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投資人是天使,還是魔鬼?/Nir Eyal
好的投資人不僅應該提供資金,更要提供價值;不好的投資人則可能讓公司陷入一種叫做「註定要倒症候群」的困境。創業者必須跟投資人彼此合作、彼此瞭解,共同度過難關。
有一天,一位朋友哭著打電話給我;過去幾個月來,她一直在找人投資她的新創事業,但現在問題來了:真的有人要給她錢。
真正的問題在於,她並不喜歡這位投資人,而且覺得對方也不喜歡她,但對方還是想投資。她在電話上說:「我的預感是,如果讓他的錢進來,我遲早有一天會不得不離開這家公司。」
然而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她需要這筆錢,但又沒有其他人想投資,所以恐怕非得從這位老兄手上拿錢不可了。她說光想到這件事情,就覺得胃不舒服。
她的狀況讓我相當納悶:一個「很棒的早期投資人」跟一個「大家非不得已都不想跟他拿錢的人」究竟有什麼差異?更進一步說:
能為公司加值的「天使投資人」、跟可能毀了公司的「魔鬼投資人」有什麼不一樣?
「95%創投業者不會幫公司加值」
知名投資人、也是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的共同創辦人Vinod Khosla曾在一次科技產業會議中,說出了一段震驚全場的話:
有95%的創投業者是不會幫公司加值的,甚至有70–80%會提供有負面效果的建議。
他這段話說得對嗎?投資人會成為公司的負債、而不是資產嗎?
Khosla同時說過:「據我所知,沒有一家新創公司是不曾遭遇困境的」,而他也相信,往往就是在碰到這些困境的時候,是創投業者(VC)的建議害了公司。不過,糟糕的VC要搞垮一家公司的方法很多,爛建議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哈佛商業評論》上的這篇經典文章,描述了投資人可能如何以一些觀念長期「毒害」創業者的腦筋。這篇文章的兩位作者,把這種狀況稱為「註定要倒症候群」(set-up-to-fail syndrome)。
雖然文中聚焦的重點,在於症候群如何影響職場上下階層之間的關係,但其實也適用於投資人與創業者之間,尤其是第一次創業的人。
所以這個症候群有什麼問題?其實,一開始它是無辜的,但最後卻導致了邁向毀滅的連鎖反應。
如Khosla所說的,「遭遇瓶頸」是每個新創事業都可能碰到的問題。或許投資人一開始就對創業者的能力有所懷疑,但還是出手了;然而之後如果出現了「錯過重要目標」、或是「成長不如預期快速」的情形,連鎖反應就會被點燃。
成長不順的症狀
當新創成長不順時,投資人往往就會開始「監督」公司營運和執行長本身;而且先前投資人可能的懷疑,也會出現在身體語言、講話聲調之類的小動作中,或是更頻繁的寫email要求提供各種進度報表。此外,投資人也可能不斷召開更多冗長的會議,想知道公司打算如何回歸正軌。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這些並不是不合理的要求,因為究竟是他出的錢;但逐漸增加的放大鏡檢視,可能會讓創業者開始失去信心和創造力。此時,創業者也會懷疑投資人是否已經對自己失去信心;為了挽回這一點,他可能會對投資人的要求過度回應,以試圖改變對方的觀感。
於是,執行長可能會採取一些短期有效、但可能無法持久的手法,而且要求員工必須跟進,使得員工將心思和士氣用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以求得投資人的「滿意」。
為了避免投資人失望,執行長還可能會無意間向對方畫出更大的餅、或是不再要求投資人提供經營方面的建議。
投資人的心態
而在投資人這邊,可能會把來自執行長的互動變少,解讀為無法處理問題、判斷能力不佳、或者就是純粹能力不足。此時,投資人的觀感會進一步下滑、並且認為執行長需要更多的監督。
然而另一方面Khosla也認為,多數投資人在這個階段提供的意見都是廢話,因為他們只聚焦在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而且把問題歸因於新創公司錯過了真正重要的機會。
前面引述的文章中也指出:
「註定要倒症候群」最恐怖的一點,是它令投資和新創雙方都自我感覺良好,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典型的惡性循環。
一般來說,投資人的企業資歷都比較深,所以當他開始質疑時,創業者可能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創業者開始用「機械式」的方式做自己的工作,也就是避免冒任何風險、並且花更多時間來滿足投資人的要求。
而當創業者開始懷疑自己之後,工作績效就會開始下降,更進一步證實了投資人的疑慮。這樣的交替循環,會將公司帶往向下沈淪的死亡漩渦,讓創業時原本信心滿滿的執行長昏頭轉向、甚至走上倒閉之路。
停止死亡漩渦
「註定要倒症候群」最諷刺的地方,在於它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創業者當然希望公司成功,而投資人當然也不會想刻意毀掉公司(和自己的錢)。然而,依照前引文章兩位作者的說法,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握有權力的雙方如果互動不當,結果很可能會變成是「互相傷害」。
不過,這種症候群是可以避免的,即使發生也是可以修正的;無論是投資人、或是創業者,都可以採取一些步驟,避免這種狀況發生。
本文一開始時提到的那位朋友,目前面對的正是「從不喜歡的投資人那邊拿錢」跟「註定要倒症候群」之間的兩難。最後他決定暫時忍下,繼續尋找其他的潛在投資者;因為他認為,與其接受錯誤的投資,還不如乾脆別開公司。
然而,光找個好的天使投資人還是不夠的。因為,即使充滿善意……
只要有了天時地利,天使還是可能會變成魔鬼。
要避免這個問題,第一要件是先瞭解諸如投資人、公司老闆、經理人等等「有權力」的人,如何影響彼此的表現。因為,只要有「監督」的關係存在,就可能是互信崩壞的起源。
而投資人必須時時注意的是,不要隨便為創業者貼上「能力不足」的標籤,而要將注意力放在判斷客觀的績效和環境因素上。
此外,投資人該「監督」到什麼程度,是一開始合作時就可以先定義好的。如果一家公司已經將階層之間的溝通制度化,就比較容易避免彼此關係失控;同樣的,投資人和執行長之間也可以利用類似的機制。
總而言之,打開對話的大門,就有助於避免問題發生。
心理建設很重要
對於創業者來說,瞭解「註定要倒症候群」的成因和影響,就有機會避免被捲入這種死亡漩渦之中。
只要創業者一直覺得投資人對自己沒信心,這種症候群就會一直存在;但雙方都必須記得,兩邊都是「同一國」的、而且都希望公司能繁榮發展。所以,無論投資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創業者都必須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以免受到負面影響。
如果投資人是因為覺得失望,因而開始介入公司營運,那麼創業者就不能抱持同一個心態,把投資人的意思解讀成「你快完蛋了」,而要想成是「我也希望這家公司成功」。
真正的天使投資人
真正的天使投資人會跟創業者合作,一同避免彼此的關係與公司變質。投資人必須明瞭自己扮演的角色會如何影響對方,而且應該是「值得信賴的顧問」,而不是「下指導棋的長輩」。
另一方面,創業者必須盡力避免負面心態發生;把投資人當做盟友,而不是監視著自己一舉一動的陰影。
在筆者自己跟幾位天使投資人的合作經驗中,他們雖然本身也相當熟悉產業,但都謙虛的認為投資對象的創業者比自己更懂。即使公司遭遇亂流,如果有這樣心態健康的投資人幫忙,創業者應該會得到更多能量、更多自信、以及更多創意。
好的天使投資人,能讓創業者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即使在環境艱困的時候也能保持信心、勇於面對挑戰,創造出過去的自己無法獨力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