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n Musk和Steve Jobs……並不是同一種人/Jean-Louis Gassée
把Tesla創辦人Elon Musk跟Apple傳奇人物Steve Jobs相提並論,經常是很能吸引目光的標題;但這種類比方式,對於進一步瞭解Tesla長年不斷的成就與混亂,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因為他的無窮創造力與放言無忌,Elon Musk經常被外界拿來跟Steve Jobs比較。相較於Musk在網路上的活躍(以及有時候講話不經大腦),較早出道的Jobs當年顯然安靜多了;當然,這和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是緊密相關的。
相似之處
雖然Jobs提到過,他在1970年代的嗑藥經驗是「生命中影響最大的幾件事情之一」,但他應該不會像Musk一樣,讓自己被拍到抽大麻的畫面(精確的說,Musk抽的是煙草加大麻)、而且還在網路上播放。
這個年頭,就是要播無修剪、無馬賽克的影片才潮。
其實,他們二人還有另外一個相似的地方:Jobs在1985年被迫離開Apple,而Musk則被踢下Tesla董事會主席的寶座(但仍然是執行長)、並處以2,000萬美元的罰款,同時Tesla公司也另外被罰了2,000萬。
上述的結果,是Musk被指控在Twitter上發表有誤導嫌疑的推文之後,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協議內容的一部分。
編按:所謂誤導,主要是Musk在8月7日的貼文中表示,該公司預定「在股價為US$420時讓股票下市」,並且已經「確認準備好了回購股票所需的資金」;但事後在SEC的調查壓力下,在8月24日以「股東抗拒」為由表示取消下市計畫。
SEC的新聞稿中指出,這兩筆2,000萬美元都會「被發還給遭受損失的投資人」;然而Musk的快嘴和這區區4,000萬的罰款,再怎麼樣都難以補回憑空消失的50億美元公司市值。
對於Musk和Tesla來說,或許最近被SEC狂電(嗯)並不一定是壞事。Jobs在1985年被Apple踢出大門之後,拍拍身上的灰塵,然後創立了皮克斯(Pixar)和NeXT兩家公司;12年之後,他不僅重回Apple,還帶領公司扭轉乾坤、浴火重生。
他過世7年後的今天,「Apple 2.0」已經成長為一家市值超過1兆美元的龐大企業。
或許Musk也可以參考一下同樣的作法:把握這個機會,另外開創一番事業、吸收更多經驗;然後重新帶領Tesla,完成將汽車產業從石油中解放出來的偉業。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Musk原本就多采多姿的履歷表將可以再度錦上添花……。但或許我們該面對的現實是,除了喜怒無常的性格之外,Jobs和Musk兩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像。
不同之處
Jobs在離開Apple的時候僅僅30歲。在那之前,這位大學中輟生的商業經驗只有1976年和Steve Wozniak共同創立Apple、1980年讓公司股票上市,如此而已。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他過去的家族、學歷、心靈探索、以及旅行歷程,建議你讀讀他在Wikipedia上的傳記。
(筆者個人因為參與過其中的一些事件、也知道內情,所以發現Wikipedia上的記事相當詳盡,比Jobs個人授權的傳記書還好看。)
至於已經47歲的Musk,就沒有Jobs當年那麼青澀了(他也是中輟生,不過中輟的是史丹佛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他在2003年從創辦人Martin Eberhard 和Mark Tarpenning手上接下Tesla之前一年,就已經創立了SpaceX;在SpaceX之前,他創辦了X.com網路銀行,然後在2002年以15億美元用「PayPal」的名稱將它賣給了eBay。
之前他還有一些創業事蹟,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他的Wiki頁面。
磨練與成敗
以Musk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創業經驗來看,他在Tesla之前的產業經驗,跟Jobs離開Apple之後才創立Pixar和NeXT所獲得的磨練,在順序上和內涵上並不一樣。如果不管這些,而單純把他們兩人歸成同類,或許可以滿足某些網民的想像;但事實是,Musk並(還)沒有被踢出公司、也不是因為績效問題而受到懲罰。
於是問題來了:Tesla的績效究竟如何?如同我們過去知道的,一句話說就是「好壞參半」。往好的一半看,他們將有機會達成、甚至超過最近這一季生產50,000輛Model 3車款的目標,而且Tesla Model 3在今年七月也正式成為美國賣得最好的中小型豪華車款:
另外一個好消息是,Tesla位於美國內華達州Reno的工廠,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電池工廠;而且根據他們的合作夥伴Panasonic指出,電池已經不再是Model 3量產時的障礙。
但在另外一方面,Tesla似乎正面臨著一股高級主管的出走潮。業界人士指出,2018年該公司有多達41位高級主管離職;此外,雖然Tesla的產能已經有些起色,但仍然屬於「見招拆招」的階段──最近為了擴充產能,他們甚至有一條產線是搭建在「帳篷」裡。
對於Tesla的生產線,筆者個人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尤其是參觀過他們在美國加州Fremont的工廠之後,感覺更是如此。他們的工廠違反了多條汽車業界奉為圭臬的「豐田生產體系」(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規範;而我在拿到訂購的Model S車款之後,對他們隨性而雜亂無章的服務方式也並不滿意。
Musk風格造就Tesla
然而,這也反映了Musk的個人風格。對於許多周遭的人、甚至對顧客來說,他做事的方式令人難以認同、甚至難以忍受;但他就是能讓公司在墜落邊緣保持平衡,並且達到了今天的成就。
如同許多觀察家所說的,這些徵兆往往在Musk身上都看得到:他說的一些話往往誇大其詞、尖酸刻薄、而且有誤導嫌疑;但如果換上一個「看起來比較正經」,但仍然繼續誤導大家,那麼這家公司還真的可能分崩離析,最後成為有想法、有技術,但卻因為出生太早而死在沙灘上的前浪。
Musk不應該拿來跟Jobs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他自成一格。他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一路上忽略各種規則、隨機應變、見招拆招,卻撐起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產業規模,甚至有辦法逼迫傳統車廠醒覺、接受「電動車將是未來」的概念。
許多競爭對手,尤其是德國車廠,最近都急於發表跟電動車相關的消息;例如Audi就在兩星期前的9月17日宣布,定價約75,000美元的電動休旅車「e-tron」即將在明年上市;其中只有20,000輛會分配給美國市場,這數字跟Tesla的產量剛好差不多。
同樣的,每一家車廠今後都會陸續推出至少一兩款電動車;在Musk的「逼迫」之下,他們完全沒有選擇。這一點,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倒是應該感謝一下Musk才是。
在不斷的好運氣和Musk的手腕之下,Tesla在可見的未來仍會是唯一一家純電動車廠,而且註定會是電動車時代的成功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