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agic Leap看新創團隊資源過多的問題/Jack Dai
我和多數人一樣,總想鼓勵創新科技公司,心底都暗自渴望Magic Leap成功。它的成功,將代表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得再次面臨巨大的轉變;就像一隻看得見的黑天鵝雛鳥,因為品種稀有,所以孱弱,每個人都巴望著、想像著它什麼時候能長大。
看到學弟傳來〈隱憂已現,最神秘混合實境公司Magic Leap會是下一個倒下的獨角獸嗎?〉這則新聞,我的心裡瞬時為之一顫,心情非常複雜。
而對於Magic Leap技術本身的優劣處與可能性、為何能得到Google、阿里巴巴等巨頭公司的投資,具備哪些極大的商業潛能等等問題,技術外行的我,就不多加分析了(可參考〈MAGIC LEAP不得不說的秘密〉一文,這是台灣少見、脈絡清晰的說明)。
雖然無法評斷技術面,但筆者想談Magic Leap發展的根本問題。
資源太多造成的三大問題
姑且不論科技新聞報導中Magic Leap離職員工的種種爆料和抱怨,我們還是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看Magic Leap非常不利的基本態勢。
先說個小故事。在第一台現代飛機發明之前,最著名、得到最多資源的飛行器發明家,並不是為後世所熟知的萊特兄弟,而是史密斯索尼安學院的Samuel Langley與芝加哥飛行研究權威Octave Chanute。當時的萊特兄弟根本名不見經傳,只是剛關掉印刷廠的自行車行老闆;而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呢?筆者有三個倒果為因的武斷推論:
擁有最多資源,不等於做得出最好的創新
早期的NOKIA與現在的Microsoft都是好例子。他們有錢的不得了,有最棒的專家,最多的資源,也大量投入在研發上,可是至少在手機領域上,都被APPLE打敗。
另一方面來說,資源過多就表示著擴張更加容易。當組織盲目擴張時,要做的事也變多了,代價就是組織僵化與資源分散,甚至可能連當初創業的衝勁與樂趣都沒了。
過多資源往往帶來過多牽制
過多資源往往帶來過多牽制,特別是在利益分配與組織發展方向上。以新創公司的例子來看,創投與投資企業既然投了資金,往往會出手干涉經營方向。Magic Leap在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資後,做了一個「為淘寶而設計的購物應用混合實境」,就是最好的例證。
投資者往往會從自己的角度干預新創團隊,導致目標不明,力量分散。
我們很難說這產品到底是否列在Magic Leap的發展規劃之內,但投資公司的投資考量往往是為了他們自己,未必全然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他們往往會用「互補、互惠」的論點來包裝、說服新創團隊,要求新創團隊配合,結果往往讓團隊無法專注在原本的目標上。
過多資源往往代表過多的可能性
新創團隊的投資者,多半有豐富的商業經驗和資訊,他們的投資除了是投資未來,另一方面是擴展自己的商業模式。
這些投資者會根據你現在擁有的技術與價值,提出各種發揮的可能性,而且提供配套資源,往往讓新創團隊興奮不已,但也因此腳步大亂。很多新創企業在接受巨型企業投資後,發展反而急轉直下,就是因為這樣。
少就是多
綜合上述幾點,筆者要說的就是,現階段的Magic Leap擁有太多:鎂光燈太多、資源太多、可能性太多。
這些過度的資源和注目,對於一個新創企業來說絕對是不利的。你也許會問:Facebook當初接受各種投資時,不也如此嗎?據我所知,Facebook的早期投資,除了Microsoft之外,多半是天使投資人;所以Facebook可以專注地做自己已經在做的事,心無旁䳱地把社群平台做得更好。
而「平台」,正是筆者想說的下一個問題。
要整合的東西太多,不是好事
Magic Leap的創辦人Rony Abovitz曾表示,要將Magic Leap打造成一個「混合實境的平台與生態系」,但是混合實境並不是新東西;除了技術門檻很高之外,也需要整合各種硬體、軟體、內容與頻寬,相關的上下游廠商實在太多;只要有一個跑慢了,整個產品與服務就難以正式走入市場。
不同於Facebook是個封閉式平台,Magic Leap平台需要大量的垂直與水平的跨業協作;筆者還沒有看過任何一個在技術的質與量上都迫切需要外部資源高度整合的新技術型新創企業能夠成功。
Magic Leap的未來
說了這麼多,筆者對於Magic Leap的未來感到悲觀;但如果Magic Leap能在近期推出一個能被市場採用、累積大量使用者的商業模式,即使還無法獲利,但這樣可能就有機會繼續走下去。
但如果Magic Leap做不到,也許這家公司的命運就不言可喻了。我們只能期待有更多的公司,前仆後繼地投入混合實境的研究,最後將有一家能像萊特兄弟一般,創造出真正可用,改變人類生活的混合實境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