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投資動能 ,投入新創產業/余宛如
談到「提升投資動能」這個議題,先舉一些數據讓大家有感。
截至今年第三季,台灣存放款之間的差距超過十兆新台幣,加上連兩季利率都在歷史低點,代表國內資金很多,但卻沒有進入投資市場。
2018國際大型FTA(自由貿易區)成形;新的區域性產業鏈崛起,加上「紅色供應鏈」逐漸取代台灣原有的國際分工位置,吸引資金難上加難。
台灣在2016年吸引的外人直接投資(FDI),占GDP比重僅14.2%;台灣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屢創新低,不僅是香港、新加坡、南韓的傳統「亞洲四小龍」中最低者,更遠低於各國平均值的35%。如果以實際金額來比,感覺到的差異會更加明顯。
台灣連續28季的金融帳處於「淨流出」的狀態;換句話說,許多資金出走,前往投資海外基金等金融商品。對投資人來說,國內缺乏適合投資的良好標的。
過去在遺產贈與稅、以及營業所得稅調降後所釋出的資金,正遇上房地產景氣大好,於是資金紛紛投入房地產,而不是實體經濟活動。
簡單說,外資不來、資金出走、游資不投、產業不動,對人們來說,血淋淋地感受到的卻是:台灣被掏空、產業無力升級、人才出走、年輕人低薪。
台灣急迫的需要大力投資實體經濟,創造有附加價值的新產業、給年輕人創造加薪的新就業機會。
唯有國家產業有清楚的方向、政府有魄力的解決各種障礙、打造台灣引資的清晰願景與良好環境、根植創新產業的環境、發展未來的勞動力、健全友善人才的環境,來談這個議題,才會更有意義。
上週金融研訓院舉辦的「提昇民間投資動能」對策啟動座談會中,不乏對台灣憂心的專家學者提出建言;近期金管會祭出許多金融鬆綁的政策,行政院也每周召開會議檢討,而立法院也三讀許多法案,鬆綁台灣法規促進產業創新。
所以對於藉由資金鬆綁,提高投資動能,政府已經積極在努力;而我更在乎的是,這些資金流向哪裡?政府的預算是進入民間新創了嗎?台灣有足夠好的題材,來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嗎?新的跑車要開了,但是引擎換了嗎?
我們是用過去的方法解決問題,還是著眼於未來,用創新的方式處理問題?
對於把這件事做好,除了速度外,我們其實還需要太多的對話與執行力。
最終,我衷心希望資金能夠流入實體產業,帶領台灣發展新經濟,而不是換成另一場資本遊戲;必須為台灣的人才創造更好的舞台、讓台灣年輕人能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