後公司的看法,所以在開口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即將出口的話是什麼。

說清楚、問清楚,魔鬼藏在細節裡

只要是與公司形象有關的事,都是員工要注意的小事,有句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就包含了「把話說清楚」這一點。

「把話說清楚」是一門藝術。如何讓客戶在第一次見面時就知道你的目的、知道你的建議有利於雙方的營運與公司形象,如何讓同事在最短時間內知道你要表達什麼、怎麼與你搭配,真的是需要時間淬鍊。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表達天賦,有些人適合幕後支援,「溝通」就成了很重要的事;要讓團隊知道如何協作,真的要把話說請楚。還是那個基本原則:「話出口前先想三遍,建議方案提出前、要做什麼之前,請先問自己五次為什麼」。

這樣也許會浪費一點時間成本,但可以減少因為溝通不良造成事後的解決成本;同時你的客戶也會覺得你是個謹慎的人,更願意與你合作。

從另一方面來說,我正式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近十年了;工作環境相對單純,但還是不免看見有些專家喜歡丟出似是而非的問題,搞得台下聽眾一愣一愣的,甚至在搞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照單全收。

遇到模糊不清的文字與術語時一定要問、查找資料,一定要問身邊的主管、同事、友人,任何模糊不清的內容都有可能損害公司的營運和形象。

感謝一路上工作的主管、前輩、朋友們會幫我釐清盲點所在,不會讓我單純的把專家意見直接放進腦袋裡;如果是喜歡玩文字遊戲,講話不清不楚的人,通常一種是紙老虎,另一種是缺乏自我認同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除非對方和你有直接業務往來、會影響你的公司營運,不然可能放在參考名單裡就好。

畢竟,我們人一生的時間就那麼多,不要把太多時間浪費在那些把你耍得團團轉的專家身上。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那麼一定要想辦法把話說清楚。你的專業不只是該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如何轉化知識,讓你的客戶、老闆、同事都聽得懂;因為他們不會讀心術、也不會心電感應,所以你必須用共通的語言,把自己的專業完整表達給對方理解。

最後,我個人並不會特別建議辦公桌要擺放整齊、上班要不要化妝噴香水穿高跟鞋、文件上的釘書針是不是都釘在同一個位置這類事情;但若你的客戶或主管會在意,那就得留心了,因為這和公司文化有關。至於個人的行為,則是看工作場合需求調整,沒有什麼是一定要做(或不做)的。

工作裡沒有朋友

「朋友」這兩個字很難定義;在這幾年裡,社群工具似乎把人的關係拉得很近,但卻把「心」的關係拉得很遠。

在工作裡,只有工作夥伴,要與工作夥伴達成「競合」──互相協助、並且正向競爭的境界,才能讓彼此都成長。如果工作夥伴真的變成了「朋友」時,你該為這個情況開心;因為在離開學校的那一刻,這個世界對「朋友」的定義就會變得極為複雜。除非心中的量尺十分清楚,哪些情況和事情是在商言商、哪些事則是朋友的範疇都非常清楚,否則永遠都可能會被「人情」所羈絆。

不探人隱私,是我對工作夥伴之間關係的定義。有人覺得「哎呀!你怎麼這麼不近人情?」,然而只要與工作無關的事,像是同事的家庭、男女關係、疾病、宗教信仰等等,通常我都不會多問;如果工作上有需要互相協調的地方,我都很樂於討論,而如果是與工作無關的事,通常絕不會主動過問。

對方願意告訴我他的困難,我感激他對我的信任、也會盡量給予協助,但不會多嘴;因為那是對方的隱私,他選擇揭露是他個人的自由與選擇。至於我,則做到「好聽眾」、以及工作份內相關的職責就好。

到了工作上,就是就事論事。不要因為對方是朋友,就想要壓低對方服務的價值;如果對方是你的朋友,就應該在合理範圍內為他爭取更多的收入。

說「工作裡沒有朋友」,並不是要你提防他人,而是要警惕自己,心裡的量尺要畫清楚:工作歸工作、朋友歸朋友;你和工作夥伴唯一的目標,就是幫老闆賺到錢、讓公司好好營運、建立公司的口碑,而不是互相找麻煩、損害公司的形象。

