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側記:以色列新創立國的秘密、對台灣的啟發
上周五(2016年11月18日),本站很榮幸參與了由立法委員許毓仁辦公室主辦,本站共同協辦的「國會沙龍」系列座談「台以新創分享會:以色列憑什麼在新創發展上勝出?」,也同時專訪以色列駐台代表 Mr. Asher Yarden(游亞旭) 以及以國駐台辦事處經貿處長 Ran Yehezkel;二位暢談了以色列努力創新的背景故事和作法。
筆者採訪以色列駐台代表 Mr. Asher Yarden 與以色列駐代辦事處經貿處長 Mr. Ran Yehezkel。
以色列和台灣的相似與不同
開始訪談時,Mr. Yarden先講了幾個台灣和以色列之間非常相似的地方,例如人口都不多、國土面積很小[footnote]目前以國人口數約為805萬,是台灣的三分之一;國土面積約為二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55%。[/footnote],幾乎沒有天然資源,而且四鄰強敵環伺;在二次大戰之後,也都以農業出口開始發展本國經濟。
除了先天條件之外,以色列人非常重視教育,這點也和台灣相同。根據統計數字,以色列全國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口達24%(台灣達31.32%)。由於有優秀的人才和艱困的環境,所以以色列很早就知道唯有向外發展才能求得生存的道理。
以色列和台灣除了這些相似處之外,也有許多不同之處;Mr. Asher Yarden 舉了很多例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幾點。
以色列駐台代表 Mr. Asher Yarden。
「Chutzpah」精神
Chutzpah這個字源字希伯來語,直譯的話是非常負面的「厚顏無恥」,但 Mr. Asher Yarden 認為這個字適切地表達了以色列人敢於冒險犯難,不畏艱困也要完成目標的精神。他舉例說,如果要進入一間房子,門卻打不開,以色列人會想盡各種辦法進去,即使從窗子或屋頂進去,甚至破門而入,以色列人都在所不惜。
以色列人的Chutzpah精神,為了完成目標不惜任何手段,這種不能輸、不服輸的精神值得學習。
Mr. Asher Yarden也舉了以色列國防工業為例,來說明「Chutzpah」精神。一九五O年代,法國原本是以色列主要的武器輸出國,但在六日戰爭前夕突然宣布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這使得以色列原本計畫向法國採購三十架幻象戰機的合約變成廢紙一張。雖然法國日後同意由以色列自行生產幻象戰機,但法國政府卻禁止移轉飛機引擎葉片的關鍵技術。以色列為了維持空中優勢,不惜動用各種外交和間諜手段取得葉片設計圖,甚至將美國製引擎設法裝到幻象機身上。這一連串的努力,也使得以色列的國防工業突飛猛進。
在「台以新創分享會」中,以資安技術起家創業,後來被以色列資安公司Verint收購,目前擔任該公司台灣開發團隊主管的吳明蔚博士,則用「腦力激盪」來形容詮釋「Chutzpah」。他說在和以色列人開會的場合,總是會為了解決某些問題而不斷討論,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止。
Verint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吳明蔚博士。
以色列人為了求生存,幾乎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雖然在國際間引起諸多爭議,但不服輸、不能輸的精神,卻是十分值得敬佩的。
接受失敗,汲取犯錯經驗
Mr. Asher Yarden也提到以色列人對失敗的看法,和台灣與東亞各國有相當大的不同。在東亞各國,失敗幾乎是不被允許的,但以色列人認為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Mr. Yarden強調以色列也不喜歡失敗,會盡一切努力避免失敗,但如果努力過還是失敗,他們能坦然接受,並且記取教訓,做為下次成功的養份。
創新必然有風險,以色列敢於承擔風險,將失敗做為下次挑戰的經驗,才能開創新局。
這種接受失敗並從中汲取教訓的精神,其實正和創新不謀而合:所有的創新都必定帶有失敗的風險,但如果不敢承擔風險、挑戰失敗,永遠只停留在既有的成功模式內,就絕無創新成功、開創新局的可能。
勇於質疑批判,共同解決問題
另一個以色列社會和台灣與東亞社會很不相同之處,是以色列人的直言不諱。Mr. Asher Yarden說,以色列人只要看見問題,不論對方是誰,一定會直言批評。在軍隊中,士兵可以批評長官,在企業中,下屬可以批評上司;被批評者也會據理力爭,但不會感到冒犯;因為質疑和批判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改善現狀。
