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Apple模式」/Jean-Louis Gassée
雖然Apple市值已經到了一兆美元等級,但華爾街對這家公司的未來還是沒什麼信心。他們認為Apple是一種「異類」──經營方式不按牌理出牌、而且商業模式很難歸類。或許,問題並不在Apple,而是他們歸類的方式根本就錯了。
到今天為止,Apple是史上最成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公司;利潤好得不像話,而且做什麼都賺錢。然而,對於股市投資人來說(依照Warren Buffet的說法,他們應該叫做「投機人」) ,Google和微軟還是比較好的投資對象。
Apple的本益比真的低嗎?
Apple和後者這兩家公司最大的差異,在於本益比(P/E值),也就是將股價除以EPS(每股盈利)。截至上週為止,Apple的每股股價是$216.16(美元,以下同);根據該公司文件,過去12個月的累積EPS是$11.03,也就是本益比僅在20左右。
也就是說,投資人願意投入$20,來期望Apple得到$1的營收;至於Google和微軟的本益比,則是在50上下(關於這幾家公司的本益比歷史,請參閱YCharts網站上的資料),也就是投資人願意投入更多資金,來期望Google或微軟的$1營收。
投資人之所以願意對Google或微軟投入更多,是因為覺得這兩家公司的前景比Apple更有保障,所以做出了更安全的選擇。
投資人對Apple的不信任感其來有自;在2016年,那斯達克(Nasdaq)證券交易所預測的Apple本益比為13.4,到2018年更掉到了只有11:
為什麼大家都對Apple這麼沒有信心?
讓我們先撇開上面這些數字,回頭看看Apple的其他面向到底有什麼問題。
Apple的代表性業務是什麼?
首先要看的,是他們的硬體業務。早年的Apple ][和造成一段時間風潮的Mac電腦,讓Apple跨出了邁向大企業的第一步;而1997年Steve Jobs回歸之後,從谷底重生的「Apple 2.0」以iMac、iPod、iPhone、iPad、以及Watch等產品浴火重生。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