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還童的作業系統:iOS/Jean-Louis Gassée
上星期刊出的〈何時才是Mac電腦的末日?〉一文引來了許多評論與迴響,我打算更細緻的再探討這個主題,就從回顧Mac作業系統、放眼其未來做為切入點。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作業系統就和財政部的各種稅目一樣,每年都會新增許多條目,目的是分配資源、調和各種選項,並且處理例外情形。兩者都不斷地修修補補,以修正錯誤,因應新局勢。」
上面這句話最貼切的案例,正是Apple的macOS。
OS X與iPhone OS的前世今生
1984年,當時在單顆摩托羅拉68000處理器上執行的Mac作業系統,內建AppleTalk網路通訊功能,以及LaserWriter雷射印表機驅動程式,僅僅佔用32K ROM,對RAM的需求也只有128KB。
不到十年之內,Mac的處理器改用由Apple、IBM、摩托羅拉共同設計、命運多舛的PowerPC,而當時的Mac作業系統System 7,以今日的標準來看雖然還是十分小巧,但和過去的版本相比,已經變得相當臃腫:
System 6可以塞進一張800KB軟碟片上,而System 7得勒緊褲帶才能勉強塞進一張1.44MB軟碟。如果用戶的電腦是還沒配置高密度1.44MB軟碟機的舊款 Macintosh SE 或 Macintosh Plus,或是僅配有兩台軟碟機的教育版Macintosh LC,要嘛就得掏錢買顆硬碟,不然就只能望新版作業系統興歎。
1997年,當賈伯斯帶著他在NeXT的子弟兵,回頭「反向購併」Apple時,首要任務就是翻新Mac作業系統。
新作業系統團隊最大的貢獻,就是在相容於既有軟體的前提下,成功將整個作業系統核心轉換為Unix,讓Mac產品線更加穩定,也更具延伸力。
但是賈伯斯要的不只如此而已,結果最後連Mac本身都轉移到了X86架構之下。話說回來,把一個已經成功上市的作業系統轉換到新處理器架構上,可謂聞所未聞;但這種事Apple做了兩次。
今天的macOS已經是個完全成熟的作業系統,不但速度飛快、適用各種情境,而且用起來令人感到愉悅。但是macOS也十分龐大,不但對記憶體和磁碟空間的需求數以GB計算,而且絕非完全沒有任何臭蟲。
有個過去在Apple工作的老朋友透露,不論何時,列在待解決清單上的macOS各種錯誤差不多有一萬個。當然,真正急待立刻解決的錯誤僅佔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所有行之有年的成熟作業系統都有和macOS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身上貼滿了一層又一層解決各種錯誤的補丁。
所有行之有年的成熟作業系統,身上都貼滿了一層層解決各種錯誤的補丁。
為了放進更多功能,幾乎每個作業系統都會愈長愈肥,一代比一代佔用更多硬體和開發資源;用戶總是希望作業系統能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作業系統的開發過程,很難抗拒這種希望功能愈來愈多的呼聲。
當作業系統架構愈來愈龐大,問題愈來愈多,被這些問題纏身的開發主管,大多會想要生一個「精簡版」作業系統出來;不過環顧市場,這種東西真的存在嗎?幫作業系統減肥的各種提案,多半會因為許多功能必須留下來,最後總是胎死腹中,功虧一簣。
不過有個例外,iPhone。
當Apple開始進行發展智慧型手機計畫時,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作業系統。Apple應該像現在一樣,做一個精簡版的OS X呢,還是獨立開發一套全新的作業系統呢?