在以色列沒有以下犯上的問題,任何人都能提出質疑,集合眾人智慧找出解決方案。
曾任華邦電子以色列分公司總經理,現任華邦電子顧問的黃伯源博士,在「台以新創分享會」也就他的親身經驗,為以色列人的好辯下了註腳。他說兩個以色列人在一起討論時,總是會有三種意見;每次公司開會時也會看到以色列人激烈爭辯,但在爭辯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能找到解決方案。
華邦電子顧問黃伯源博士。
相對的,包括台灣在內,許多東亞國家的社會,並不容許質疑與批評,尤其是下對上的質疑批評會被視為「以下犯上」。這種威權社會的遺毒,有礙整體社會的進步,也是我們值得深思之處。
興利重於除弊
當問到以色列政府如何鼓勵新創時,Mr. Asher Yarden 和 Mr. Ran Yehezkel 鉅細彌遺地談了不少他們在制度面的設計與成果,筆者感觸最深的是「興利重於防弊」這點。
和台灣一樣,以色列也很重視「產、官、學」三者間的合作關係,但和台灣不同的是,以色列政府賦與這三者極大的自由與運作空間,所以在創新研發上發揮的綜效舉世矚目,得到「創新之國」的美稱。
首先是在學界,以色列政府給予大學和研究機構極大的研究自主權,幾乎不干涉研究方向,研究人員可以自由決定研究主題;因此以色列在各種科學領域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一個僅僅八百多萬人的小國家,出了12位諾貝爾獎得主;若以人均排名來看,以色列高居世界第十二名。
除了研究方向幾乎沒有限制外,以色列政府對於研究人員也非常大方;研究成果商業化的利益,大學和研究人員本身都能分享;這讓以色列的研究人員不但沒有後顧之憂,更有強大的動力從事各種研究工作。
在新創產業的扶持方面,政府的資源投注更是有效率。跨部會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ffice of Chief Scientist)是鼓勵新創的主要機構,以多種方式資助工業研發專案;包括對市場驅動的競爭研發專案給予最多50%的研發費用補助,以及對新創公司給予66%的資助、對先進通用技術研發給予最多66%的資助、對科技育成中心給予最多85%的資助。
許毓仁委員主持的國會沙龍:台以新創分享會。
更重要的是,Mr. Asher Yarden 和 Ran Yehezkel 不斷強調,如果研發失敗,這些資助是不用還給政府的。當然要拿到這些資助必須有嚴密的計畫和真正的創新構想,並且接受OCS等單位的輔導。也就是說,只要你的計畫確實有成功機會,自己只要出15%,剩下的部分由政府來挺,把財務上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這樣不會造成弊端嗎?民眾能接受政府這樣花錢嗎?」台灣人看到這種做法,不免會發出這樣的質疑;Mr. Asher Yarden說,當然以色列政府也不是盲目補助,而且政府謹慎選擇投資標的,大膽投入資源的做法,在許多成功案例中得到豐厚的回報,也讓納稅人對政府的政策更有信心,因為最後的利益是全民共享,而非進到少數人的口袋中。
以色列政府謹慎選擇補助對象,大膽投資,大大減低新創風險,提高成功機率,豐厚利益全民共享。
回頭看看我們台灣政府的各項科技或工商業補助案,相形之下就呈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亟待援助的小型新創產業很難拿到錢,更有各種繁文褥節的法規和限制適時擔任絆腳石的角色;而一些政商關係良好的企業或單位,享用政府各種名目的大筆預算補助,卻未必做出亮眼的成果。長久以來上下交相賊,亂花全民稅金不以為恥,難怪社會大眾不信任政府;而當社會要求政府施政公開透明的呼聲高唱入雲後,過去的醜事一一攤開,政府做起事來更因此綁手綁腳,擔心犯錯,深怕再次背上「圖利他人」的指控;結果就是大家一起跟著沉淪。
結語:不創新就再無生存空間
看到以色列為了求生存而奮鬥,在站穩腳步後仍然善用文化優勢,努力求新求變,終於成為傲視全球的新創之國,我們除了深感欣慕之外,回頭看看自己,台灣實在應該猛醒。
最近幾年以來,我們看到其他鼓勵新創的國家突飛猛進,把和落後者的差距愈拉愈遠;就算不去看其他國家,各種新挑戰和新局勢的演變,也突顯出我們台灣在不論在教育、科技、政府組織、新創扶植、數位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都有太多的舊結構、舊做法、舊人事、舊文化需要被翻轉、被更新。
已經落於人後,如何急起直追?以色列會是很好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