性別不是藉口

常常會看到有些團體會主張性別平等、不能有年齡歧視,不論性別是什麼都要享有同樣的福利,這些我都認同;但我也主張,如果要享有同等的福利,也要負擔同等的義務,這才叫做「公平」。

沒有錯,我們生來為人是公平的,但生理上的特徵,就是那麼不公平;男人有的女人沒有,女人有的男人沒有。如果要齊頭式的平等,就要負擔同樣的義務與工作,不能選擇性的只要福利、不要義務,這是不對的。

在主張性別平等的台灣,應該比較少聽到「人家是女生嘛!所以幫我⋯⋯」這樣的對話出現;也許我身邊認識的女性都十分獨立,也有可能我求學和工作的環境都是女性居多,所以外出出差、搬桌椅之類的事情,能自己來就自己來,沒有撒嬌的空間。

但很不幸的,不知道什麼原因,很多主管不願意相信女性職員(特別是新進人員),會對她們百般刁難,在言語上,甚至人格、心理上給予難堪;我不懂他們受過什麼樣的「創傷」才會這樣口出惡言,但也因為這樣,我也希望女性能多彼此協助。雖然性別不是藉口,但也不能讓自己因為性別歧視而受辱。

同事沒有「應該要為你做什麼」的責任

是的,職場如戰場,它不是生存遊戲、不是直播秀,大家都在為老闆、公司做事;每個人的時間行程都很緊湊,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沒有同事「應該」為你做些什麼。家庭需要你提早下班回家、身體健康有狀況、當天情緒不好,你可以選擇請假,但工作進度要自己掌控好,不要讓同事幫你擦屁股收爛攤子。

工作單位的主管曾經建立嚴謹的工作代理人制度,包括要求撰寫工作流程手冊、指定第一代理人與第二代理人,在業務主要負責人離開工作崗位時,代理人要能掌握你的工作進度、業務相關聯絡人資訊、檔案共享的位置,以避免不在工作崗位上、或者連絡不到時,導致工作中斷或延誤,或者讓客戶覺得這個團隊不專業、彼此不瞭解工作進度,以致於失去日後的合作機會。

偶爾一下抱怨薪水低、工作環境不好,別人會當作你在發洩情緒,但久而久之可能會有人問你「為什麼不換工作」;還有一種人會直接告訴你的老闆「你的員工在外面說公司待遇不好」。別忘了,待遇這件事,是當初在面試時雙方談好的;如果你的議價能力低,就想辦法提高,然後和老闆談。如果沒有往上調整的空間,就看看整體產業的情況,找尋其他的機會。

如果你選擇留在原本的崗位上,那就別再抱怨這件事,因為這是你的選擇。如果你到了另一家公司後發現不如預期,那還是自己的選擇;因為當初沒有問清楚、談清楚,你就決定到另一家公司去了。我們都是成年人,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同前面提到的,我因為「貪快」而犯了不該犯的低級錯誤,其他同事是沒有責任為我緩頰或修飾的;如果錯誤是我犯的,那麼為什麼要由別人為我承擔呢?我是付薪水的人嗎?我有給別人什麼好處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吧!

