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共享經濟:從製造業角度看創新#1/程天縱
在台灣,許多人將過去20年經濟發展緩慢的現象,歸咎於「代工製造」思維,認為製造業只會降低成本(cost down),而不會創造價值(value up)。其實,降低成本是競爭所導致的,而無論製造或服務業,價值的創造都同樣源自創新,從百年前至今都是如此。
任何產品和其產業,都會遵循從誕生、成長、成熟、直到衰退或滅亡的生命週期。通常新產品的誕生與成長,都來自「創新」階段;此時會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因此被稱為「value up」。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超額的利潤」和「潛在的市場」會吸引無數新廠家投入競爭;最終,領先者和新加入者的技術差距縮小,產品的規格也標準化,這時就進入了產品成熟期。
產品是否已經進入成熟期,其實很容易分辨:只要看產品的廣告就知道了。成熟期產品的廣告強調三個方面:規格、價格、和逼格(對岸用語,指材料、外觀、工業設計等加值條件)。
在產品的誕生和成長期,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靠的是產品創新、以及value up帶來的溢價與高毛利。
進入成熟期之後,價格競爭成為常態;縱使有品牌加持,或許還可以維持較高的價格,但是高額的行銷費用,也使得運營利潤降低。
在這…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