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構FinTech監理沙盒,談台灣加速推動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性/編輯部
立法委員余宛如今天召開一場名為「啟動沙盒,政府的配套是什麼?」公聽會,廣邀與FinTech金融科技發展相關的政府部會、研究單位、業者與媒體參與,共同討論和金融監理沙盒相關的議題,包括台灣是否適合實施監理沙盒制度、需要由哪些單位參與、相關的配套措施與法規修訂等。
本站持續關注與FinTech相關的各項議題,也有多位作者在本站發表專文;這次很榮幸能受邀出席公聽會,以下是我們在現場的記錄、觀察與觀點。
台灣需要建構沙盒機制無庸置疑,問題在於內容與做法
金融監理沙盒已經是世界各國發展FinTech共同採用的作法。這個源自英國的制度已經為同屬英美法系的澳洲與新加坡吸收採納,各國也多以跨部會的組織來推動各種FinTech發展所需推動的輔導與監管工作。而與我國同屬大陸法系的日本,則以另立「產業競爭力強化法」的方式,讓新創事業得以實驗各種新做法,實驗的結果也能提供國家做為修訂新法的參考。
這些國家在組織面、法規面和執行面都展現出透過FinTech科技發展數位經濟,創造競爭優勢的強大企圖心;而台灣在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之下,社會各界對於金融監理沙盒的必要性,基本上也已取得一定的共識;然而對於金融監理沙盒的實質內容,以及如何執行,各方意見仍然相當分歧。
在這場公聽會中,各方代表發表的不同意見,就充分反映了各相關利益方對沙盒問題的不同思考,仍然有待整合。
政府單位和現有金融業者的態度仍然保守
今天受邀參加公聽會的政府單位包括金管會、經濟部、國發會、預算中心、法制局等等。雖然這些單位都同意發展金融監理沙盒的重要性,但對於其實質內容,一方面並沒有展現出一致的看法和目標,二來也都相當保守,還是站在執行面的角度報告其正在進行的各項工作,並提出相關看法。
例如金管會代表指出監理沙盒的做法不只適用在金融領域中,事實上各領域的創新都有這種需求,因此也同意應該有上位法律來指導管理各領域的新創規範,但金管會認為國內相關業者最需要的是法規諮詢服務,因此政府也正在推行一站式的服務。國發會也表示在FinTech領域,目前正在透過vTaiwan計畫平台收集各方意見,接下來會再與金管會針對這些意見進行整理,提出具體方案。
現有金融業者的出席代表相當多,包括銀行公會、產險公會、券商公會、壽險公會、期貨公會、保發中心等代表。上台發言的代表主要是提出針對FinTech發展的疑慮,例如監理沙盒是否只用來保障新技新創業者發展新業務、這些科技業者如果不受同等的資本額與各種金監制度管理,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等問題。
學界和新創業者大聲疾呼,希望加速腳步
相較於政府和金融業者的保守態度,學界和新創業者對於FinTech和國家整體科技戰略的態度相對積極許多,也提出許多相當具有建設性的建言。
曾在本站發表專文,以自身經驗指出台灣金融管理亂象的財報狗行銷經理林威宇指出,對FinTech新創業者來說,如何與金管單位快速而有效的溝通,並且得到明確可遵循的答案與建議,是目前他看到的最大難題。
以發展Blockchain為主要方向的源鉑資本執行長胡一天指出,FinTech的發展並不是要取代既有金融業者,不論新舊業者都能透過技術發展出更符合「金融普惠」[footnote]Financial Inclusion,讓所有人都能平等享用各種金融服務的機會與途徑。[/footnote]精神的產品。他也點出發展監理沙盒可以解決業者怕被罰、官員怕犯錯的問題。
瑞保科技楊瑞芬執行長則強調,金融監理沙盒只是各國發展FinTech的配套措施,實際上重要的是以位階夠高的跨部會單位推動國家FinTech的整體戰略,她並舉新加坡的FinTech Office為例,認為政府發展FinTech應以推動相關生態系的正向發展為目標,整合金融、科技、政府、學界等相關產業的力量,以監理沙盒做為實驗場所,發展更多創新服務,藉由健康成長的FinTech生態系,強化國家整體金融科技服務的競爭力。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與資訊研究中心的李慧芳副研究員,則以實際的研究成果指出FinTech並非單純金融業者或科技業者的議題,各國都以跨部會的組織層級來解決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
中華經濟研究院王儷容研究員則指出台灣面臨投資低迷、人才外流的困境,積極發展FinTech,以沙盒鼓勵創新,會是不得不走的路;更重要的是利用沙盒機制來突破防弊重於興利的社會心態,效法新加坡在面對監管與發展孰輕孰重時,大膽選擇發展的作風。
我們的看法:FinTech不是技術問題,是戰略問題
針對今天的公聽會,以及台灣發展FinTech與包括監理沙盒等相關議題,我們的觀點如下:
不能老是停在凝聚共識階段
由今天公聽會上各方代表的發言內容,可以明顯看出台灣社會各界對於FinTech的發展還暫時停留在凝聚共識的階段;以監理沙盒這個技術性的問題來看,各方對其實質內容與做法的認知與想像,都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對此感到相當憂心。
值此世界各先進國家全力發展FinTech的當下,如果台灣還需要花過長時間收攏議題,已經暫時落後的劣勢就可能繼續擴大。台灣要不要在FinTech的世界舞台繼續缺席,成為別人的市場,現在就是關鍵點。
發展FinTech需要新思維
金融產業在台灣是受到高度監管的行業,要產生新創服務並非易事,因此面對全球的FinTech競爭,先天居於劣勢。重要的課題是如何以新思維檢視既有法規與門檻的合理性。例如過去對金融業資本額的高門檻[footnote]商業銀行實收資本額需在100億元以上,保險公司在20億元以上。[/footnote],是假設高資本額較有能力保障金融消費權益;但如果可以透過新技術來保護消費者,高資本額門檻是否還具有意義?會不會反而成為新創的障礙?這些都是在發展FinTech時必須突破的關鍵。
我們的基礎建設準備好了嗎?
發展各種FinTech新服務,需要仰賴許多基礎建設,例如在今天公聽會中新創與既有業者都提到,讓大家非常頭痛的線上身分認證問題,就成為開展各項新業務的極大障礙。國家是否能夠發展出安全、可靠且能保護終端消費者權益,讓各業者都能合理取用的開放資訊服務等等各項金融基礎建設,將會是推展FinTech能否成功的關鍵。
整體的FinTech發展戰略高度
監理沙盒本身是技術性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台灣有沒有一套針對數位新經濟的戰略目標?而金融科技在這個戰略目標中,極可能扮演火車頭的角色,透過創新的金融服務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
我們已經看到手機支付在中國造成的巨大社會變革,以及帶來的無窮商機;台灣處在新技術快速改變社會的新環境下,如何扭轉幾乎已經成為外國科技殖民地的劣勢,透過豐富多元的原創FinTech服務,再次躋身世界科技領先群?
做為長期關注台灣科技發展的專業評論媒體,我們長期關切FinTech在台灣的發展;也希望很快能看到政府和相關產學界能集結起來,針對FinTech發展加快腳步,確定戰略與戰術。我們會透過各種方式繼續促成對話,凝聚各方力量,讓台灣的FinTech發展不再只是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