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vs Mac:未來「工作機」的再觀察/Jean-Louis Gassée
隨著iOS 11更新過的操作介面、以及功能更強的app陸續問世,iPad整體設計變得更加成熟。但iPad逐漸往「工作機」的定位邁進之後,Mac的未來又會是如何?
iPad是一個奇特的物種,過去一直在電腦相關設備的分類上找不到明確的定位。它究竟是一部小電腦、大手機、還是什麼其他的東西?
在2010年1月的iPad發表會上,Steve Jobs一改平常精準無比的措詞,承認了當時iPad的產品定位確實是有點模糊的:
(iPad)必須在iPhone和Mac間找到自己的定位。
Jobs的模稜兩可,後來確實證明狀況就是如此,而且還延續了很久;七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還在爭論「iPad究竟是什麼」。iPad一開始時以明星之勢竄起、又經歷了三年的低潮,但在這些震盪之後,它的角色仍然混沌不明。
iPad回溫
但在2017年6月結束的這一季(Apple財務上的2017年第三季),iPad的銷售開始回溫,如以下這張圖表所示:
在連續下跌三年之後,iPad的銷售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15%,從995萬台增加到1140萬台。至於現在的執行長Tim Cook,則一直對iPad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說:
iPad是我們對未來個人電腦最清楚不過的定義。
所以,iPad最近的觸底反彈,是否證明了他是對的?是否代表著iPad未來將會取代Mac?其實,這個爭論早在iPad上市第一天就已經開始,而且到今天仍在繼續。
那麼,就讓我們從兩邊的觀點來看這個討論。
正方意見:iPad遲早會取代Mac吧?
最近的「證據」,是6支宣傳iOS 11新功能、但針對iPad和iPad Pro製作的廣告影片(編按:為了不打斷閱讀,這幾支影片我們安排在本文最後播出)。
片中出現了類似macOS上的Dock(系統畫面底部的圖像列)、但以觸控方式操作的介面,Files檔案管理工具和多視窗多工系統,以及利用攝影鏡頭和Apple Pencil觸控筆來掃瞄、簽字、送出文件,或是用觸控筆在照片和文件上塗寫。
如果您已經等不及,想在正式版上市前先玩玩iOS 11,可以安裝public beta(公開測試版);目前的版本看起來已經算是相當穩定。
在iOS 11之前,iPad沒有真正的多工功能、沒有用戶可以操作的檔案系統、沒有多視窗介面、也沒有觸控筆搭配。那麼,現在的iPad已經往「平板/PC混血」的方向走了嗎?
是的,但Apple並不只是在原本的iPad和系統上加鍵盤和觸控筆而已 ,而是先從改寫作業系統介面開始。在文末的影片之中,就可以看到新系統如何深度更新,將雙手操作、攝影鏡頭、觸控筆等功能整合得更好,而不會讓使用者有「疊床架屋」的感覺。
附帶一提,Apple最近提升了Apple Pencil的反應速度,讓操作的反應更加自然。
由於iPad Pro現在有了更多的操作介面選擇,包括手指觸控、Smart Keyboard鍵盤、以及觸控筆,現在它不僅可以在某些方面和Mac電腦競爭,甚至比一般筆電還要方便。
同時,iPad在價格戰中也有優勢。從NT$10,900的入門級9.7吋iPad,往上到NT$39,900的最高階512GB容量12吋iPad Pro,有相當寬闊的價格帶可以選擇;如果買的是10.5吋頂級iPad Pro加上觸控筆,則是NT$38,390(編按:這個組合的美金價格是US$1,212未稅)。
也就是說,入門款的價格跟過去曾流行過的PC小筆電差不多,而頂級款則相當於價位較低的高階筆電。
雖然Mac電腦的US$1,303平均單機售價(ASP)仍然比iPad的US$435高三倍,但Apple的整體營業額還是靠行動設備堆積出來的。去年,Apple賣出了5,245萬部iOS設備(包括iPhone和iPad),而Mac電腦相對則只有430萬部。
