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改變Apple命運的低調功臣/Jean-Louis Gassée
15年前,Apple的iPod音樂播放機和iTunes音樂商店正式問世,但沒有人知道它們將徹底改變Apple,也不知道它們將會在日後催生日後的「智慧手機2.0」的革命、為Apple帶來上千億美金的獲利。
關於iPod的誕生和崛起,有很多大家都已經聽過的故事。在《The Perfect Thing》一書中,作者Steven Levy(按:這位正好是譯者20年前在Macworld雜誌時代的同事)就準確的描述iPod:「成為橫掃市場的文化現象……以革命性的設計改變了人們體驗音樂和廣播的方式。」
又一個MP3播放機
也是在15年前的這個時候,我覺得iPod只是「市場上的又一個MP3播放機」而已,因為1998年前後的當時,已經有很多的類似產品。
身為一個3C控,我手上早就有一大堆這種東西,像是Diamond Multimedia公司出品、當時最流行「Rio」播放機、以及另外一部SanDisk的產品。SanDisk直到今天還在做MP3播放機,8GB版本只要US$49.99。
因為我當時只注意到iPod本身,而完全忽略了早幾個月推出的iTunes;很多人都跟筆者一樣,犯了這個「見樹不見林」的錯誤。雖然iPod是很受歡迎,但似乎沒有人預見iTunes才是為Apple帶來大把營收和利潤的功臣。
全新的數位銷售模式
Steve Jobs用iTunes打破了原本由唱片公司和音樂出版商主導的「一次一張專輯」傳統銷售方式,讓歌曲可以一首一首分開賣;之後又再用類似的手法,讓包括AT&T在內的電信商允許Apple獨自決定iPhone的配備、價格、以及通路(不過用同樣的手法來賣電視節目和串流視訊可能不太容易就是)。
iTunes與iPod的關鍵成就,在於促成了小額支付的普及。
而iTunes與iPod的這個組合,最關鍵的成就在於促成了「小額支付」的普及。過去,想讓聽眾用US$0.99買一首歌來聽?不可能。但Jobs不僅說服了信用卡公司接受這種交易形式、甚至讓Apple虧錢做這種生意,一切只是為了賣出更多高利潤的iPod。
順道一提,如果記得沒錯的話,iTunes是Apple推出的第一個Windows版軟體,後來才有Airport無線網路基地台管理工具等等。
由於軟硬體整合得當,再加上深具Jobs風格的極簡派剪影廣告,iPod和iTunes的組合很快就橫掃市場,甚至讓「白色耳機」很快就成了一種深具象徵意義的文化符號。
起死回生
1997年,Jobs回歸掌舵的Apple是一家正在生死邊緣奮鬥的公司,市佔率只有5%上下,絕大部分的市場都被Windows所主宰;也因為如此,有很多人都以為Apple已經快要完蛋、或是至少會淪為邊緣上的配角。
但iPod改變了結局:2006年,iPod相關的77億美金營業額超過了Mac電腦的74億,Apple再度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幾個月之後的2007年1月,Jobs宣布iPod的後繼產品,也就是iPhone的誕生。
或許有人覺得iPhone不能算是iPod的後繼產品,但這樣說不是沒有理由的:來自設計和製造各式各樣iPod的技術經驗,是Apple日後得以在手機市場勝出的關鍵之一;那些一開始並不看好iPhone進入手機市場的人,也都小看了Apple透過iPod所累積的供應鏈管理能力。
開創智慧手機生態系
隨著iPhone逐漸取代iPod,iTunes也轉型成為app的商店和管理工具,而這個體系又改變了智慧型手機的世界;也有人覺得,iTunes對於iPhone生態系的加持,讓許多原本不是Apple用戶的人,不僅轉向使用Apple產品,更相信這個生態系能帶來更安全的使用體驗。
音樂也好、app也好,本質上都只是數位檔案。
神奇的是,這個原本為了管理音樂而誕生的工具和模式,用來套在app上竟然也如魚得水。因為,無論是音樂也好、app也好,在技術的本質上都只是一些數位檔案,差異只在於進入機器裡面之後的用途。
就像Jobs從前在簡報時常用的「砰!就是這麼巧妙!」(“Boom! It just works!”)形容詞,真正開啟「以app為主軸的智慧型手機時代」的關鍵,其實正是iTunes;不僅如此,它還為Apple開啟了一道通往幾千億美金寶庫的大門。
以「市場上的又一個MP3播放機」而言,iPod的表現其實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