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物理學所說的「能量守恆」定律,人的一生也是守恆的;當你得到了一些,一定也失去了一些。
重點是,得到和失去的各是什麼?
因此,道家說陰陽、儒家談中庸,老子無為而治,都是強調這個平衡的道理:人的悲喜苦樂都來自「得到」與「失去」。
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人們經常喜歡把人分為人生的勝利組和魯蛇組;在當下或許可以判斷是勝利或失敗、贏家或輸家,但是幾年以後回頭來看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結論。
就以我們台灣所謂的三、四年級生做例子:當時大學畢業成績優秀的人,都紛紛申請到美國名校的奬學金,然後去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這些優秀的同學,在當時都被歸類為人生的勝利組。
為了培養自己的小孩到美國繼續教育求取功名,他們的父母都在當時艱困的經濟條件下,有的借錢、有的賣房,然後兌換成美金,供自己的小孩到美國去唸書。
而像我屬於後段班的學生、家境又不富裕,只能選擇留在台灣打拼,找個好工作,從基層幹起;但誰能料到,1990年代我在惠普幸運地晉升為中國總裁;加入德州儀器以後,擔任亞洲區總裁,職位相當於全球副總裁。
在惠普和德州儀器美國總部,都碰到了許多和我同年代的當年的「人生勝利組」。他們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以後,也加入惠普和德州儀器總部,在研究開發部門從工程師做起,當時也都做到了部門的主管;但是和我的職位相比,仍然有些差距。
後來,有些人在美國退休以後,想要回到台灣,卻無法在台北市買到一個像樣的公寓,因為台北的房地產價格實在太高了。
這個時候,再回頭想想,當年的這些勝利組,似乎也算不得什麼勝利?
我們這些留在台灣打拼的後段班,有的運氣好,可以進入當時人人稱羨的外商公司服務;薪水比台灣公司高,又有出國培訓的福利,誰能不說我們是勝利組?
當時進不了外商公司服務的,有的選擇自行創業,有的選擇到台灣公司服務。如今,外商公司收入和從前差不了多少,反而是台灣公司紛紛上市,許多人都是身居高位、股票滿手,媒體報導、人人稱羨的企業家。
這個時候,再回頭想想,當年的勝利組,似乎也算不得勝利?
人生經歷不能只看當下
我在外商惠普公司服務,一路順風順水,不斷得到晉升的機會,甚至外派香港、美國歷練,然後擔任中國惠普總裁;當時,許多人說我是人生的勝利組。
和我同時期進入台灣惠普的許多優秀同事,晉升上沒有我幸運,他們選擇離開了惠普;有的自行創業,有的選擇加入了迪吉多、微軟、思科、蘋果等其他大型外商企業。
自行創業的,如今不少都是上市公司的大老闆;選擇加入其他外商公司的,由於這些通信或軟體等公司後來有段爆發性成長,給員工的股票數量遠高於穩定的惠普,因此很多都在50歲左右就退休,輕鬆從事一些個人投資的工作。
如果只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人生的成敗,就會覺得困惑。
這個時候,再回頭想想,當年的勝利組,似乎也算不得勝利?
看了上面幾個有趣的前後對照,照這麼說,難道年輕人不必奮鬥了?反正得到什麼,一定也會失去一些什麼,不是嗎?
如果只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人生的成敗,就會覺得困惑。
有時候,敢輸才是贏
但我認為,除了可見的金錢、權力之外,人生中還有很多更重要但卻無形的面向,尤其是自我實現;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不是可以簡單地用金錢和權力來衡量的。
每個人的內心還有許多自己所珍視的,比金錢和權力重要、而且絕非金錢可以換來的東西。
自己珍視的必須要贏,該放開的要主動去輸。
人生真正的贏家是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並且懂得取捨的人;在自己珍視的必須要贏(得到),在該放開的地方要主動去輸(失去)。
不管是創業或就業、有錢或沒錢,人生追求的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只有自我價值的實現,才能為你帶來幸福和快樂。
我走過40年的職涯,才領悟到一件事:「人生真正的贏家,是先懂得要輸什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