在前者這個壓倒性的數字裡,iPad也有著重要的角色;它讓Apple得以投注更多資源來開發作業系統(雖然iOS和macOS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和硬體設計,並且將研發成果沿用在其他地方。
舉例來說,專為行動設備設計的Apple自家Ax處理器,現在即使用來推動一般用途的筆記型電腦,也已經綽綽有餘。
隨著軟硬體設計的日漸進步、適用的工作範圍也越來越寬廣,之後的iPad可望逐漸取代曾經備受讚譽、但已經歷史悠久的Mac電腦。
反方意見:沒那麼快、而且還早得很。
確實,Apple已經太久沒更新Mac產品線,也承認預定年底上市的新版iMac Pro,以及2013年至今都還沒更新、不知道何時才會真的推出(或許是明年)Mac Pro改款的消息放得都有點太早。
然而,已經有一堆高階專業軟體蠢蠢欲動,等著Steve Jobs所謂的「卡車」機種上市;所謂卡車,就是那種處理器超強、散熱超好、繪圖晶片超讚、記憶體和磁碟容量超高,光看規格完全不需要擔心被iPad取代的桌機。
在操作介面觀念方面,桌機和iPad也有很大的不同。iPad現在用的已經是「3D介面」:手會在鍵盤和螢幕之間來回、或許再拿筆在螢幕上點畫。至於Mac桌機,就沒有那麼複雜了;手只會停留在同一水平面上的鍵盤、觸控板、滑鼠、以及部分機種取代功能鍵的Touch Bar觸控列上。
雖然近年來的Mac沒有iOS設備那麼多采多姿,但銷售量也還穩定;各式各樣的MacBook和iMac系列機種,2017年第三季的銷售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7%,還算是個令人安心的數字。
等待用戶世代轉換
那麼,究竟哪邊比較有道理?答案是兩邊都有。
在進化成一部多用途工作機之後,iPad難免會從Mac這邊偷走一些用戶。但如同高階主管們所說的,他們並不擔心旗下產品互搶客人;因為,iPad逐步進化的介面與功能,未來從競爭對手那邊搶來的人會更多。
因為,一來目前的高階專業軟體都還是在桌機上執行,二來這類用戶多半仍然比較習慣「平面操作」,所以Mac這邊還不必那麼在意自家的小兄弟搗亂。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HP, Inc.(原本惠普的PC和印表機部門,目前還是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包括PC桌機、筆電、工作站的「個人系統」產品線,去年的營業額是77億美金;而Apple的「Mac+iOS」產品營業額則是106億。
如果iPad依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距可能還會繼續拉大;所以像是IDC或Dataquest這類的市場研究機構,未來在分析這些數字的工作上應該還有得忙。
編輯延伸討論
從我們連續刊登了多篇本文作者關於Mac和iPad未來地位討論的文章來看,Jean-Louis Gassée這位老前輩對於iPad的未來有著十足信心的;而從最近的銷售數字、以及iOS 11的改變來看,目前確實有他的道理。
然而,筆者對於這個論點仍持有一點點的保留態度。這裡的保留,並不是「不看好iPad取代桌機」,而是對這個轉換(從「平面操作」轉換到文中所謂「3D操作」)是不是會在現有的iPad之下完成,覺得仍有待觀察。
我在五年前寫的〈電腦沒有觸控螢幕會難賣?〉這篇文章中也提到過「平面轉3D操作」的這個問題,認為在專業軟體方面,習慣鍵盤滑鼠操作和習慣觸控操作的用戶,會是兩個不同的世代;而這個世代轉換需要多久,則取決於三個因素:
硬體的成熟度(觸控精準度、多指手勢和觸控筆的發展、平板電腦整體功能和效能的進步);
軟體功能和操作介面的演進;
使用者習慣的演進(未來將會有「沒用過鍵盤滑鼠、只用過觸控」的世代誕生)。
雖然這些條件的成立只是時間問題,但究竟需要多久、會不會在目前的iPad、甚至會不會在iPad這個產品上發生(當然,目前看來iPad是最有希望的,但微軟的Surface也是強勁的對手),則還需要更多觀察、環境和生態系也需要更多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