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監理沙盒修法,突破台灣悶經濟/余宛如
編按:本站歡迎各政黨立委或相關官員投稿;只要與科技政策和產業相關、並且言之有物,我們不問立場,都願意為您整理刊登,以利於公眾瞭解討論。除文字之外,亦歡迎提供照片、圖表、簡報檔等輔助資料。也歡迎利用本站聯絡表單向我們洽詢。
繼今年8月31日「啟動沙盒,政府的配套是什麼?」公聽會後,筆者提出了監理沙盒法案,涵蓋銀行法、信託、保險、期貨、證券交易、證券投資、電子票證與電子支付等八法,也在10月14日的院會中通過一讀,交付財政委員會審查。
這一段時間,我們辦公室跟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各界先進與立法院的委員交流與溝通,很感謝各位關心金融科技發展的先進們,給予我們辦公室的協助與鼓勵,也很感謝所有花時間了解我的法案、同時連署提案的委員們。
余宛如版監理沙盒修法主旨
我認為「台版」的監理沙盒,必須要回應台灣目前法律與主管機關的現況,並且做出調整。因此除了參考英國與新加坡等國家,將監理沙盒的基本精神納入,包含參與沙盒試驗之資格標準、對於消費者及金融體系之保護機制、測試計畫之審核辦法、測試計畫之監控準則、法令豁免之適用準則、計畫中止之適用準則及測試報告之內容需求等事項,在這個版本中都有所規範,並交由主管機關作細部的規畫。
台灣的監理沙盒,必須要回應台灣目前法律與主管機關的現況,並且做出調整。
此外,筆者的版本特別強調主管機關參與監理沙盒制度之義務,提高政府的效能,以免本制度流於形式;取消申請業者資本額之限制,擴大申請的對象,讓創新的機會可以更平等。筆者更提出八個法律案增修案,針對金融科技發展的業別,一口氣修正相對應的台灣金融法規,避免箝制金融科技的發展。
在我的版本中,特別強調如下的機制:
主管機關於受理監理沙盒之試驗申請後,應同步針對申請案所涉及之管制法令,進行通盤檢討。
在「監理沙盒」結案後三個月內提報准駁與否的說明給行政院及立法院,准駁理由必須清清楚楚向國民陳述,以昭公信。
主管機關應邀請利害關係人進行政策諮詢。
主管機關應將所發現之跨部會應同步實施建議方案,並列於法令修改建議方案中,俾行政院及立法院知悉。如涉及他部會之業務,係推動創新之必要者,應於建議方案中以專章陳述之。
監理沙盒管理機制的設計
在法案中,我並未將管理階層拉到類似行政院之層級,因為如果所有的決策機制都上綱到行政院,那麼整個政院大概會癱瘓掉吧。參考英國立法的機制,不如讓主管機關金管會執行。
如此設計的理由在於:
「監理沙盒」並不是科技版的產創條例,而是「公私部門協作」。政府也不是單純的管制者及監督者,而是參與的第二方。
「監理沙盒」真正要挑戰的其實是主管機關的監理彈性和判斷能力,這是「監理沙盒」制度成敗的關鍵。
監理機關也需要實驗空間,監理機關也應該被容許犯錯再改,但是不能消極不作為。
最核心的監理利益是促進金融普惠(Financial Inclusion),確保金融服務機會因新創科技之引入而更加平等,市場公平競爭因參進門檻之降低而得以促進。
「監理沙盒」這個測試機制必須能夠讓新創業者、既有金融業者及監理機關同時享有實驗機會。
進入監理沙盒之資格必須考慮實質公平,不以「資本額」而以「技術門檻」作為進入資格的判別標準。
關於金融監理沙盒的八個問答
事實上,這段時間我經常分享有關監理沙盒法案的立法背景與動機,也聽到不同的看法,大略整理出八個對於金融監理沙盒的可能誤解,一起回答如下:
台灣需要推動金融監理沙盒嗎?
「監理沙盒」來自業界尋找新獲利來源的需求?
人民在生活上有「監理沙盒」的需求?
「監理沙盒」與金融普惠無關?
「監理沙盒」最終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監理沙盒」放寬監管的要求,卻不談出問題後的刑責與賠償問題?
「監理沙盒」是金融版、科技版的產創條例?
金管會「領航計畫」可以替代「監理沙盒」計畫?
以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透明度和信任
上個月「帳聯網」聯盟正式亮相,運用區塊鏈技術提升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水準和效率。區塊鏈的重要特性包括「去中心化」或是「多中心化」、毋須中介機構、不可竄改,因此可簡化複雜的多方交易,大幅縮減成本。
區塊鏈技術要成功,「透明化」和「信任」是關鍵因素。「透明化」和「信任」不正是民眾對於金融產業的核心期待?不正是金融風暴以來,中心化的金融機構仍然交代的不清不楚的地方?各位可曾思考過,一旦「帳」的信用價值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化以及普及,提升到足以與「貨幣」匹敵的時候,金融產業會發生什麼樣的劇烈變化?
當區塊鏈可以做為一切信任的基礎時,金融的面貌將全面改寫。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2015年12月已經批准了Overstock用區塊鏈發行股票的計畫、英國首相首席科學顧問Mark Walport爵士建議英國政府在主要公共服務上,例如稅收、福利或簽發護照等採用區塊鏈技術。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2月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提到中國央行正研究發行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貨幣」。
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的發展如火如荼,未來法學院學生必須選修程式語言撰寫課程,否則可能失業。當「區塊鏈」可以作為金融以外,一切「trust based」的共同基礎時,金融豈止是金融?非金融又為何不能是金融?
而「金融國境線」的真實基礎,其實是國境線內的主權者所能夠提供的信用保障。在數位工具縱橫世界的今天,除非我們效法中國或是北韓建構資訊萬里長城,否則OTT可以提供影音服務,繞過稅政機關收費,當然也可以提供金融商品及服務,用類似區塊鏈的信用工具進行交易,我們能怎麼辦?
現在的台灣,最缺乏的,是面對充滿高度不確定性的數位未來時,正面迎向挑戰的勇氣,我們太害怕失敗了,也太精於做一些表面功夫去敷衍了。人民如此,政府如此。
我們深知金融是百業的火車頭,金融不振,百業難興,所以台灣實施金融監理沙盒,絕對不只是為了金融發展,而是為了振興經濟。全球數位經濟已經能夠輕易跨越傳統經濟國界,目前內向式的經營及法規心態,會限縮台灣的競爭力,並且無法避免全球性競爭業者的「侵門踏戶」。
台灣要突破「悶經濟」,必須在經營面及管制面都建立起「與風險共存」的觀念,把風險當作發展契機,樂於冒險,勇於承擔,但是卻不能採用中國「野蠻生長」的發展策略,而是要計畫性地,透過「監理沙盒」來接納新創能量,以保持國際競爭力。
思考未來五年全球金融產業的樣貌,金融科技是我們還有的機會之一,而金融監理沙盒如果順利通過,也只是啟動台灣金融科技發展能量的第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