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內容提供者的知識存量問題/劉承啟
2018年開始至今不過兩週,我就收到了多個付費訂閱內容平台的新進度或合作提案,而第一週也發生了冏星人從PressPlay畢業的討論,更讓知識型網紅是否應該經營付費訂閱的討論搬上檯面。
2018年開始至今不過兩週,我就收到了多個付費訂閱內容平台的新進度或合作提案,而第一週也發生了冏星人從PressPlay畢業的討論,更讓知識型網紅是否應該經營付費訂閱的討論搬上檯面。
今天,我想從「知識存量」問題的角度,來討論「知識型內容提供者」、以及「知識內容訂閱平台」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法。
定義知識型內容提供者
這裡指的知識型內容提供者,通常在某個特定(專業)領域擁有大量的知識及方法論,並利用知識存量的落差,讓受眾或粉絲產生獲得新知、或是打開新認知的愉悅感,進而獲得支持者持續的支持或回饋。
而將服務內容透過打賞、群眾集資課程、贊助專案或定期訂閱、社群等方式落實內容變現(如PressPlay、Hahow、數位公社上的專案);還有一種型式,就是將整理過的知識融入動畫、視頻娛樂內容(如台灣吧、羅輯思維、老沈一說等等)。
知識服務的價值,來自於提供學習新事物的愉悅感
科學家發現,學習新事物跟運動一樣,可以讓我們的腦內產生愉悅迴路;但知識型網紅要持續讓受眾粉絲獲得學習新事務、或是打開新視野而帶來愉悅感,進而產生忠誠度其實是非常困難的考驗。
每個內容提供者的知識存量都有上限,而這個上限就是內容發動者(主講者)過去經歷與認知的總和;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得到新知識的成本」。
這個成本不一定是指團隊運營的金錢支出,還包括了新知識產生的時間、製作產品的人力等成本;同時也蘊藏了一個風險,就是持續產生新知識的時間因素。
我認為,知識存量上限的問題、以及產生內容的成本,是許多知識型內容團隊持續經營最亟待解決的兩個關鍵。
先談如何解決知識存量問題。
關於解決知識存量問題,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向下手:
1. 建立團隊:進行持續、高強度的交流分工
知識型網紅要能快速打開知識存量,最快的方式是進行高頻率的跨界知識交流。
例如「羅輯思維」的羅振宇,就經常與各方面的專家協作節目內容;而許多知識服務內容或平台的提供者,也會建立類似的實體交流或社團。
不過這種做法要注意的,是如何保持高品質的知識交流,而這樣的社群經營與成員篩選是需要留意的。
談到知識交流,我要提出一個觀察:通常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談中,觀察出這個人是否適合用「跨界知識交流」的方式打開知識存量;如果這個對自己既有的知識方法論自信過高,對話討論時也常第一時間主觀評斷對方訊息的價值。
這樣的人,就不適合參與上述的知識社群、或是利用這種方式來打開知識存量。
2. 想像力、創造力、數據的結合
許多專業知識工作者,是用自己長久累積的專業知識,形成獨特的判斷法則,來打造自己的服務或課程、教大家利用這樣的法則,去應對瞬息萬變的實際局勢。
財經市場與產業分析,就是這種類型服務的典型場域。但是,這種服務未來隨著數據取得的便利性不斷提升、以及越來越多競爭者加入的壓力,勢必要不斷提升相關技能與論述,以保持績效和新鮮感。
除了既有的數據判斷法門外,大數據時代會有更多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加入判斷;可以預期的是,將來會有具備專業基礎、更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數據科學家進入這個領域。
這些專家將會透過全新的方法論,帶給我們對於這些知識領域的全新認知。
知識服務平台可以協助內容提供者的事
知識服務平台是內容提供者的伙伴,能提供的絕對不只是訂閱募資機制;更重要的是如何合作做好服務。
以下是我認為知識服務平台可以協助知識內容的三件事。
1. 整合協力資源,協助降低內容生產成本(門檻)
要持續穩定產出優質的服務內容,對於知識內容產出者而言是兩面作戰:在專注內容之餘,還要控管產生內容的成本與產出效能。
對於一個專注內容的新人或團隊而言,平台協助導入合適的內容製作專業人員(編輯、企劃、影音等等)協作,使產製行銷流程效率化,對於早期發展的知識內容提供者來說,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2. 幫助內容提供者更瞭解受眾、輔導內容供應者發展策略
平台可以提供給內容供應者的,絕對不只是讀者相關的數據而已;還有其他內容服務者的經驗值。
當創作者面臨發展問題時,透過數據瞭解受眾、甚至協助開發可能的受眾,以及協助內容發展的定位調整,應該都是平台可以協助創作者提升的正向能量。
3. 提供環境,協助內容服務者進行跨域知識交流
知識服務平台聚集一群優秀的服務提供者,在適度的推動下,讓有高度興趣的使用者協助知識服務者凝聚互動社群、並利用管理經驗來維持社群互動品質,更能增加服務的完整性與滿意度。
關於知識內容服務提供者(包括知識型網紅及媒體內容訂閱制)都會遇到的付費牆(paywall)抉擇的兩難:「求擴散、還是求內容直接變現?」,容我下一篇文章再來分享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