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專業,仍然是台灣產業的出路
「年輕時,我一廂情願的以為,尊重專業是台灣科技界的一條出路,可是我發現錯了!最後還是管理職是最大的贏家。」這位工程師無限感慨的說。
最近的〈程式寫得好,要飯要到老…一個工程師的告白:我曾以為拒絕主管職,是尊重專業〉這篇文章,我看了之後覺得很好笑。這些年搞管理的人自己吃得飽飽的,把國家搞成這樣,最好是能夠問心無愧啦?還叫人繼續往裡面鑽?
這讓我想起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的故事……;即便一個朝代到了末年,裡面還是有一些人,看到朝廷裡面吃香的喝辣的,無論如何就是要去做官。
所有專業都需要持續精進
淺碟型的科技公司能持續多久呢?過去很風光的時候,看似戰將如雲、迸出了一大堆英明神武的主管,這些人怎麼會放手呢?沒有技術能力強的人幫忙,靠著只出一張嘴的主管,要把公司帶向何方?
盲點,有時候是因為昧於既有框架、無視時代的轉變、惰於思考。
新人再努力,上面都卡住了,晉升有望嗎?聰明的年輕人,怎麼還會想往裡面擠呢?
不過,「程式寫得好,要飯要到老」這樣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只是光針對程式師來說並不公平。事實上,今天所有的專業,包括主管在內,如果不持續精進,搞到後來年紀大了,可能只能靠人賞飯吃;例如現在銀行在大裁員,員工都裁了大半,換成電腦,請問還需要多少主管?
盲點,有時候不是因為讀書不夠或是閱歷不夠,而是因為昧於既有框架、無視時代的轉變、惰於思考所致。
前面提到的主要是「新時代」的概念,至於舊時代如何、舊時代的人如何想,聽聽就好;要不要信以為真,就看個人的聰明才智。
最怕的是,原本很適合走技術路線的人,聽了這些話,放棄了在新時代可以用「技術立身」的職能,如同閹割本能進朝廷的太監,到了民國時代後什麼都不是。
正視多元的社會價值
社會原本就應該有多元化的價值,我不知道寫那篇「程式寫得好,要飯要到老」文章的作者的個人價值何在,但根據該篇文章,顯然工作和賺錢是最重要的,藉由少數個案,提倡走管理職才是聰明的選擇;而根據一些文末留言看來,這社會目前還是傾向「隨人顧性命」,至於路有凍死骨、社會整體的繁榮與否,只要事不關己,就可以不在乎對錯。
我可以同理「隨人顧性命」這樣的想法,但是很抱歉,我不能認同把這樣的想法用「管理者至上」的論法去包裝和詮釋。如果每個人「技而優則管」,那麼產業的競爭力何在?沒有產業的競爭力,那做管理職的和低階技術人才最後還是得喝西北風。
高階技術人才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工作。歐美對高階技術人才的培育和待遇,都是不遺餘力的,並不會盲目鼓吹技術人才走管理路線。
我文中也講,高階技術人才必須與時俱進,不是只懂得寫程式而已。各位知道系統架構師(System Architect)、技術總監(Chief Technology Officer)這類工作搞到後來,都不是親自寫程式,而是綜合審視大型專案的技術整體性發展以及研擬未來發展策略。
這些在台灣現有「低階但自稱高科技」的業界可能都看不到,但瞎子摸不到象牙,不能說象沒有牙;現在產業、乃至國家的問題,很多是「外行的管理者引導內行人」所造成的現象。而為何會有外行的管理者充斥呢?就是因為這類鼓吹要「在30歲前站上主管缺」的謬論所造成的。
似是而非、積非成是
我之所以說那篇文章好笑,是因為文章以個案為脈絡,提出一堆似是而非的說法,斬釘截鐵的告訴年輕人:
趕快在30歲前沒有站上主管缺;
不當主管,職銜或薪資都將不再往上調升,變成「萬年工程師」;
專業職只能在外商公司發展,本土企業則萬萬行不通;
先搶占主管缺再說,反正新手主管做不好是正常的事。
那篇文章不只以偏概全,而且「積非成是」。
正如同國家有這麼多不務實、尸位素餐的人在位,以所謂管理學的方法制定各種KPI,把人才當奴才管,用評鑑、統合視導的名義,來貫徹形式上的領導統御;同時更和那些通曉法規,能以法律保護自己、打擊對手、鑽漏洞的法律人,一起掌握國家機器、再把資源分配給那些擔任護衛隊和打手的媒體去迷惑和分化民眾。
矽谷的崛起和壯大,走的是與華爾街不同的途徑。台灣能夠有今天的地步,靠的是技術人員的胼手胝足,但今後如果要繼續發展,必須進一步在技術上精進;公司也得走向扁平化、快速反應的組織架構。
人、組織、管理
我想,老闆也不是笨蛋,如果主管會的戲法可被電腦取代,又變不出新把戲,何必要這樣的主管呢?要知道電腦網路和人工智能,正是在促進組織的扁平化。
我不是反對技術人轉管理職,事實上我自己現在有一半的時間是管理職;但我認為業界目前充斥著淺碟型的管理人,而迫切需要的是技術眼光好、分析表達力強的人參與公司決策。
而台灣整體而言,需要的是務實做事的人,以及能改變現有亂象的下一代。我們希望下一代去思考如何提升文化、解決問題,而不是盲目追隨前人、故步自封、積非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