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區塊鏈建立經濟身份的問題/陳映竹
這個世界上仍約有兩億的人是無法進入經濟體系的;而這些人可能是難民、處於極度貧窮狀態。
一邊讀著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裡面提到了:
全國集中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成,小微企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進……。
這些使我想到《世界經濟論壇》中的一篇文章裡提到,這個世界上仍約有兩億的人是無法進入經濟體系的;而這些人可能是難民、處於極度貧窮狀態。
由於失去了經濟身份(如銀行帳戶、交易記錄、稅務資訊等等),無法向一般金融體系借貸,於是也無法脫離貧窮;甚至可能為了求得生存與溫飽,不得不從事對生命安全危害風險極高的非法工作。
在另一篇報導中,建立區塊鏈技術身份辨識平台 BanQu 的共同創辦人 Ashish Gadnis 認為,建立經濟身份是打破貧困循環的基礎,於是開發了 BanQu 平台;讓難民或貧窮的人,能利用這個平台建立他們自己的經濟身份、進而脫離貧窮。同時,這也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7 中的第一個目標:終結貧窮。
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建立「經濟身分」也許可以改善生活,也能遠離貧窮,但在現行的經濟體系下,還是得先有「身分」才可以進入整個體系中,甚至也能減少失去經濟身分的人從事非法工作的機會。
以區塊鏈建立經濟身分的疑慮
但藉由區塊鏈建立「身分」這件事還是有疑慮的,於是筆者在 CoinDesk 找到了另一篇文章。作者 Jacek Czarnecki 提到,以區塊鏈建立身份有多項我們所知道的優點,如「去中心化」、「加密」、以及「不可修改」。
但若以歐盟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來看,在現行的法規下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例如,要行使「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簡稱 RTBF)時,由於區塊鏈是無法進行修改的,所以可能會造成資料無法更新,還留在網路上。
有許多商業機構合作建置區塊鏈身份辨識平台,如微軟、Accenture,就聯手開發身份辨識平台;而《Blockchain Revolution》的作者之一 Don Tapscott 也在 McKinsey 的訪談「How blockchains could change the world」(區塊鏈如何改變世界)中,提到區塊鏈會是改變經濟體系的方法。
但真的由這些大型商業公司、政府開發的區塊鏈身份辨識機制,是否也違反了所謂的「去中心化」的理想?同時,我們能信任這些機制與平台嗎?
透過區塊鏈技術的協助,是否真的能改善失去經濟身份者的生活?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