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崩壞危機:兩種比特幣?/劉淼
比特幣出現於2009年,八年的時間裡,流通中的比特幣總價值達到了200億美元上下。這樣的表現,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創業公司。如果考慮到比特幣取得的成就完全出自於自發,而不像公司那樣有專門的團隊運營,這樣的成就就是絕無僅有的了。
頑強的生命力
這八年的時間裡,比特幣被媒體宣稱「死」了無數次。媒體對於整個世界的理解往往非常膚淺,對於比特幣這一新生事物更是如此。
但不可否認,媒體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所以伴隨著每次媒體宣稱「比特幣已死」,比特幣的價格都會應聲大跌。神奇的是,比特幣每次都活了過來,價格還一路創下新高;也就是說,面對著所謂權威媒體毒藥般的業餘報導,比特幣逐漸產生了「抗藥性」;媒體負面報導對於比特幣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小。
每次媒體宣稱「比特幣已死」,比特幣都活了過來,價格還一路創下新高。
作為一場非政府組織發行貨幣的實驗,比特幣可以說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它在全球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例如「維基解密」這一組織,正是靠著比特幣,在美國政府全面封鎖其資金來源的情況下,依然頑強地活著。日常生活中,對於不願意在網路上洩露過多隱私的人來說,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來自諸如《紐約時報》之類頂尖媒體的負面報導,都無法摧毀人們對於比特幣的信心,那麼有可能毀掉比特幣的東西,將會是什麼呢?
比特幣如何運作?
我寫下〈如何理解比特幣〉一文之後,曾有讀者在微信公眾號[footnote]作者註:訂閱號為jianshu333。[/footnote]後台問我,既然比特幣是透過「挖礦」的方式取得,能否再寫篇文章介紹一下,比特幣都埋在哪裡?這個時候我就意識到,向完全不了解比特幣的人解釋起比特幣來,已經是件很困難的事了。
簡單地說,比特幣這個巨大的支付系統的運轉,並不像銀行或是支付寶公司那樣,有專門的人員或是伺服器處理;它靠的是全世界的電腦來處理。
怎麼保證全世界的這些電腦,願意參與處理比特幣的交易呢?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給這些電腦一些新生成的比特幣作為獎勵。假如把比特幣看作黃金的話,以上這個過程就接近於挖掘黃金的礦藏,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挖礦」。
比特幣區塊大小1MB的限制,正是造成發展隱患的原因。
我相信上面這個解釋已經足夠簡單明瞭,但它只是一個簡單但不夠精確的比喻。相對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每筆比特幣網路產生的交易,都等待著被整個網路確認。當有網路中的電腦(我們稱之為「礦工」)解出了複雜的數學題之後,就可以每隔十分鐘左右把這些交易打包在一個「區塊」中,一個個區塊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區塊鏈」;這是近幾年一個相當熱門的領域。
起初,每打包一個區塊,相應的電腦可以獲得50個比特幣作為獎賞。這個獎賞每隔幾年會進行一次減半,如今已經減半過兩次;現在每打包一個區塊的獎勵是12.5個比特幣。為什麼要減半?因為比特幣的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地產生比特幣。
這樣的話,問題就來了:如果一直減半下去,礦工們豈不是沒有動力維護整個比特幣網路了?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也想到了這一點,於是在發明比特幣之初,他還引入了「交易費」的概念:每一筆比特幣的支付,發起方都應該支付一筆小額的交易費用;這些交易費用將和區塊獎勵一起作為給礦工的獎勵。未來即使比特幣區塊不再產生新的比特幣,只要交易量足夠,交易費用也足以支撐整個網路的運轉。
比特幣的隱憂:1MB的區塊大小限制
中本聰對於比特幣的體系設計可以說是完美的,這也是比特幣比起其它電子貨幣,能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在比特幣誕生之初,考慮到礦工硬碟容量和頻寛的限制,中本聰為每個區塊設立了1MB的上限;正是這個1MB的上限,為比特幣今天的發展帶來了隱患。
一般來說,每筆比特幣交易的大小大約是幾百個位元組(Byte),1MB的上限可以包含大約一兩千筆比特幣交易。在初期用戶少的階段,這樣的容量是足夠的,但到了今天乃至未來,顯然是不夠的。如果每十分鐘才能處理一兩千筆交易,相比世界上其他支付網路諸如Visa、 MasterCard或是支付寶來說,就毫無優勢可言。
中本聰也預見到了這個問題。在最初的方案之中,中本聰說未來如果有更大的需要,需要更新軟體,提高每個區塊的容量上限;但是,提高每個區塊的容量上限,需要全世界的比特幣用戶同時升級比特幣客戶端軟體,而對於分散在全世界的用戶來說,要同時更新軟體是非常困難的,而且要怎麼做到?中本聰並沒有說明。
於是這產生了今天比特幣世界最大的分歧。有一部分礦工認為,比特幣應該盡快擴充容量,從而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同時每個區塊的容量也應變大,讓區塊內的交易量更多,礦工收到的交易費用也能提高。確實,這正是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所提倡的。
而比特幣程式碼的維護者們則認為,要在短時間內讓全世界的比特幣用戶一同升級軟體非常困難;如果只有一部分用戶升級了軟體,而另外一部分沒有升級的話,造成的後果是比特幣的區塊鏈「分叉」,世界上將存在兩種比特幣。
比特幣程式碼的維護者認為,發生這種情況將釀成災難,所以建議用一個相對更長的時間,來擴大比特幣的區塊容量。
該不該擴充區塊大小?兩派意見尖銳對立,甚至可能造成比特幣「分裂」。
值得一提的是,支持擴充比特幣容量的礦工大多來自於中國,由於中國國內的低勞動力成本和低電價,目前進行比特幣挖礦的「礦場」大多在中國;而比特幣程式碼的維護者,則大多來自於一家商業公司Blockstream,該公司在致力於開發比特幣「鏈下」的交易方式,即讓比特幣的交易不通過區塊鏈,而是通過別的管道完成。
比特幣世界的分裂
那麼,最終毀掉比特幣的會是什麼呢?礦工想要更高的區塊獎賞;而比特幣核心程式碼的維護者很可能抱有私心,因為擴充區塊容量,顯然不利於Blockstream的商業模式,影響他們的收入。
在兩方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礦工已經決定要強行建立比特幣的「分支」,並打算將區塊大小無限制的比特幣命名為「無限比特幣」,讓市場選擇。
然而,正如前文先述,在只有一種比特幣的情況下,讓完全不了解比特幣的人了解比特幣的內涵與運作,已經十分困難;如果出現兩種比特幣,顯然會對比特幣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影響遠遠大於各種媒體給比特幣造成的傷害。
如今雙方已經陷入劍拔弩張,互相詆毀的階段;不知道生命力頑強的比特幣,能否挺過這次災難。不過假如有一種力量可以毀滅比特幣的話,它肯定是人類的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