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技趨勢,從系統化分析中發掘明日之星(續篇)/程天縱
在前篇中,筆者介紹了瑞聲科技(AAC)的成功故事;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則是另外兩家公司的歷程。
故事二:英偉達(NVIDIA)和汽車之眼(Mobileye)
在本篇中,我要介紹另外一位好朋友:來自大陸東北的張達永。1977年出生的他,2001年任職於來自台灣的UNIMICRON (深圳聯能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自行創業,成立了一家PCB銷售代理公司 ,2010年再創立了一家外貿電商公司。
前幾天幾位朋友晚餐聊天時,提到了一則併購新聞:英特爾擬以每股63.54美元現金、溢價34%,收購以色列的駕駛輔助系統開發公司「Mobileye」;對應股權價值高達 153 億美元,交易預期在未來9個月內完成。
達永提到,他在併購案宣布前,已經在美國公開市場買進了一些Mobileye的股票。這令我十分好奇,他如何知道這家公司、又如何這麼精準地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於是達永和我們分享了他對於投資公開巿場股票的方法論。
「撿菸蒂」買美股
達永從2014年開始,陸續在公開市場購買美股;他用的一直是巴菲特所說的「撿菸蒂」做法,也就是只看公司的現有價格是否被低估,而忽略這家公司的競爭力和長期成長性。
雖然賺了點小錢,但是覺得這種方式究竟無法長久。他閱讀了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也非常有所體會;覺得應該透過投資分析,找到下一個時代的偉大公司,然後以合適的價格購買、並且長期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
下一代的偉大公司,應該是走在AI和IoT浪潮前沿的公司。
2010年,達永透過亞馬遜成立跨境電商,所以很早就有了Facebook帳號;但當時並沒有特別注意到,這些偉大公司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以及投資它們所獲得的龐大價值。
於是達永從2016年初開始思考,如何把現有的資本更好的加速擴大、如何把手上的資金轉換成資本,為自己規劃更好的道路?
人工智慧和萬物互聯的時代
他堅信下一個時代肯定是人工智慧AI、和萬物互聯IoT的時代;而下一代的偉大公司,應該就是走在這個浪潮前沿的公司。
AI時代應該還是沿襲之前IT(資訊)革命的道路,也就是更多的接入互聯網設備、更大量的數據傳輸,因此需要運算能力更快、更強大的處理器。
數據運算,數據傳輸,傳感技術
幾經研究後,他總結了下一個未來的AI時代,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數據運算(包括大型互聯網公司提供的雲端、和智能設備的本地運算能力)、數據傳輸(無論是車聯網、攝影鏡頭、無人機、或是VR設備,需要傳回雲端的資料量都將以幾何倍數增長)、還有傳感技術(AI設備的運作需要圖像傳感輸入、語音識別輸入、依附在人身上的其它監控領域的傳感器)。
達永基本上確定了在未來AI時代,這三個產業方向處於節點位置的前沿公司,就是他所要投資的上市公司標的。
上下游的節點位置
如果把一個時代浪潮的機會比作洪流(也可以說是信息流,或者行業的利潤流),當這個行業的機會洪水湧進來的時候,上萬家企業會接受到產業浪潮的利益分配;但是,由於這些企業在這個產業鏈上處於不同的位置,成長的比例相差巨大,所以只有能找到產業鏈上下游節點中「閥門」的公司,才能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
打個比方,2000年以前的HP、IBM、聯想、鴻海等企業,都獲得了IT時代的巨大利益;但如果要說「閥門」,只有微軟和Intel才是那個時代的「閥門公司」。而高通、ARM、Google等等,則是行動網路時代的「閥門公司」。
壟斷性的閥門公司
