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AX雜談/傅瑞德
趁著Computex電腦展之便,處理器大廠Intel委託公關公司辦了兩場針對部落客辦的「社群網聚活動」;基本上就是在飯店辦、有東西吃的產品簡報。既然受邀、又有新東西看,就還是去露個臉。
不過在前面的聯絡過程中,我還是照例主動向公關公司表示,我對於這次的產品主角WiMAX無線網路技術、以及MID行動上網裝置都並不看好;而且雖然我會配合出席,但不會寫配合文章,務請諒解。
公關公司聽到這樣,還是讓我去吃東西,感謝。
在短短不到一個小時之內,聽了三位產品主管的快速簡報,倒是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寫下去了;就先快速轉述簡報內容,再整理一下我的想法吧。
簡報說了不少,讓我歸納的話就是WiMAX無線網路的優點有三個:
速度快
相容性高
隨時連線(always on)
暫且撇開外頭的質疑意見不說,我覺得這三個主打的優點並沒有打到要害。任何無線網路的使用狀況,都同樣會受到物理環境限制;WiMAX的理論速度是比目前大多數家用無線網路快,但如果要如簡報中所說,可以取代部分家用有線寬頻網路,在地形地物阻擋、以及頻寬被大量使用者(如果有的話)共用的情況下,我是抱著比較審慎的態度。
至於所謂「相容性」、以及簡報者所做的說明,其實我聽不太懂。行動上網時的相容性問題,照講應該跟使用哪一種上網方式關係不大,有問題也不會出在是否使用WiMAX上。
「隨時連線」很好,但並不是WiMAX獨有的功能;現有的3G網路也可以做到。當然所謂「隨時連線」的前提,是必須位於涵蓋範圍之內,包括WiFi、WiMAX、或是3G網路都一樣。目前在這三者之中,涵蓋範圍最大的是3G行動電話網路;如果加上速度較慢的2G/2.5G/EDGE網路,幾乎可以覆蓋台灣全域,其他手機網路較為發達的國家亦同。
至於被台北市政府稱為重要政績、但卻被我釘得滿頭包的WiFi網路新都、以及還在測試階段的WiMAX,在涵蓋範圍上就遠不如手機網路的潛力了。其實我不看好WiMAX並非技術原因,而是因為就WiMAX基地台建構的特性、與手機網路營運競爭的難度、一些抵消技術優勢的先天問題(例如基地台發射距離或許很長,但用戶端發射距離卻很短)、甚至一些人為問題的影響。
作為廣域的公共網路系統,WiFi最為人所詬病的技術缺點之一,是幾乎無法在行動中使用。例如在台北某捷運站連上Wifly網路,大概離站不遠之後就會斷訊;即使在行駛中再度登入,跑不了多遠還是會斷訊,也就是所謂「handoff」(用戶端移動時,在基地台之間自動轉接,以保持連線不中斷)的問題。
理論上WiMAX因為發射距離長,所以比較不需要擔心handoff,但理論上50公里的傳輸距離,實際使用時可能只在10公里以下,所以長距離移動時還是得考慮handoff的影響。
雖然WiMAX在handoff方面已經大有改善,不過由於跟3G/3.5G網路採用不同的handoff機制,實際使用時的穩定性還有待驗證。
另一方面,3G/3.5G的理論傳輸速度雖然比較慢,但至少大致上已經通過我自己「台北坐高鐵到高雄一路使用」(中間在雲嘉郊區斷線約15分鐘)的實戰測試;至於WiMAX什麼時候可以做到這一點,我想應該還需要一點時間。
作為取代WiFi建構市區公共無線網路的標準,WiMAX應該是更加稱職的選擇;但如果想稱為3G之後的4G(第四代)行動網路,我認為除了更快的傳輸速度之外,還必須有至少相當於目前3G網路的涵蓋範圍、以及更穩定的持續行動連線功能。
根據最近的新聞,廠商即將在台北捷運木柵線提供WiMAX供民眾試用,方法是:
這項服務是由威邁思在台北捷運木柵線中山國中店至市立動物園站間設立WiMAX網路,再透過室內接取設備接收車廂外的WiMAX轉為WiFi訊號供乘客上網,因此木柵線乘客只要攜帶筆電,不需要WiMAX網卡便能在車廂內無線上網。
這段說明其實我看不太懂。理論上為了讓沒有WiMAX設備的乘客也能上網,應該是將WiMAX(長程)基地台設在車站、WiFi(短程)基地台設在車廂中。因為WiFi基地台跟著乘客跑,因此可以避開WiFi系統handoff不良的問題。
如果是這樣的設置,確實可以讓乘客享受到不中斷的無線上網;但也不小心揭露了一件事情:WiMAX實際使用時的速度,並不比較新的WiFi標準(例如802.11n)快多少,否則兩者轉接之後速度盡失,完全看不出WiMAX號稱的最大優點。
換言之,其實WiMAX最重要的優點是單一基地台的傳輸距離長;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減少基地台的設置、或是同樣數量的基地台可以涵蓋更大的範圍。然而以台灣的環境而言,WiMAX基地台的高發射功率(長距離時約100千瓦)也是個可能碰到問題的地方。報導中指出:
NCC官員表示,未來政府要核發的WiMAX(無線寬頻接取業務)類型是行動型的,若使用功率大、距離遠的基地台,手機端回傳功率可能不足。他預料未來業者建置基地台的模式和現行2G、3G的模式差不多。
如果為了降低功率輸出的影響,而只核發「行動型」執照,則又抵消了WiMAX的長距離優勢。
目前跟WiMAX競逐未來4G稱號的,還有一項稱為「LTE」(Long Term Evolution,直譯為「長期進化」)的技術。其實WiMAX和LTE可以說是「系出同源」,衍生自相同的OFDM技術,只是應用方式、以及支持的廠商不同而已。根據一份2008年10月的資策會報告,兩者目前的速度比較結果是:
在正常狀況下,LTE表面上看來可以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在理想狀況下,LTE的理論速度為173Mbps,但目前並沒有產品或設備可以證明;另一方面,WiMAX的理論速度則為70Mbps,但也無法充分驗證。在實際使用時,由於頻譜、無線電波訊號、以及基地台數目的限制,初期的WiMAX服務速度將只在5Mbps至10Mbps之間。目前的行動WiMAX設備速度則僅為3Mbps至4Mbps左右。
也就是說,今天的簡報者想告訴坐在台下的部落客們,用WiMAX的好處就是一個「爽」字;在現場架設的WiMAX區域網路上,或許也看得到這一點。然而實際使用時是否有同樣的爽度,以及往後是否能順利成為市區公共網路標準、是否能登上4G寶座,則都還在未定之天。
當然,廠商找公關公司辦活動、公關公司找部落客來聽講,在商言商都是有必要的;不過聽講者的技術程度、以及對於新產品新技術的理解不一,用來說服的賣點也應該有所區隔。我算是有良心的(笑),雖然立場不變,但好歹也會扯這麼一大篇來應卯。
不過如果要講究不傷身體、再講究效果的話,我想也許訂個計畫,用幾個月時間找學有專精的部落客實際操作用戶端設備(例如這次現場也展出的WiMAX筆電)、實際反覆搭乘上述的捷運,依照平常的通勤、行動上網、貼文、傳照片等習慣持續使用,最後再將測試結果和使用心得整理成報告,會比準備食物請大家來聽「直銷說明會」、聽完拍照存證要實際一些。
(說到拍照有個插曲;我在現場一邊聽,一邊用iPhone上網查閱參考資料,卻有位負責拍照的先生從我身後伸出大砲鏡頭,越過我的耳朵旁邊直接拍手機螢幕上顯示什麼,幸好當時不是在上情色網站。雖說即時資料查詢正是行動通訊應用的典範,如果Intel不介意iPhone的話,照講是可以拍照拿去登在這個月的內部「best practice」報告上,不過這樣的拍照方式還是未免太「侵入性」了點。:P)
至於所謂4G網路,我會比較看好的類型是:
傳輸速度快:最好能達到中階有線ADSL的速度
基地台發射功率低:有利於大量架設、對環境潛在影響少
最好是現有手機網路系統的升級版:涵蓋範圍最廣、而且不必重複建設
有良好的handoff機制:行動中不容易斷線,也就是所謂「無縫」(seamless),但我不太喜歡這個翻法
現在的3G/3.5G網路並不完美,但是個可以實際日常使用、速度還可以、費用也算是合理的系統;要取代或超越它,當然必須在保有原來的優點之外,再加上一整個世代的進步。
目前有個說法,是作為4G候選人的WiMAX和LTE由於同質性高,最後可能會歸於一宗;我雖然不看好目前的WiMAX,但在這兩者之間並沒有特別偏好(究竟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系統)。如果兩者合一、又能符合我的期望,或是退一步說,能和現有的系統彼此整合(例如這樣的說法)、互補長短,而不強求扮演不適合的角色,無論對於使用者、或是已經押寶在某個系統上的廠商而言,也許都是最好的結果。
參考閱讀
IDC:台灣佈建WiMAX網路 前途堪虞:我不看好WiMAX的理由,比較接近這篇所寫的論調。不愧是總監,跟我想的一樣。:D
WiMAX Struggles to Find a Foothold in Western Europe:WiMAX在西歐的發展現況
Europe’s first mobile WiMAX goes online:這篇講的是在荷蘭建立的第一個西歐WiMAX網路。最後一段頗為耐人尋味:
Intel對於WiMAX的成功寄望非常高,因為該公司對這項技術已經投入了龐大的資源,除了讓它成功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然而在這個世界上,讓筆記型電腦可以行動上網,跟直接和全國性的行動電話系統商競爭是兩回事。WiMAX在室內使用方面的表現、以及它的涵蓋範圍拓展速度會有多快,則是值得接下來繼續觀察的有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