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如何健康看待台灣現在的局面,找到自己人生之路?
有位目前就讀某國立大學資訊研究所的學生寫信與我交流,問到如何健康地看待現在這個局面?我想交流的內容有些許參考價值,因為從文字中,大人們可以看到一位認真思考未來生涯的年輕人怎麼看(不起)台灣的大環境,而我這個中年大叔又是怎麼面對的。
在徵得本人同意之後,去除學生姓名後保留原文以問答形式與大家分享,也歡迎朋友們留言分享想法。
來信Part 1
Hi 洪老師:(學生名)關注您的臉書,從您的文章中得到許多收穫已經一段時間了。今天突然鼓起勇氣,想請教老師年輕人該留在台灣的理由,以拿來砥礪自己;如果老師過往已發過類似的文章,也請見諒我的粗心,提醒我哪篇文章可以再好好看看,謝謝老師!
我在猶豫是否該離開台灣的理由,不太是對自我發展利益最大化的考量,而是體認到現在的環境(房價、軍公教保金破產、產業型態等),咎因於過往一輩、政治族群的策略選擇。留在台灣就好像是個等著被養套殺的笨蛋,或是沒能力出國只能被動承受的人才。如果說自認為聰明的人,最討厭被當成是笨蛋,這應該就是我的致命傷吧。
回覆:以自己的前途考量未來,一點也沒有錯
以自我發展利益最大化來考量出路,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認識一些社經地位還不錯的人,把家屬往國外送,自己留在臺灣繼續撈錢。如同我說過「商人無祖國」,這樣的思維原本就是一種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好日子的算計,是生物的本能,所以我不會去譴責這些個人的行為,而您也不需要認為這是什麼致命傷。
來信Part 2
我當然也看到,洪老師和許多前輩留在台灣、平時所做的分享和付出,實為年輕人可以效法的楷模。但冒昧地說,在洪老師左右歲數的前輩,過往也經歷了台灣經濟成長的階段。即使現在做許多不計報酬的事業,過往累積的資產也足以做為安身立命的憑藉。對照台灣年輕人從零開始累積資產的速度,不太完全能成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安慰。
回覆:為什麼中年有成的人多半比較保守?
與我歲數(50)相近的人,其實是在一種頗尷尬的處境;主要是比我大一兩輪的那些人,這二十年來一路掌握政經權力,所以現在五十歲上下的人,很多在各單位中擔任不上不下的職務。有些抱著總有一天媳婦熬成婆的心態,為上面的人抬轎,但突然發現轎子越來越舊、越走越慢,而且坐在上面的人還不肯下來。
不過您說的也沒錯。中年以上的人,如果在過去有跟著買房子,現在要安身立命大概沒問題。有棟自己的房子,會比純粹靠著薪水或退休金過日子的人輕鬆多了,更不用說那些擁有多棟房子的人。但是,這些人的想法和作為往往也被房子綁住了,他們趨向保守,深怕社會動盪、房價慘跌,但是存了一些錢又不知道該投資什麼,只好又拿去買房子。
我個人是沒有什麼資產的,靠我的技術和勞力過活,所以我往往有一肚子不合時宜、與國內主流格格不入的想法。這是我的選擇。而且我覺得,像我這樣沒資產的人,都能夠選擇做我目前在做的事,那些有資產的人,應該更可以大膽選擇做一些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如上兩段所述,很多不上不下的人,整天忙於工作,或是成為房奴。
或許您看到一些我這個年紀的人願意積極出來為社會做點「專業」的事情,這不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資產,而是因為他們能擺脫那些束縛。我特別用引號強調「專業」 二字,有別於一般的慈善公益事業所做的救濟類的工作,因為這社會若要進步提升,需要更多專業的參與。
總之,我覺得很多人是有選擇的,只是有的人看不到選擇空間,有的人包袱太重放不下。
來信Part 3
我自己大學唸XX大XX系,在要畢業時,看著前面學長姊和同學都去台積電做晶圓製程。雖然自己因著其如螺絲釘般的工作任務,和24小時產線必須隨時待命的高工時壓力,因而不願前往,卻也因自己尚未擁有足夠的獨立思考和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認知,而無替代方向。
