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的價值觀」對創業者的啟示/程天縱
1937年8月23日,兩個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工程師聚在一起討論,最後他們決定創業、成立一家公司。他們在這一天開了第一次會議,把一些想法寫在紙上,這或許就是他們的第一份商業計劃書。
在這份簡單的會議記錄上寫著:
我們決定在電子領域開發和製造產品。但是到底要做什麼產品?這個留待以後再說吧。
接著他們腦力激盪,產生了許多想法;考慮到的一些產品包括留聲機的放大器、空調的控制器、電視接收器、焊接設備、甚至包含醫療設備。只要能夠在技術上有一些貢獻、能夠讓公司存活下來,都可以嘗試。
就如同我輔導過的很多新創公司一樣,在接下來的一年多,這家新創公司就靠著接一些客戶委託的產品設計和製造工作,產生一些微薄的收入;其中還包括一種利用電流刺激震動,來讓人減肥的產品。
最後,他們的一款音頻震盪器受到了華德.迪士尼製片廠的青睞,一口氣買了8台,讓這家公司得到了第一個大訂單。事實上,這個產品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大突破或大貢獻,只因為競爭對手開的價格是他們的六倍,所以靠著低價拿到了這個大訂單。
創業家精神
暢銷書《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的作者之一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1988年之後任教於史丹福大學企管研究所多年,並曾於1992年榮獲史丹福傑出教授師鐸獎。
1990年代初期,他在該校企管研究所開了一門叫做「Entrepreneurship」(創業家精神)的課;他在上第一堂課的時候,把這份1937年的會議記錄拿出來,讓這些MBA班學生仔細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們把這家新創公司的做法的優劣點寫下來,並以1到10分(10分為滿分)為這家公司的創業經營策略打個分數。
學生們給的平均分數大概就是3分。他們批評這家新創公司「缺乏產品策略、缺乏專注力、缺乏清楚的目標市場、沒有典範轉移、沒有遠大的願景、也沒有顛覆性的技術」;也就是說,這份1937年的會議記錄,根本稱不上是一份好的商業計劃書。
在聽完學生們的意見以後,他說:「喔,順便提一下,這家公司的兩位創辦人就是惠普公司的Hewllett和Packard」,頓時課堂裡一片死寂,學生們都驚呆了。
慢慢地有學生反應:「這跟我們在MBA學校裡學的不一樣啊?在學校裡我們學的是,你要有一個偉大的產品、偉大的創意,才能夠建立競爭優勢、成立一家偉大的企業」,不是嗎?
柯林斯老師回答:「結果證明,惠普是一家偉大的企業。所以他們兩位創辦人在創立公司的時候,確實有偉大的產品和偉大的創意。你們仔細想想看是什麼?」
經過十幾二十分鐘以後,終於有學生說出了重點: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的偉大產品並不是音頻振盪器、也不是後來的計算器或迷你電腦,他們兩位的偉大產品就是「惠普公司」,他們最偉大的創意和想法,就是「The HP Way」(惠普的價值觀)。
惠普的價值觀
在我過去輔導過的500多家新創團隊和新創企業當中,大部分人面臨的情況,和惠普公司初期的情況是一樣的;也就是,他們並沒有具體產品的想法。創業初期就好像溺水的人一樣,抓到什麼東西都是寶,所以也都是靠著承接一些客戶的產品設計和製造來維持生存;因此,產品都是發散的、沒有聚焦的。
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創造了偉大的惠普公司,創業之初的車庫被尊稱為矽谷的發源地;但是,我輔導的這些新創公司卻有九成五以上都失敗了。最大的差別,不就來自於偉大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嗎?
惠普公司成立的時機非常的差,正處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末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開始的時候;但是當時的美國卻有著穩定的中產階級和虔誠的信仰,那段時期的大學畢業生都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因此,惠普公司在成立之初並不難找到許多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年輕人加入。
共同的價值觀
而如今,在海峽兩岸的情況都很類似:在多元化、個人化、只追求經濟成長或政治熱情的情況下,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似乎變成沒有那麼重要了;因此,許多新創團隊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公司的估值,所以很容易在遭受到挫折以後就潰散了。
在1995年9月初Dave Packard訪問北京的時候,我從他手上拿到一本親筆簽名的英文版「The HP Way」;當時如獲至寶,很快地把這本剛出版的書讀了一遍。
最近幾天,從書架上把這本書找了出來,仔細的又讀了一遍。我過去三年輔導了超過500個創業團隊和新創企業,再次閱讀這本書,和22年前第一次閱讀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樣了。
我誠心的希望,所有有心創業的年輕人都應該仔細把Dave Packard這本類似自傳的書讀過一遍,相信對於想要創業的年輕人一定會有很大的啟發和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