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pple官方字體選用的變化,看賈伯斯到庫克的時代轉移/許瀚文
著名Apple評論部落格《Daring Fireball》報導,除部份舊有產品專頁外,蘋果於日前正式把網站上沿用多年的Myriad字體換成San Francisco(下稱 SF),逐步完成一直在執行中的字體變換計劃。
Daring Fireball格主John Gruber說,Myriad對他來說是Steve Jobs的時代,SF是Tim Cook的時代。這樣想,筆者的心情也不免變得複雜。
Apple字體選用的背景
Myriad字體是Adobe著名字體設計師Robert Slimbach和Carol Twombly的共同設計。以其中性感覺、柔和線條跟多組粗細著名,是1990年代初首批預載Multiple Master技術的字體產品,也是那些年最熱門的無襯線(Sans-Serif)字體之一。
蘋果在賈伯斯回巢後,改用Myriad做為企業代表字體,甚至成為企業視覺設計的教範。
蘋果自Steve Jobs回巢後,旗下產品一直大刀闊斧,銳意改革。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傳奇明星產品,如 iMac、Power Mac G3、G4、Powerbook等,也在那個時代誕生。除了這些產品色彩繽紛的機身外殼,以及獨一無二的設計之外,蘋果也把用在全產品線與企業素材的字體,從著名的Apple Garamond(即 ITC Garamond 字體)換成 Myriad。這樣的搭配所帶出的氛圍,竟然前所未有的好。
一些產品和字體的經典搭配,例如已經停產的舊款 MacBook Air 搭配Myriad最細的粗度、MacBook Pro用正文粗度帶出專業感的例子,也成為不少設計教師在文字設計(Typography)課程中用得到的教材範例,用來教導學生字體在品牌形象上能夠發揮的力量。以香港來說,也在大概2000年中時,隨著Apple跟 Mac在本地市場的興起,Myriad在不同領域,特別是品牌形象上獲廣泛使用,風頭可謂一時無雙。
兩種字體的差別。
SF作為蘋果字體的終極解決方案
那換成 SF 會不好嗎?其實並不會。筆者相信SF的效果會比Myriad好上更多。記得SF剛推出的時候已經覺得驚艷:以技術上來看,用於標題字(Display)的版本有九組粗細程度、正文(Text)版本有六組,系統更能自動根據該字體的字號大小配合調適間距,以達至設計師心目中的最佳辨析度(legibility)。
新的SF字體符合新時代的閱讀與設計需求,也完美承接了蘋果在21世紀的新形象。
SF在設計上更是一套2010年代 Neo-Grotesque[footnote]編按:根據維基百科,Neo-Grotesque是「無襯線字體」中較新的設計概念。[/footnote]系列的新答案:清脆、直接、簡潔、無垢,高度機動性,讓它能夠適應不同場合(印刷、屏幕、小屏幕)。個人更覺得 Medium 粗細有意無意重現Akzidenz Grotesk Medium的漂亮效果,這是一項個人喜歡的亮點。
時至現在,SF家族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除了既有的SF外,更加上了使用在watchOS中的 SF Compact 和在Xcode內使用的 SF Mono,它已經成為蘋果一套完整的官方字體解決方案,也滿足了蘋果的全新品牌形象的需求。
後記
回頭看看Mac Pro版面上的Myriad舊字體,和SF相比之下竟然真有種過時感;曾經聲稱「Timeless」的設計也是會有過時的一天,就像之前紅極一時的Lucida Grande,現在也成了昨日黃花。「字」走茶涼的實況,不免讓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