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8年離開台灣,開始海外派駐專業經理人的生涯;最早我的Home Country是台灣,1992年換成美國,2007年又轉回台灣,直到2012年中退休。
前後總計長達25年,我過的是海外浪人似的生活;總共搬了六次家,沒有一個是自己擁有的,都是租的。許多有類似經歷的跨國專業經理人,都自嘲說我們是「國際公民」。
在這25年當中,我因為是個國際化的專業經理人,所到之處都要跟當地政府打交道;我因為工作需要而拜訪過的各國總統,就有六位之多。
雖然每個國家的文化各有不同,但和政府打交道的方法和規則卻大同小異。那麼,我就來談談「為官之道」和「為商之道」吧。
中國文字起源於象形,非常有趣而且形象化。因此,就讓我用中國文字來談談這個題目。
官商溝通
就如同圖1所示,先寫個「官」字在左邊、再寫個「商」字在右邊,在官字兩個口的中間,水平畫一橫線,向右延伸到商字。
這個圖文的象形意思,就是官和商坐在一個會議桌來溝通,而這條橫線就是會議桌。
在橫線上方,官字有一個「口」,商字有一個「立」;也就是說,在公開場合的枱面上,商家只能立正站好,聽當官的說話。
在橫線下方,也就是在不公開的枱面下,官商各有一個「口」,就可以開始溝通交流了。
為什麼官商之間有許多的密室協商,或是黑箱作業?就是因為,有許多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必須要針對不同的企業量身訂製;這和雙方的談判籌碼和能力有關,不能變成一套通則。
在枱面上,為商的要給為官的「面子」、枱面下為官的要給為商的「裡子」;但是,如果做官的要以權謀私的話,這就變成官商勾結了。
官和管
俗話說:「不怕官,只怕管」,又有一說:「閻王易見,小鬼難纒」。
這裡說的「官」或是「閻王」,通常指的是政府的「高層領導」;至於「管」或是「小鬼」,指的是政府的「主管機關」。其實,這用在大企業的組織架構上也說得通。
我的經驗是,級別越高的政府領導、或是企業高層,嘴巴就越鬆、越容易答應你的請求。
但是,一旦到了主管機關或是執行部門的時候,各種各樣的理由、藉口和阻擾就出現了;即使有了高層的承諾,也往往辦不成事。其中當然有「公」的原因,也有「私」的原因。
因此,跟政府機關打交道,上上下下都必須打點、都必須擺平;別以為有了高層的雞毛當令箭,就可以暢行無阻。
管機關
在圖2中,我們把「管」和「商」兩個字寫在一起;這和圖1的「官商」有什麼不同呢?差別在於「管」字是手裡拿著一根竹棒的「官」,而這根竹棒就是用來修理你的。
所以,碰到主管機關的承辦人,仍然是枱面上要聽他的,枱面下才能溝通,否則他就是上層當官的「打手」。
官和民
再看圖3:官和民坐在一起了,枱面上「民」的口字比「官」的口字還要大;在網路時代的民主國家,尤其如此。在公開場合的枱面上,老百姓的聲音要比做官的大;這時做官的枱面下的一張嘴,說了也沒「人民」聽。
雙重身分:既代表了人民,另一方面也是個做官的。
當他代表人民的時候,在枱面上聲音比做官的大;但是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換上做官的身分,而且是一個管的到官的「管」官的官。
在圖4中,「官」和「管」坐在一起了。這時候民意代表在枱面上講的話,官要是不聽,就拿竹棒來修理官;可是要解決問題的話,還是得靠枱面下的兩張嘴去溝通。
一個國家,因為其實每個國家、政府都大同小異。
當今,做官的有做官的難處;手中雖然握有權力與資源,同時也受到了各方的監督與制衡。君不見政府官員的流動率已經高於企業?何況許多人即使做到高官的位子,下台之後也不見得能夠善了。
經營企業的也越來越難了。策略、管理、價值觀與文化,方方面面都要做好之外,政府關係、投資者關係、員工關係、客戶關係、供應商關係等等也都不可輕忽。
這些關係搞不好的話,則策略、管理、執行等等層面,都滯礙難行。跨國企業尤其複雜,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