高速成長的浪潮推動,使得這些閥門公司的收益達到最大化。成為閥門公司的關鍵,在於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具有壟斷性。在行業洪流到來之際,必須閥門足夠少,才能使得流過這個行業閥門公司的水流和壓力足夠大,才能釋放力量高速成長。
找到產業鏈上下游節點中「閥門」的公司,才能獲得最大的投資收益。
達永也發現,ARM能夠把行動網路時代的優勢延續到AI時代,是因為「低功耗運算能力」在萬物互聯的AI時代是個基本要求,這也正是ARM在行動網路時代的底層優勢。即使進入AI時代,這個低功耗運算的閥門,仍然只有ARM一家,能以最上游IP授權公司的地位來壟斷市場。
可惜孫正義把ARM收購下市了,所以達永沒有辦法在公開市場買到股票;但是除了ARM,應該有一家公司類似「手機時代的高通」,也就是運用ARM的框架做出了大量萬物互聯的處理器,從而成為這個節點的閥門公司來壟斷利益。
大歷史觀:由IT時代的歷史預期AI時代的發展
在重新研讀吳軍博士《浪潮之巔》這本書的時候,達永更加清晰梳理了幾十年IT產業的變化。其中一個章節特別引起他的注意:大意是說,早期微軟的XBOX和索尼的PS系列遊戲機,在與英偉達產生糾紛後,都改用了IBM設計的通用晶片;而隨著人們對遊戲畫面升級的要求,後續的遊戲主機晶片進步非常快速。
後來,兩大遊戲廠商還是放棄了與IBM合作,而投入了AMD(收購了ATI的顯示卡業務)的繪圖專用GPU晶片陣營。
吳軍在當時已經預見,為了滿足用戶對於高清晰遊戲畫質的需求,需要超強處理運算能力;這樣的需求,加速了後續的晶片產品迭代週期,也給了AMD GPU崛起的機會。
達永在查找GPU的資料時,發現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在2012年寫了篇論文,強調GPU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要遠遠大於CPU;雖然單一成本比較貴,但是整體解決方案的成本和時間,都大大優於傳統的CPU解決方案。
英偉達(NVIDIA)崛起
而此時正是英偉達發佈2016年2季度季報的時候,他看到了英偉達由於遊戲顯卡的爆發性增長,股價成長了30%,一下躍升到了每股80美元;達永毫不猶豫的,陸續從90美元開始買入英偉達股票。
期間英偉達股票由於美國香櫞(Citron)公司做空,大跌了幾次,但是他還是繼續買進英偉達的股票。
從英偉達的網站可以發現,英偉達從數據運算中心(藉由GPU優勢作為大型公司雲端運算的解決方案)、家庭遊戲中心、以及萬物互聯網的IoT晶片作為切入點佈局;而這些都非常符合達永尋找的AI產業的運算、傳感、數據傳輸的方向。而且英偉達是在這個領域的閥門型公司,就有點像是巴菲特所說的「具有企業護城河的特許經營權」類型的公司。
英偉達現有的GPU解決方案,正好迎上AI時代的數據量爆發,成就了這個公司接下來浪潮中的重要地位;而這個地位,是由於之前在遊戲機時代GPU產業積累獲得的,並非一蹴而及的。
AI 三個應用領域
在閱讀英偉達網站的時候,達永同時整理了AI應用產業規模的優先次序。最後確定了「無人駕駛」、「機器人」、「醫藥醫療與基因工程」是未來AI應用最大的三個領域,並且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得到突破進展。
由於醫療領域封閉性太強,所以爆發的時間點並非是市場自有競爭能加速的;而自動駕駛已經處於白熱化的研發競爭狀態,因此達永預判這個領域的競爭會加速發展,他解釋原因如下:
共享單車出現以後,他認為很多傳統單車企業將會消失;因為終端品牌面對消費者會出現失靈狀態,也就是用車成本非常低的情況下,人們會漸漸淡忘像是「捷安特」這種自行車品牌,而從擁有車輛變成租借車輛出門。
如果自動駕駛出現,使得現有的用車成本下降一半、或者更低,那麼大部分需要代步車輛的人群,就會選擇第三方服務公司提供的汽車;那麼有部份的傳統汽車品牌,會在這個過程中與終端消費者割裂、甚至消失。
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