勇於犯錯、認錯並且亡羊補牢

有個同事告訴我:「你心中的100分,不等同於別人心中的100分;快速失敗、趕快改正,才是有效率的解決方法。」

「犯錯」與「認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死不認錯。

犯了錯,知道自己錯了,要趕快認錯。而且記得一件事:自己處理不來的事要趕快求救,不要把責任都壓在自己身上;你會很痛苦,走不出來。對公司來說,要緊的是亡羊補牢,趕快找到補救方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傷害降到最低,而不是讓你坐在港口流著眼淚唱補破網,或是坐在吧台邊一杯一杯的黃湯下肚,那些都是於事無補的。

我們是人、人都會犯錯,會犯錯的也是人;但這些都不是藉口,只是讓自己在挫折中恢復勇氣、並且繼續往前邁進的「雞湯」。大哭一場之後,趕快把眼淚擦乾,讓傷口結痂,然後繼續往前走;這個傷疤會是成長的養份,不要留在原地舔舐傷口,這樣傷口只會發炎惡化,說不定還得截肢,永遠不會好。

「犯錯」與「認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死不認錯、還撒下漫天大謊。

中場休息

讀到這裡,有沒有讀者覺得「大人的世界好複雜」?其實這些事情在求學階段、日常生活中也都可能會遇到。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甚至更為封閉,在學校的目標只有自己的事;實驗失敗的話,就重新來過,在期限內畢業就好。在公司的目標,則是為公司帶來正向成長,如果失敗可能得捲舖蓋走路,甚至影響自己的生計。

在學校有點像模擬打怪,出了社會則像是親上戰場;每天都是槍林彈雨、腥風血雨,每天就是那麼黑暗。不過也因為這樣,終究才會知道陽光的美好、對你伸出援手的人有多珍貴。

適時給予溫暖

在前面血淋淋的告解之後,最後以比較正向的內容作為結尾,希望新鮮人們願意走出校園與家庭的防護網,建立自己的生命鏈。

當我接觸「區塊鏈」這個議題時,發現人生就是一條獨特的時間鏈(或是生命鏈);因為我們會犯錯、有選擇,這就是生為「人」的意義。機器人的犯錯機率很低、選擇也是預先寫好的「if… then… else」判斷程式;但是生為「人」有自我意識,每個人會衡量不同的選擇、做出不同的行為,這也正是每個人存在的獨特意義。

也就是說,我發現每個人的時間鏈都是獨特的;也許在某個時間點會有交集,但每個人也都獨特的存在著。

雖然職場如戰場,但它其實不是那麼令人生厭;也許中間的挫折和過錯,會在當下讓人很想撞死自己。但也因為犯過這些錯,讓我時時都提醒自己:

  • 不要讓自己一直處於「挫折」的情緒裡。

  • 如果對方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以後也不要這樣對其他人。

不貳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貳過」這三個字指的是「不犯下同樣的錯誤」,但也許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不要犯下與他人同樣的錯誤」。

有次與同事聊天,他說:「妳一定沒聽過『媳婦熬成婆』後做的事情會更可怕。」

事實上我知道,總是因為過去犯下的失誤,而過度放大了失誤帶來的挫折感,卻忘了「不能犯錯」的目的是什麼。

所以如果對方做了讓你感覺很差的事,記住以後不要在其他人身上重覆同樣的行為,例如罵髒話(聽過某個長官在火氣上來時,五字經罵人的故事)、開黃腔、亂丟東西、狂拍桌子等等。有些人是因為個人的情緒控管問題,需要某種儀式來抒發不滿的情緒;我們知道這個行為令人不舒服時,不要當下指正已經氣在頭上的對方,但必須提醒自己,以後不要做同樣的事。

每個人在職場之中,一定會有「以前人家怎麼不公平對我,以後看我怎麼修理他」的念頭出現;但下個念頭最好是提醒自己,「如果你知道那是錯的,為什麼還要犯一樣的錯?」

犯錯怎麼辦?承認錯誤,讓損失降至最低。

重點是:不要拿你犯下的錯責怪別人,沒有人要為你犯下的錯誤負責,包括你的老闆。

永遠心懷感激

是的,永遠心懷感激。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中有所謂的「貴人」,但其實「貴人」不只是正面給予你協助的人,還包括了那些給你負面批評的那些人;沒有他們的指責,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犯了錯。

在我的觀念中,這些「貴人們」包括:

1. 願意開口指正你的人與酸民們

在「同溫層」中待久了,很容易養成以管窺天、夜郎自大的個性;但地球不是繞著你運轉的,酸民們有權力表達自己不認同的意見,他們的反向意見代表了「非同溫層」的聲音。你必須分析這些人的意見,把合理的內容收下、認錯、改正,但不一定要照單全收;過於負面、情緒發洩的話,看多了也會內傷。你可感謝他們願意開口指責你、酸你,但記住不要犯下同樣令人反感的行為。

2. 願意伸出援手的人

雖然前文提到「沒有人應當為其他人的行為負責」,但如果有一個人願意伸手援救你,請記得感謝這個人。

他也許只是出手幫你改個文字、標點符號,也許送了一本書、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給你一個微笑、給你一句讓你有勇氣面對現實的話,或是在行為上告訴你這麼做是錯的,這些人都是「願意伸出援手的人」,這些人讓我們在生活的現實裡看到陽光,讓我們受傷的心靈感受到安慰,請記得感謝他們。

3. 願意原諒你的人

害怕犯錯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害怕對方或公司對責任的追究,另一個是對自己內心的譴責、自我能力的質疑。

所以當對方願意原諒自己時,心裡的恐懼已經少了一半,也會較有勇氣去找出補救方案,所以一個願意原諒你過錯的人是值得感激的。

4. 願意原諒你並幫助你的人

在認錯後,願意幫你一把的人更是寥寥可數。不要感慨世態炎涼、人心不古;畢竟在這個艱難的時機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過。

所以只要是願意伸出援手的人都應該感激;在犯錯後又願意原諒你、給予幫助的人,你一定要感激他,因為他對你還有信心。

照顧比你更弱勢的人

如果發現自己的生命裡,沒有遇到前述的那些「貴人」怎麼辦?這也不代表你人緣不好、或是上輩子沒燒好香什麼的;這其實是一個機會,讓你自己成為自己、或是其他人的「貴人」。

有些人在就業路上一帆風順,職業生命裡有父執輩的協助、有朋友的協助、有長官的包容,他在判斷上不曾出錯過……;這樣的人很稀有,就像稀有的溫暖陽光一樣。多數人因為不同的因素,隨時都處於提心吊膽或挫折中,生活走在鋼索上;如果你在周遭遇見這樣的人,請別打落水狗。

時時想著這個問題:「這件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代表著什麼意義」;它可能讓人受傷、挫折、情緒低落、覺得自己無任何用處、缺乏援助。在陷入情緒低谷時,心理諮商師與朋友會是一個協助的窗口;有時候就是一句看起來無關緊要的話,或是深夜裡亂七八糟沒有營養的鬼扯淡,都能協助脫離黑暗冰冷的心靈海溝。

知道挫折多令人難過、知道自己失敗時有多需要別人提供協助,那麼請在別人需要幫忙時,讓自己成為裂縫裡那道溫暖的陽光。

有人會抗議「我失敗時從沒有人幫過我,我為什麼要幫助其他人」;就是因為知道「失敗時沒有人協助是十分痛苦」的感受,你更需要在他人失敗時給予協助。這就是「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用意,它在提醒自己:「記得給予他人協助」那些沒有資源的人,更需要人家的幫忙。

永遠保持好奇心與分享精神

挑戰自己的極限是必要的,但請不要拿工作的事去挑戰老闆、同事、客戶的極限。要問自己能努力到什麼程度、挑戰自己能不能做到更好;對新的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同時要有「早期分享」的概念。

比方說「區塊鏈」:什麼是區塊鏈?能運用在什麼地方?怎麼運作?不要等到「區塊鏈」成了流行用語時(如同一天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幾百次「大數據」、「Open Data」),才開始去瞭解它。

因為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了未知的風險,所以提早接觸新的議題、知道它們如何運作、提早分享自己的看法都是好事;如果有人願意跳出來指正教導,那就更好了。

「分享」這個動詞其實是很微妙的;不是在同溫層裡取暖、也不是要取得多數人的認同或是成為「先知」。分享是找到一同做事的工作夥伴、縮短磨合期、找到共識的好方法,也是讓你放下身上包袱、讓自己更輕盈往前邁進的行為;更進一步來說,如果有人因為你的分享而得到啟發,那會是更好的一件事,誰知道哪個受啟發的人會讓世界變得更好呢?

