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平台──從來就不中立/ Benedict Evans
過去一二十年來,「Internet」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就是「瀏覽器+滑鼠+鍵盤」,再加上一些像是即時傳訊工具、Spotify線上音樂、Skype網路電話、或是Steam遊戲引擎(對一些人來說,還得再加上電子郵件)。
但對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來說,瀏覽器就是Internet;作業系統不是「平台」,網頁才是。建構在網頁上的各種服務,遠比專為Windows或Mac OS創造的更多。
如果撇開各家瀏覽器的市場爭奪戰不談,基本上網頁可以說是一個「完全中立」的平台。雖然瀏覽器的進化確實是許多全新服務的推手(例如Google Maps地圖),但瀏覽器廠商並無法自己創造出網路大神、也不會創造出新的互動模式。
在1995年時,網路應用是網頁和連結的組合,在2005年時也是,到現在其實還是。
您或許從來沒有認真研究過這些連來連去的網址、也不曾弄清楚從哪個網頁跳到哪個網頁,但所有網站的基本運作原理還是一樣的。
行動平台並不中立
然而,在行動設備上就不一樣了:作業系統本身作為網路服務平台的比重,要比瀏覽器高得多,而且這個平台不是「中立」的。
這一點的第一個證明(只是第一個,還有很多其他的)就是傳訊功能。如同筆者過去說過的,推送通知(push notification)、返回主畫面按鈕、以及快速開啟通訊錄或相簿等功能,都有助於用戶學會使用新的傳訊服務、甚至有助於同時使用好幾種類似的服務;但是,同樣的做法在電腦上就沒有那麼方便了。
這並不只是「用app取代網頁版」的問題,而是app版有屬於該平台的特定API(程式設計介面)可以使用,而這些API是網頁版所沒有的。
所以,智慧型手機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社交傳訊平台」。各種社交app掛在特定的手機作業系統上,有點像是許多專屬應用程式掛在Facebook上一樣;或者也像是最近Facebook希望各家應用程式掛在他們的Messenger傳訊軟體上一樣。
這樣的機制,讓平台提供者可以精準控制不同的應用層與API,而且可以隨時依照需要做改變。
Netscape瀏覽器和講究PageRank網站排名的時代都已經過去了──網頁是一種結合了多種標準的大型單一媒體模式,透過網頁搜尋內容是另一種跡近單一的使用模式;這些都是過去的累積,而我們現在正面對許多新興模式,而且還沒有大致底定的標準可以遵循。
無論是蘋果對iOS、或是Google對Android系統,往往會以商業考量做出許多改變,有時候打開一些功能、或是關掉一些功能──創造一些機會、也奪走一些機會。
同樣的事情當然也出現在Windows或Mac系統中,但這種由系統廠商掌控生死的狀況,卻比較少出現在電腦版瀏覽器上。
因為,當你用電腦上網時,大多數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瀏覽器裡,跟作業系統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而瀏覽器本身也不會造成什麼關鍵性的改變。
根本上的差異,在於無論您從前使用的是Netscape或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對於大家造訪的網站都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不過有些工具列外掛會試圖去影響),而且瀏覽器也無法改變網站吸引、或是留住使用者的方式。
雖然蘋果和Google都有意無意想要影響上述這些行為(而這樣的意圖也原本就是作業系統的「任務」之一),但有些這類結果只是自然產生、而且是由眾人共同造成的;像是「深連結」(編按:略過網站首頁,直接進入網站深處頁面的連結)就是個好例子。
不過,有些結果就不一定是這樣了。
行動平台上的機會
所以,去年無論是Google的I/O網路開發者年會或蘋果的WWDC開發商年會,都試圖在手機的首頁畫面上創造更多機會;例如「向左滑動首頁」動作就多出了許多功能,而這方面的設計就完全操控在系統廠商手中。
許多這類的設計,都跟一些基本的「人工智慧」功能相關:系統觀察使用者的動作,然後試著建議一些有用的資訊。
但重點在於這要不是「屬於蘋果的首頁」,就是「屬於Google的首頁」;其他內容提供者的資訊,只有在蘋果或Google允許、並且遵照這兩家公司的規範使用索引API之後,才有可能出現在畫面上。
而這樣的人為關卡,往後只會越多,不會越少。
資訊運用的新模式
接下來蘋果和Google都在做的事,是將各類app中的資訊切離出來,並運用在其他的商業模式上;所以,蘋果的「3D Touch」功能會透過動態選單,讓切出來的app內容出現在首頁上(受到Windows Phone的影響?)。
那麼,是否有可能會出現某種app,把這樣的型態當做主要的操作介面?這樣的形式可以當做推送通知功能來用嗎?
(不過,因為這個功能在Android上還沒有,所以「跨平台app」的夢想就更遠了。)
[gallery ids=”39714,39715,39716"]
同樣的,Google的「Now on Tap」功能也會將app和其他元素分切到他們自己的搜尋引擎中。但這裡出現了一個難題:如果app開發者運用了支援索引和深連結的API,等於允許Google幾乎連打聲招呼都不必,就將自己app的使用者導向其他地方。
「Soundcloud使用者要從這邊被連結帶去YouTube囉;啊抱歉,只是巧合。」
Source: Ars Technica
這些目的,都是當時Google併購Android的部份原因。Google當時(很久以前了)擔心微軟會整個掌握行動作業系統的市場,並且把自己排除在外。
Google會這樣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看Google Maps就知道了:Apple Maps雖然功能並不比Google Maps強,但在iOS上的使用者數量卻比後者多了兩三倍。這一點證明了兩件事:
有時候功能只是「還好」的產品還是有機會;
誰能出線是由掌握平台的人來決定的。
伸進app裡的系統功能
更重要的因素是,廠商不僅把以搜尋為名的「魔爪」從網頁伸進了app中,甚至還把app的內容整個拆開、並且把搜尋和挖掘的功能做進了系統中。
理所當然的,Google會把網頁搜尋欄位做在Android系統的首頁上(或許有人會說,其實這樣的話,根本就不需要有一個單獨的瀏覽器app圖像了), 但它其實有比「理所當然」更深一層的意義。
這層意義是,往哪個方向滑動首頁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功能,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者如何和其他人溝通、如何發現新的服務、以及最後在網路上的什麼地方花錢。
而這也是Facebook之所以拼命想把自己的觸角伸入作業系統之中、也是為什麼Amazon甚至要自己做手機的原因。
筆者經常有一個感覺,就是Facebook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個改版,然後告訴大家「智慧型手機上的互動應該是這樣做的!」,但過沒多久Apple或Google又會跳出來說:「不好意思喔,但應該是……」。究竟,平台仍然還不在Facebook手上。
然而,如果Facebook成功以Messenger傳訊工具完成了整個「個人線上身份」的戰略包圍(這一點是蘋果和Google都還沒能做到的),再加上手機上的推送訊息和人際互動,那麼就只差最後一步棋就可以翻盤了。
結語
廠商如今正在尋找的,其實是下一個值得去攻佔的地盤;我們原本有網頁,然後是手機和平板app,然後是下一個新領域。
訊息推播?Siri語音助理或是Now on Tap?即時傳訊?還是哪一個其他的未知領域?
或許。但重要的是,這些過去的應用領域在架構上都缺乏搜尋、挖掘、以及資料收集的基本元素,都必須事後再堆疊上去,而且光是靠現有的app類型可能還做不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Facebook的電腦版平台確實一開始就已經考慮到這些需求;下一個兵家必爭的重要地盤將會在行動平台上,而且同樣必須考慮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