達永在這個研究過程中,去了幾次Tesla在深圳的銷售體驗店。他發現,今天的汽車就像當年的iPhone和Nokia一樣,兩家手機公司在同一時間生產不同時代的產品,卻因為產品競爭方向和策略思考高度的差異,導致了Nokia滅亡的宿命。
雖然Tesla汽車仍有很多小問題,但它正在生產的,是下一個時代的智慧型終端設備,而不僅是簡單的傳統汽車。
基於這個思路,歸納出了幾點結論:
在自動駕駛領域,傳統汽車巨頭仍然擁有資金優勢和技術累積,他們會加快研發的速度,避免被特斯拉和UBER這樣的公司顛覆。
UBER和LYFT成為叫車服務競爭對手的同時,已經在自動駕駛的研發和測試方面佈局;不可避免的,將會成為傳統汽車產業的競爭對手。
傳統汽車廠商會尋求與UBER或中國「滴滴」之類的服務商結盟,避免後續無人駕駛汽車出現後的產業變革,造成對自己的顛覆。
規格統一、至少符合最低用車需求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會出現。因為配置低,統一化,出貨量極大,必定會改變現有量產汽車品牌和型號的格局;這也越來越像網路追求流量的模式。
進一步透過汽車硬體成本,拉低人們的用車成本,並且大量的單一型號採購,將帶來對上游供應鏈的議價能力,進一步拉高這個自動駕駛壟斷公司的產業地位,造成贏者通吃的局面。
中間類似飛機租賃的金融業可能會出現。 因為短期需要的資金成本太高。
在產業形成壟斷後,這些壟斷公司背後的供應鏈廠商有極大的投資價值。
在半導體產業中,會有如同手機時代聯發科地位的上游晶片廠出現,提供通用的主板解決方案。
自動駕駛應該是AI應用領域中市場規模最大的行業。
用戶對供應鏈產品的感知度
在討論的過程當中,達永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讓我有很大的啟發:達永把硬體設備的供應鏈產品,分成了終端用戶「高感知度」和「低感知度」兩個層面。
以手機做例子:仔細觀察手機品牌的廣告,可以發現手機的處理器、攝影鏡頭模組、螢幕等幾個元件,會出現在幾乎所有相關產品發表會的宣傳資料裡;這說明終端用戶對這幾個元件有敏感的認知能力,也影響了他們的購買行為。
所以,高感知度元件容易由於用戶的投票,而在市場中形成品牌和壟斷地位;就像是在PC時代,每個電腦廠家都必須在廣告上標明採用了英特爾的哪款處理器一樣。
而手機背後的PCB線路板、手機殼、連接器等等,對用戶來說則屬於低感知產品;雖然這些供應鏈廠商都能生存,但是難以形成品牌和壟斷、對於手機品牌商也沒有話語權,隨時會因為品質、交期、價格的競爭劣勢,而處於被替換的風險之中。
高感知度元件較容易在市場中形成品牌和壟斷地位,同時也較難被取代。
在討論用戶對供應鏈感知度的同時,也不免提到了前篇介紹的瑞聲科技聲學元件產品。瑞聲科技提供的聲學元件產品,處於用戶感知度比較高的位置,所以具有對手機品牌商一定的話語權;如果手機品牌商將它替換成成本較低、品質較差的元件,終端用戶就有相當大的感知度,容易將手機通話的瑕疵歸咎於聲學零件的品質不好。
所以,一流手機廠商通常不願冒這個風險替換掉瑞聲,只能採取殺價策略、或者以扶植競爭對手廠家來威脅;而這也是瑞聲科技能夠長期享受高毛利、高純利的原因之一。
自動駕駛傳感技術的閥門公司:Mobileye
基於這些分析,達永確定自動駕駛的視覺與距離傳感器,都屬於自動駕駛的高感知度器件,容易形成壟斷;因此在自動駕駛產業的供應鏈中,開始尋找擁有閥門等級傳感器產品和AI演算法的公司。幾經交叉比對,找到了在美國上市的以色列公司Mobileye。
Mobileye現在所提供的,是以廉價攝影鏡頭為基礎的ADAS(輔助安全駕駛)解決方案,是通往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一個過渡解決方案。但是由於ADAS的市佔率極低(ADAS輔助安全駕駛的市場佔有率只有3%,還處於非常早期階段),另外汽車產業相關技術的認證週期極長,達到L4等級自動駕駛的時間還需要至少4到5年。
但在更高等級技術的自動駕駛時代到來之前,Mobileye還是能享受在這個領域的先發優勢;在被Intel收購的消息傳出之前,就已經宣佈和Intel、BMW等公司合作開發未來無人駕駛的解決方案。
未來自動駕駛的傳感方案還是有很大的變數,但5年內Mobileye的技術還是比較可行和實用。由於這些長期不確定性,達永並沒有大量購買它的股票,只在市價40美金左右時買進了少許。