很多人害怕「分享」,尤其是在「師徒制」的狀況下,師傅因為害怕被學徒超前或取代,往往會留下一手;甚至因為價值觀的不同,擔心分享之後會喪失自己的地位。我自己傾向在分享之後放下包袱,再繼續找新的議題去努力;守著舊的議題不會成長,只有新的議題才會帶來繼續往前的動力。

擁有「信念」與「信仰」

「信念」指的是一個理想,「信仰」則是對實現理想的堅持。擁有「信念」與「信仰」,會給予一個人堅持下去、活下去的勇氣。要特別強調的是,這裡指的「信仰」並不是「宗教信仰」;當然,對於某些人來說,宗教信仰也是一種很好的力量來源。

這個理想可以簡單一點,不需要太偉大,例如:「我要讓自己每一餐都能吃飽」,所以「我去工作,工作的所得能讓我在每一餐都能吃飽;如果沒有工作、沒有所得,吃不飽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那就是「信仰」。

這兩件事物很簡單,真的不需要太偉大。我在當上班族的時代,我們一家人收留了一隻自來貓;那時我唯一的信念就是「養活這隻貓,不讓牠在街頭流浪」,而我工作所得的一部份,就用來負擔貓的生活用品和醫療費用。如果我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如果沒有收入,可能就會讓牠流落街頭。所以,「工作所得裡的一部份要照顧貓」這件事就成了我的「信仰」,僅此而已。

把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家人照顧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個長輩語重心長的告訴我「把自己照顧好,就是功德一件」。我們是平凡人,把自己的理想設定在能力所及的程度就好;至於「世界和平」就交給超人,何況就算是超人,也有他們自己的限制和煩惱,不是嗎?

打破所有奉為圭臬的原則

任何的原則都是人訂的,所有的原則也都是因為當下的環境而產生的;隨時間與環境改變,原則是可以打破的。大家一定會覺得很荒謬,這種反覆的說法是不是在推卸責任?

世界沒有那麼美好,沒有永恆不變的原則;但你可以讓自己過得開心一點,在職場與生活裡保持自己是個獨立思考的個體,有三個「不要」是可以參考的:

  1. 不要相信任何一蹴可及或零成本的建議方案:免費的最貴,記住這一點。任何成果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取得,每個人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時間,不要浪費時間在無所謂的方案上。

  2. 不要相信只下指揮令而不實際動手的人:不是說你的老闆。很多紅極一時的「XX之神」、「專家」可能讀了很多二手資料累積成自己的觀點,但因為沒有實戰經驗,並不知道第一線人員的執行狀況,所以會寫出很莫名奇妙的KPI;如果你的老闆把這些人的話當成聖經,那請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儘量充實自己,然後往下一個工作單位前進。

  3. 不要相信任何雞湯文:雞湯文只是讓你好過一點,給你一點同溫層的鼓勵,幫你打氣,但不見得在職場上能幫助你什麼。

有些單位會提供新鮮人「標準作業程序」(SOP),這是有必要的,SOP可以減少新人在執行不熟悉業務上犯錯的機會、快速上手、縮短與工作內容和同事磨合的成本,更可以減少新人在面對客戶時不慎顯露不知所措的表情、或是不小心脫口而出的「不知道」,而給予客戶「這個團隊不專業」的感受。

但任何SOP都會過時。如果你只循著舊的SOP執行業務,而沒有使這個業務執行起來更有效率的方法,那你最終會被機器人取代。千萬記得一件事:

機器人在執行業務上是近乎不會犯錯的。有了SOP,就可以把工作交給機器人或人工智慧(AI)去執行,人就可以放下這個工作、再往前邁進,尋求更有效率的執行方法。

這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人會創新、會突破;而目前的機器人還只能模仿,不會創新。

