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加速技術看台灣高階人才培育問題#7:產官學一同改變,台灣才有未來/洪士灝
上一篇提到,在中國以國家力量來支持資通訊產業的情況下,台灣的系統、晶片廠在世界舞台競爭上,面臨極大的挑戰;筆者回國這些年,執行多件產學研發計畫,非常清楚業界經營者所承受的壓力,與研發人員所致力的項目。
我自認並非坊間所詬病的「何不食肉糜」的學者,為何很多學者似乎活在雲端上,對業界狀況懵懵懂懂,或是住在象牙塔裡,對業界不聞不問呢?
學界不願研究難解問題、業界不想要創新技術
日前(2016/12/26)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有場會議,主題是談培育開源軟體人才;有位國立大學的特聘教授兼系主任發言指出:這些年大學教授的升等評鑑、研究生集點數畢業的作法,讓新進的教授、想快速畢業的研究生,不願從事較實務性、難以快速發表論文的領域;要是這些辦法或文化不改,要如何扎實培育開源軟體人才呢?
昨天有位網友在我的臉書留言,引用前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在《風雲行動者》一書中的話:「(蔡)十年前在仁寶擔任顧問,發覺電腦代工這一行生存主要靠降低成本,而不是增加產品價值。如果工研院有好的創新技術要賣給仁寶,仁寶買來也無用」。
這位網友另外摘錄自最近DigiTimes的一篇報導(編按:連結限DigiTimes會員方可閱讀全文):「台灣大多數中小產業不但不可能主導產業生態系,反而要努力降低成本、只求不被淘汰而繼續存活在生態系裡,談價值導向未免太遙遠。」
既得利益者自己不大改變,只是想著怎麼讓年輕人繼續抬轎;業者只想引進廉價勞力,甚至威脅政府要讓產業外移。
以上兩段引言所提到的問題,都是筆者這些年所談過的問題;而我不只空談,也嘗試一面做實務性前瞻研究、一面讓業者覺得有用,一面在學術界生存發展。然而我看到很多人被上述既有框架和舊思維綁住,新進學者怕做產學研究難以升等,業者怕轉型不成就沒飯吃;但是即便各人自掃門前雪,大環境問題終究會發生,只是遲早而已。
這是多元的社會,筆者不會貶低代工業者,也尊重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但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沒有能力看到多元價值,不做如是觀。
以大學教授升等為例,如果沒有一個標準的辦法,好像就會出問題,怕不公平、怕私相授受、怕有恩怨情仇、怕上級責難。連大學都如此「怕」,我們能指望那些「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名利」的人,能夠做什麼大幅度的改變?
也因為如此,這些年來既得利益者自己不大改變,只是想著怎麼讓年輕人繼續抬轎;公司努力降低成本,不願創造新價值,而受薪階級的收入停滯不前,業者只想引進廉價勞力,甚至威脅政府要讓產業外移。
近年來一些外商來台灣設立研發基地,不是因為台灣在技術上有什麼優勢,而是因為台灣的人力對他們來說實在物美價廉。
政府不應被業界綁架,補助乏競爭力的產業
筆者認為政府沒有必要過度擔心產業外移、人才不足等「假」議題,因為政府擔心也沒有用。以人民的納稅錢來補貼廠商,希望無法創造新價值的產業留下來,有意義嗎?
對於人才不足的問題,業界做了什麼?有沒有主動與學校合作?有沒有提高高階人才的待遇?有沒有好好用人才來提升價值?
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下一代,不應補助缺乏競爭力的夕陽產業。
如果業者只想要Cost Down,那就請自給自足,不要靠政府補助。請不要每年都一直喊轉型、拿政府補助、吸引第一流人才,到頭來卻說前瞻研發無用,只要Cost Down就好。(我給這樣的表演功夫87分)。
筆者不贊成政府補助缺乏競爭力的夕陽產業,因為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培養出有競爭力的下一代。即便短期不賺錢,我們還可以撐過去;切莫讓下一代繼續陷在老舊框架中,只能選擇為人抬轎、自己想法坐上轎子、或是遠走高飛。
現在很多人都已經看到這些問題了,筆者再說下去的話,可能又要被說是酸民了。我想,以學界的立場,我們能夠協助的,是探索與產業相關的前瞻研究領域,提供研究結果供產業界參考。
政府和學界的思維已經在變,年輕人的想法在變,缺乏競爭力的業界,一旦少了保護和補助,就不得不變。唯有產官學三者同步改變,才會打破台灣目前遇到的僵局。
我回國後這十一年來的經驗,親自驗證了上述想法的可行性。下一篇,我就來談談我們所做過的前瞻產學研究。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