在暫先以MBA為目標,而去一家品牌儀器公司擔任PM的一年半工作經驗中,我體認到技術能力的重要性。觀察公司內各個領域的RD,我判斷也許往軟體領域發,較能以個人能力向老闆談薪水,未來也有更多的表現機會,所以就決定留職停薪,準備國內的資工研究所考試;至於國外的研究所,就幾個案例來看,前置成本過高,恐會耗太多時間,因而作罷。
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太過草率,考試並沒有好的發揮。好在上帝垂憐,有幸上了YY大資科,也跟到非常優秀的老師,現在以兩年內畢業為優先目標。
想問老師:年輕人該怎麼看留在台灣的這個問題。除了我自己本身想以一好的理由向同學夥伴們彼此勉勵外,我也體認到在全球化時代,人力資本終究不像物質資本能隨意快速地移動;30歲前所做的選擇(結婚、工作、時間利用)有許多的得失和不可逆性。
我去年五月去安娜堡找一位在麥肯錫工作的前輩致謝,他提到他台大電機每屆約兩百個同學,才隔一兩屆,出國人數就從2、30個飆高成7、80個,並且都不考慮回台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看到台灣最優秀、資源恐怕也最多的人,所做的選擇盡都是離開台灣,不免又有種不想被當成笨蛋的制約作用在心中發酵,也才想向老師求問該如何健康地看待現在這個局面。
回覆:年輕人該培養的是什麼能力?
我強調以技術立身,主要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因為有了技術之後,可以多一些選擇。但走這條路的人,想法最好不要太功利導向,否則由技術累積的深度若不足以讓人器重,那就達不到效果。因為有種種的問題,所以國內目前並不是很重視技術人才,這是我認為很不利於國家發展的現象,所以我希望政府、大學、企業家能正視這個問題。
如您所說,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對台灣的大環境很不滿意,因此大環境必須要改變。至於要如何改、能不能改得動、何時會改變,就是大哉問了,我也沒有答案。
對此,您文末問了很好的問題,如何健康地看待現在這個局面?
回顧25年前,國內學術資源較為貧瘠,政治也頗為動盪不安,所以很多人出國留學。以我們台大電機的同學為例,有一半以上出國留學。然而回頭看去,如果要論事業和資產的話,留在國內的,沒有念博士的,可能在統計上是較為成功的選擇。不過話說回來,在當年誰會知道台灣會如何發展呢?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知道未來台灣是會谷底反彈,還是繼續沈淪。想追求事業和資產,該留下還是該出國,我也不知道。更何況,如果不把事業和資產當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標的話,那就是更複雜的選擇了。
年輕人應注重發展適應力,以因應世界改變的速度與方向。
幾天前,有位我的學長,目前也擔任教授,他說他認為年輕人最重要的基礎是「哲學」的訓練,我完全同意。因為要把複雜的問題想清楚,需要有哲學的基礎。不過,我認為重點不盡然在於「現在必須想清楚』,而在於「發展適應力」。
怎麼說呢?一來年輕人的見聞歷練不夠豐富,對很多事情缺乏經驗和感觸,怎麼能百分百確定自己的目標?二來,這世界改變的速度和方向,可能遠超過我們現在所知,所以往往需要調適。
我想您會寫信來問我,或許是想知道要如何權衡利害得失。我想您這樣對生涯做深度思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其實我想給您的回答,就是把您最後的問句,改成直述句:「設法健康地看待現在這個局面」。
不加思考當然不好,怕將來會後悔莫及,但思考過度,怕做錯決定,也是不健康的。我們無法掌握的事情太多了,唯一比較可以掌握的,是自己如何看待這世界的心態,而心態亦可能境遇而變,懂得如何調伏其心、隨遇而安,才能發展出真正的健康。
來信Part 4
感謝老師願意耐心閱讀完我的疑惑,祝老師順心。也再次感謝老師對於台灣無論是教育或產業環境的付出和耕耘!
回覆
沒這麼偉大,我自己也只是藉由寫作,設法健康地看待現在這個局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