數據傳輸的閥門:高通
在確認傳感技術和數據運算的投資對象後,他也思考了「誰在下一代數據傳輸上有先發優勢」,但看來看去仍只有Intel和高通具備這個優勢。而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對未來5G的佈局上來看,高通的優勢可能還是比較明顯一些。
但由於高通的壟斷性因素,導致蘋果提起訴訟而股價大跌;於是達永以撿便宜的心態,也陸續買入了一些高通的股票,原因如下:
設備與雲端的數據傳輸,還是產業爆發的瓶頸。
高通由於壟斷原因造成了極度市場恐慌,導致了一個還不錯的市場價格出現。 也因為市場對高通壟斷性罰款的不確定因素,給了高通一個極其低的市場價格。
未來的高通晶片由於架構在ARM上,所以很可能成為手機之外行動設備的晶片提供商;比如高通就把Snapdragon 835訂製成「VR一體機」的方案上市。或許未來無人機之類的設備,也會用類似高通的垂直整合方案。
手機在裝上簡單的圖片識別AI軟體之後,可能會需要更高性能的用戶端硬體來運作;例如美國就出現了用手機app圖像識別皮膚癌的應用。
這些圖像識別工作不需要返回雲端處理,只要在終端用戶手中就可以完成;而這種運算需求,將會加快晶片升級的速度。就如同重度遊戲玩家對畫面解析度和處理速度的需求,導致了去年顯卡的爆發增長一樣。
所以基於這個分析,他大量買入了英偉達(7–8成)、少量購買了高通(2成左右)股票。
「以上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達永在分享了他的個人投票投資方法之後,俏皮的說了這句話。但他再次強調,他分享的是投資分析模式和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而不是跟大家推薦英偉達、高通、或是Mobileye的股票;如果因為這篇文章而去買這些股票,賠了錢不要找他算帳。
我的收穫
我不熱衷於個人投資,更不會到公開市場去買股票;因此達永的投資分析和方法,可以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在這次的分享之中,我最大的收穫是,達永修正了我過去對於硬體和互聯網產品差異的一些看法。
我認為互聯網產品從本質上來講,比較像是基礎設施(Utilities)如水、電、瓦斯等等;基礎設施產品是不區分客戶的,所有用戶所使用的基礎設施產品,基本上都完全相同。
至於硬體產品,我一直認為,必須高度區分用戶群的需求,以便滿足不同小眾市場的特殊需求;就像運動鞋一樣:登山、攀岩、溯溪、足球、籃球、排球、高爾夫球等等小眾市場所需要的運動鞋,都是不一樣的。
透過今天的分享討論,我發現人類的基本需求,例如食衣住行育樂等等,如果基本需求的成本降到非常低,就會如同基礎設施產品一樣,開始不區分客戶。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這一類的硬體就比較像互聯網產品了:追求流量、規模、壟斷,為了成為「閥門」,透過標準化、統一、最低配備、大量、用戶無差異對待、用戶感知度低等等方法,成本可以低到接近免費。
共享經濟下的UBER、Airbnb、燒錢的中國「滴滴」和「快的」、高速成長的共享單車,都發生在今天;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載人飛行器,當運用成本非常低的時候,這些硬體產品都會變成服務,不會再有人想花錢去擁有。
我年輕的時候,市場專家教我們的是:「消費產品買回家後,需要用到三根螺絲釘來安裝的,就會賣不好」;但IKEA的DIY家具卻獲得了得空前成功;當時市場專家教我們的另外一個道理是:「消費者的行為是非常難以改變的;任何新產品的使用,如果需要改變消費者的行為,就必定會失敗」。
但是,今天高科技卻大幅度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例如沒有導航就不會開車、沒有卡拉OK就不會唱歌、沒有簡報工具就不會演講了。
在高科技的浪潮下,世界改變的速度超過我們的想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