起初Apple曾經考慮第二個方案,也就是為智慧型手機開發一套全新的作業系統。一位曾經在Be公司任職的Apple員工,以80萬美元的代價向Palm取得BeOS的程式碼(只有程式碼本身,不包括支援服務,也沒有任何權利金)。
這位Apple員工十分擅長將軟體移植到新硬體平台上。BeOS是個小巧的作業系統,而Palm在買來BeOS後沒幾年,就將它棄如敝屣。我是到了Palm分支出來的PalmSource公司出任董事長後,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Apple內部想必對此有一番內部角力,最後原屬NeXT團隊的Scott Forstall開始在這個計畫上展露頭角。他說服賈伯斯讓他做一個給iPhone用的Mac OS X版本。
這絕非易事,不只是因為Mac OS X本身架構十分龐大,還有一個重點,就是Mac OS X 原本是為效能強大,但也十分耗電的PowerPC處理器設計的(當Apple決定開發iPhone時,Mac還沒轉移到Intel平台);相形之下,iPhone擁有的硬體資源十分貧乏,只有一顆小小的412MHz ARM處理器,以及少的可憐的128MB RAM。
當2007年一月,賈伯斯宣布要在iPhone上執行OS X時,很多人都感到滿腹狐疑。大家都覺得賈伯斯很可能只是誇大其辭;但這回不是。當技術高手拿到iPhone後,馬上就確認了,上頭執行的確實是OS X的各項核心服務。
早期的iPhone OS為了在貧弱的硬體上執行,拔掉了許多功能;但現在iOS裝置效能足夠強大,足以應付之前只能在傳統PC電腦上執行的諸多工作。
Scott Forstall和他的團隊在工程上的成就,以及之後對Apple帶來的財務貢獻,著實不容抹煞;他們不但改變了Apple,也改變了整個手機產業,開創了智慧型手機2.0時代。
為了要在效能比較陽春的硬體上執行,iPhone OS開發團隊得砍掉許多OS X原有的功能;所以開發出來的版本沒有剪貼簿、用戶無法自行安裝應用軟體、多工功能不開放給用戶使用、用戶也無法存取檔案系統。
但是就像任何作業系統的成長一樣,iPhone OS每年都會加上許多功能,或是解除掉一些封印。今日的iPhone已經擁有2.34GHz的高速處理器,加上多達3GB記憶體與256GB「磁碟空間」,而現在改稱 iOS 的這個OS X衍生作業系統,不但比macOS更小巧易用,而且也相當強大穩定,足以應付之前只能在傳統PC電腦上執行的諸多工作。
Mac真的會消失嗎?
當其他「精簡版」作業系統紛紛敗下陣來時,iOS不但大獲成功,而且攻佔的市場規模還遠大於PC。iOS裝置用途十分廣泛,這也確保iOS作業系統前景不可限量。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iOS比老大哥macOS更年輕、更靈活,而非只是因為裝機量大而已。就如同我在上星期的文章中提到的,iOS將會承擔更多過加去加諸在Macintosh上的責任。
不過,這並不表示Mac很快就會告別歷史舞台。
首先,Mac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開發工具。在iPad上不能執行Xcode,所以沒辦法用iPad來開發iOS app。這就是賈伯斯在2010年的「D Conference」上曾做過的比喻。他說不管轎車和電動機車如何發展,卡車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工廠一定會需要用卡車載貨。附帶一提,Recode最近推出一系列的賈伯斯訪談精華,不只具有紀念意義,內容更是值得一看。
再者,Apple也明白說過,寧可用自家新產品取代舊產品,也不會讓對手越雷池一步。所以未來的個人電腦,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
PC的轉變
我有兩個彼此互不相識的朋友,不約而同提出相同的預測:平常我們隨身帶著手機,當回到辦公室裡或家裡的書桌,就把手機拿出來往桌上一擺,就可以透過無線傳輸,連上大螢幕、鍵盤和觸控板,以桌上型電腦的模式操作。他們兩人都說,要實現這種用法,不過是軟體和時間的問題而已。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腦中的一幅畫面。去年在史丹佛購物中心裡的微軟專賣店裡,就有這麼一套東西,叫做Microsoft Continuum。微軟把一支Windows Phone連上一片大螢幕、鍵盤和滑鼠(可惜不是無線連結):
上星期我再去那家微軟專賣店逛的時候,發現這個展示組合已經撤掉了。可見這樣的想法仍然難以落實;而且我這兩位朋友並不知道微軟有這樣的產品。
微軟這套組合或許還很糟糕、不夠成熟;也許這個想法也還停留在科幻漫畫的層次;不過回到現實,也許在下次全新iPad推出時,就能看到iOS往這個方向發展。我猜大概就在下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