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廠商未來出路之一:研發獨門技術、多交流、打群架/洪士灝
素未謀面的業界網友問到物聯網的策略;原本以家用硬體產品開發、銷售為主的廠商,要如何增進產品的技術與應用層級?如何有個長遠物聯網服務的可能性?
「這是大哉問!」我說,不要指望我用腦袋想一想,就能給有用的建議;何況,世界上這麼多人都在覬覦物聯網的市場,也希望開發出大賣特賣的產品、應用或服務,但如今成熟好用的家用物聯網產品並不多見。
雖然有很多人在發想所謂的「智慧家庭」相關產品;但成熟的應用少之又少。我覺得主要的問題是不夠聰明好用,因為想要討好所有使用者是很難的事情;各種程度使用者都有,習慣不同,各有各的需求。
舉好朋友陳維超教授所研發的Skywatch為例,要在這個擁擠的家用雲端攝影機市場中勝出,必須有些獨門技術、好用的雲端服務、加上商業經營之道,在在都需要人才,缺一不可,並不容易。
但未必每家公司都得要做完整的產品,尤其是原本在某個領域掌握到獨門技術的公司,與其急著去做自己不熟的領域,不妨先設法利用獨門技術作為敲門磚,搞出一些名堂;再設法與其他公司合作,或是走開放平台的路線與社群合作。
中小企業在研發策略上可以多些靈活,並和外界交流。
所以,筆者建議這家在某個領域擁有多年經驗的公司,既然已經做出新的硬體產品,是否思考如何找相關業者談合作,或是開放應用開發介面(API),吸引社群來開發應用。
總之,我覺得中小企業在研發策略上可以再靈活些,多與同業和社群交流;這聽起來像是廢話,本來就應該如此,不是嗎?但關鍵的問題是:你想要跟什麼水準的人交流?
跟沒技術、沒創意、沒創業企圖心的人交流,要如何看到出路?想要跟高水準的人交流,一面要設法提高自己的水準之外,一面要設法雇用高水準的人才,否則人家怎麼會理你?
這麼簡單的道理,卻是做低門檻代工思維的人難以實踐的;所以,同一時間,有人覺得生意難做,只能靠壓低員工薪資苦撐,有人卻看到機會,覺得台灣的人才價廉物美(這是維超兄說的),關鍵在於經營者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