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cover more from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商場上的另一種功力:論飲酒/程天縱
不論是創業或就業,都免不了要在商場裡打滾,就會有應酬喝酒的時候。
中國人好客是有名的,兩岸三地的華人社會宴請時,為了要達到賓客盡歡的地步,一定會催酒、勸酒,難免會有不勝酒力醉倒的情況發生。怎麼辦呢?
在我過去40年的職業生涯裡面,應酬喝酒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學到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應付這種場面。
就是不喝
有人就是堅持不喝,並且公開的說,生平滴酒不沾;至於不能喝酒的理由百百種,就各自表述了。
但是這種做法,一定要堅持到底;不管公開場合、私下場合,都必須堅守原則,滴酒不沾。否則一旦被發現以後,這個理由就再也不能用了,而且會失去了客戶或朋友的信任。
酒量的高低
有人說酒量是遺傳的、是天生的。但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酒量的高低跟以下因素有很大的關係: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例如生病了、或是前一晚失眠沒有睡好,酒量都會變差,很容易喝醉。
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容易喝醉。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我的經驗確實是,借酒澆愁肯定非常容易醉。
宋朝歐陽修《遙思故人》中有言:「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跟好朋友喝酒,心情愉快、氣氛高漲,不太容易喝醉。但是碰到應酬的場合,各種各樣的人都要應付,就未必能夠碰到好酒伴。
自己經常喝的酒,對酒性比較熟悉,所以不容易喝醉;但是從來沒有喝過的酒,第一次嘗試時比較容易喝醉,讓酒量似乎立刻打了折扣。
避免喝醉的一些小技巧
1. 掌握酒瓶
在喝酒的場合中,如果你的輩份不高、地位比同桌的其他人低,那麼你首先可以做的就是「掌握酒瓶」。
掌握酒瓶有很多好處,首先表示你也知道輩份、懂得禮貌,幫同桌的別人酙酒;等你站起身來繞著桌子幫別人酙酒的時候,就少喝了好幾杯。
掌握了酒瓶,當然也就掌握倒酒時候的份量;倒別人酒可以多點,倒自己或自己人酒的時候可以少一點,又佔了一些便宜。不過,這一招在酒過三巡以後,就比較沒有人注意和計較了。
2. 控制話題
例如主動發表言論、或是講講笑話,那麼當你在說話的時候,又少喝了幾杯。
如果有人打斷你的話,要跟你敬酒,那麼你可以說「等我把話說完再喝」;等你話說完的時候,敬你酒的人可能也都忘了,忙著去找別人喝酒。
3. 接電話
在一輪猛喝之後,你必須抽空休息,這個時候接電話是最好的理由;假裝接電話,站起來大聲說兩句,順勢走到室外去喘口氣,呼吸點新鮮空氣,趁機休息休息。
4. 抽煙或尿遁
跟接電話是一樣的道理,喝酒不要喝太猛、不要喝太快,更不要連續喝,所以適當的離開戰場是有必要的。
5. 避免被圍毆
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即使大家酒量相去不多,但是由於人數相差懸殊,也比較容易形成圍毆的場面。
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換大杯,將每人的酒杯倒滿;這個舉動,光是氣勢就可以震懾住大家。接著解釋規則「我們理性喝酒,不要乾杯」,此時一定會有酒量較差的人附和。
規則可以是這樣:「每個人一口喝酒的量有大有小,所以大家隨意喝;但是只要同桌中有一個人整杯喝完,其餘的人不管杯中酒剩多少,都一口乾掉,然後每個人再重新倒滿一整杯」。
這種喝法,就是純粹拼酒量,保證每個人喝得一樣多,避免形成人數少的一方被圍毆的場面。
另外,這樣也比較不用擔心喝酒的速度。因為同桌的人之中,一定有酒量最差、或是比較差的幾個人,他們會主動跳出來維持秩序;當有人快喝完一杯的時候,酒量差的就會出來勸他喝慢一點。
觀察形勢、知己知彼
喝醉之後不見得會立刻趴下,喝醉到趴下之間會有一段時間。每個人的這一段時間都不一樣。
有的人一喝醉立刻趴在桌上,有的人喝醉以後還不自覺,更加會主動找人大杯乾,而且特別會纒人不放;因此要觀察情勢,避免和已經喝醉的人繼續糾纏。
怎麼判斷喝醉沒有呢?當你第二天醒來以後,頭痛欲裂之外,會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記憶,這也就是「從喝醉到趴下」的一段時間。
所以會喝酒的人,不是不會醉,只是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快醉了。因此掌握上述的一些小技巧,可以避免自己在「喝醉到趴下」的這一段時間之中,做出一些「有酒量沒酒品」的事情。
除了瞭解自己之外,還要觀察別人是否已經喝醉了──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昇華飲酒的境界
宋蘇軾詩《於潜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喝酒豈可無詩?飲酒無詩才真正令人俗。
因此,在這篇文章結束之前,我把我最喜歡的一首詠酒詩分享給各位。
明朝萬曆學者蔣一葵,著有《堯山堂外纪》一百卷。在「正文卷三十二.唐」中收錄了一首一到七字的「詠酒」寶塔詩。寶塔詩雖為遊戲之作,然而必須有步驟、有層次,否則疊床架屋,有何意味?而且切忌湊合、板滯等毛病。
我特別喜歡這首寶塔詩,節錄如下與朋友們分享,希望讀者能夠深入詩中的意境。
開成初,白傅分司東都,諸朝臣祖送。裴休有令,各取一物為詩端,從一字至七字成章,須有離情之意。
詠酒 一至七字
酒,酒。
酌來,飲取。
君莫訴,時難久。
偏樂少年,能娛老叟。
對月不可無,看花必須有。
于髡一醉一石,劉伶解醒五斗。
臨行強戰三五場,酩酊更能相憶否?
這首詩無一複語、無一重筆。起頭六句說的是飲酒必須有德,七、八兩句說老少咸宜,九、十兩句說對月、看花皆宜,十一、十二兩句尋出兩個古人作詩,末兩句回顧前事作結。瀟灑風流,真的是詩中聖品。
淳于髡一醉一石
戰國時期,楚國大舉進攻齊國,齊威王派大夫淳于髡前去趙國求援;趙王派精兵十萬、戰車千乘,以助齊國擊退楚國,楚軍聞訊連夜撤軍。
齊威王大擺酒宴,邀請淳于髡,並賜美酒給他。
齊威王問:「先生酒量如何?能飲多少才醉?」
淳于髡回答:「我的酒量,一斗可醉,一石可醉。」
齊威王疑惑:「一斗就醉,怎能飲一石?」淳于髡答道:「飲酒的場合,氣氛興致不同,酒醉的量也不同。不過大王應該注意,那就是『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則衰』。」
齊威王聽出淳于髡的話,是規勸自己不能沉溺於飲酒作樂中,否則國家必會衰弱,於是從此不再長夜飲酒。
劉伶解醒五斗
在古時的中國,文人與酒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文人們喜歡以酒作詩、或是在酒桌上與好友笑談歲月。很多詩人也是以愛喝酒出名,比如詩仙李白、酒聖杜康、東晉詩人陶淵明等等,他們愛酒卻不嗜酒,唯有一人嗜酒如命,他就是魏晉詩人劉伶。
劉伶是晉代「竹林七賢」之一,文采自然不俗,但他喝酒的本領比在文學方面更出色;劉伶以酒成名,成了舉世無雙的酒鬼。世間萬物皆可成就名人,借酒成名不足為奇。
淳于髡酒量有一石,劉伶在酒醉後再喝五斗就醒了。究竟是那個酒量比較高?
提醒讀者: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