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科技新創公司先天不良的5個原因/解聰文
自己開公司永遠有風險。過去幾十年來,大約有90%的公司都在成立不久之後就提早陣亡。
通常財務和管理問題是最常見的原因,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往往被忽略的事情,才是讓這些科技新創公司不是「中道崩殂」,而根本就是「胎死腹中」的主要原因。
我們經常協助許多成立已久、或是剛剛萌芽的公司瞭解,不斷變動的科技環境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營運。在新創公司中,常見的狀況是這樣的:一頭熱情的創辦人,拿著自認為很棒的創意找人欣賞;而且他們也相信,這個創意值得自己或別人出資讓它實現。
最近幾年來,筆者協助過幾家新創公司;他們其實已經投資了不少錢在產品開發上(其中有個案例甚至超過1,800萬美元),而且每一家都自認為有獨一無二的市場價值、也自認為是當時最前端、或是同性質公司之中最好的。
然而遺憾的是,他們大多數都想錯了。這些常犯的錯誤包括:
1. 懂技術,但是不懂顧客需求
有太多科技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非常自傲於他們的技術,但是對於市場需求完全沒有概念。他們想解決的問題,是不是已經有其他方式、其他app、或是其他更大的公司已經解決了?他們想出來的解決方案會不會太狹隘?Google等級的大公司是不是已經在做一樣的事情?一樣的服務是不是已經有人免費提供?
最重要的是,顧客真的需要這樣的技術嗎?舉個例子來說吧,「智慧家庭裝置」是這一陣子的熱門話題,有成千上萬的新創公司在「物聯網」(IoT)的大招牌下,想徹底改變你家裡的網路運用方式;但我們究竟有多少人真的也想這麼做?
2. 自我感覺良好
你覺得自己的發明很特別?請再確認一下比較好。筆者曾經服務過某個食品業客戶,並且在幫他們做過功課之後發現,全世界已經有167家公司在不同的階段做著差不多的事情;但是在我們告訴創辦人之前,他一直堅信這絕對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創意。
搜尋一下各種相關資訊,原本就應該是創業前應該先做的功課。
事實上,大多數的新創公司完全沒有意會到競爭對手的存在,因為對手會以各種各樣的偽裝面貌出現;所謂「破壞性創新」的公司有可能從任何角度、以任何名稱或面貌出現。誰會想到作為比特幣技術基礎的區塊鏈,會在金融以外的領域產生那麼多的運用方式?
有時候其實只要認真在網路上搜尋一下,就可以發現可能已經有人比你更早出發;也就是說,搜尋一下專利網站、創業孵化器、以及各種科技媒體,原本就應該是創業之前應該先做的功課。但令人意外的是,做過這些基本動作的創業者少之又少。
3. 執行遲緩
即使你的創意真的有利基點、真的很獨特,但如果執行太慢還是不行。
我們碰過一個醫療相關技術的團隊,他們的成員都很出色、而且產品也還沒有競爭對手;但在做過一些市場研究之後,我們發現他們想做的事情在2017年初就會完全被市場淘汰,而且他們還正打算在那個時候,推出那個原本應該很出色的新產品。
4. 「平台」真的重要嗎?
重點不在於「你今天可以做什麼」,而是「你的競爭對手明天會做什麼」。
在科技新創圈,「平台」應該是最常被濫用的名詞之一吧。
很多團隊都會說:「我們的這個新產品即將上市,它也將會成為許多其他新產品的平台」。真的嗎?並不是「看起來像個平台」的東西就一定會變成平台,而瞭解這其中的差異,也是新創團隊必須做的重要功課之一。
可以把某件事情做得很好的產品,並不代表它就有成為技術平台的潛力;即使有一些,只要市場上的典範趨勢開始轉移,平台也可能會一夕崩毀。
5. 沒有編列任何行銷預算
我們還碰過另外一個客戶,在電子商務方面有個蠻創新的想法,但他們把天使投資人給的150萬美金全部用在產品開發上;結果當他們的產品原型完成的時候,已經沒有任何預算可以做行銷了。直到今天,這個產品還是在App Store上晃盪。
願意在行銷上編列適當預算的新創團隊相當少見,因為他們老是在等待下一輪投資、或是奇蹟出現。
建立一家科技新創公司的重點,不在於「你今天可以做什麼」,而是「你的競爭對手明天會做什麼」。要弄清楚這一點,新創公司裡面最好能有「威脅評估長」這樣的角色;這個人必須能持續評估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並據此來改進產品、並且避免自己不慎被另外一家新創公司瞬間超越。
或者如果有機會,也可以聘僱外面的專業顧問;因為顧問會和來自不同產業的各類客戶打交道,所以更容易及早看到問題出現。雖然請顧問確實得花錢,但如果能因此對自己的公司做更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並且及早發現敵機臨空,或許可以省下更多錢、甚至可能救自己的新創公司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