健康與家人放在第一順位

不管你怎麼努力、在事業上如何拼命,「健康」與「時間」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資產,家人可能是你一生中精神力量的來源。

很多人年過三十後參與聚會時談的內容已不是「理想」,而是「現實」:最近去做了身體檢查、向哪個直銷商購買了什麼保健食品(或營養食品)有優惠、哪個朋友進了醫院、最近又開了什麼刀、又割掉了什麼、又長了什麼不該長的東西;家人抱怨在家的時間太少、來不及陪小朋友長大、來不及給家人一個擁抱……。

我尊重每個人對人生的選擇,但我也希望我的朋友們能身體健康;至少大家到了白髮蒼蒼的時候,都還能坐在陽光下,嘲笑彼此為共同理想努力過的年少輕狂,而不是躺在冰冷的病床上,讓病房裡規律的機器聲提醒巡房的護理人員,床上還有一顆心臟還在跳動。

「健康」與「時間」是每個人經營事業的本錢,上天還算公平的給了大多數人這些機會;但在拼事業的同時,也別忘了要陪伴家人,有健康才有本錢繼續往前衝。

以下狀況出現時,請考慮換公司

現在大概很少有人會談對公司的「忠誠度」。在我的學生時期,只要是人力資源管理或是企業管理課程,都會建議公司需要讓員工對於公司文化有認同感,這樣才能培養員工的「忠誠度」。到了這個年代,在一間公司待超過十年,反而有人認為你是不是拒絕接受挑戰、抗拒成長、或是缺乏脫離舒適圈的勇氣?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這都可以自己衡量,但遇到下面的情況時,我會建議還是換公司吧。

  1. 對公司文化不認同時:公司的文化不是一個職員、少數幾個人形塑而成的。如果你對於整個單位、整個公司的文化與工作氣氛都不認同時,請選擇換一個服務單位,而不是在社群網站破口大罵、或是在其他單位的員工面前指責自己服務單位的不是。這於事無補,也會讓人覺得這個員工沒有口德、不專業。

  2. 對他人罵自己服務(過)的單位:已經有很多人力資源專家提醒過,求職者不要在面試時指責自己先前的服務單位。換了公司之後,也請不要在新單位說自己過去的服務單位有多糟。你不認同別人的工作文化,並不代表其他人也不認同;每個主管的風格都不一樣,世界不是繞著你一個人運轉。

  3. 老闆問妳為什麼不穿裙子、或要求穿裙子時:這一點很明顯吧?穿裙子會讓你的服務內容品質提升嗎?還是只是讓老闆上班時心情更好?除非你的服裝打扮與服務品質有關,否則如果長官提出這類要求,可以考慮換公司。

尾聲

如同本文一開始時所說的,其實筆者沒有任何特別的資格去談這些事情、給這些建議;把過去從職場經驗中的經歷心得寫下來,主要只是希望協助職場新鮮人在面臨挫折時,一定要趕快走出來,不要害怕再度犯錯。

本文裡提到的大大小小錯誤,除了把公司文具、衛生紙拿回家私用之外,幾乎都曾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有位大德曾說,我們在遭遇痛苦與失敗時必須「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而在生命中就是如此;我們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鏈,大大小小的選擇、決定、錯誤成就了每個獨特的人,而我們就在過往的經驗中,被雕琢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機體。

順手拿起了買了很久,放在一邊的《在一起,更好》,翻到這一段文字,以這段文字作為這一系列的結尾:

生命的價值不是由我們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決定。生命的價值取決於我們為別人做了什麼。

The value of our lives is not determined by what we do for ourselves. The value of our lives is determined by what we do for others.

希望大家都過得健康,並且擁有自己的人生。

Share this post

不該犯的錯、應該做的事:醞釀十年的職場生存守則/陳映竹

tuna.mba
Comments
TopNewCommunity

No posts

Ready for more?

© 2023 吐納商業評論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