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Share this post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目的不清的制度,其實是效率殺手/傅瑞德
Copy link
Facebook
Email
Notes
More
主編傅瑞德

🔏目的不清的制度,其實是效率殺手/傅瑞德

這兩年協助新創公司時,經常會碰到這個狀況:公司創立不久、而且有一些資源之後,就嘗試建立「完整的決策和簽核機制」,將公司的內部流程開始系統化。完整的決策、簽核、流程系統化機制當然都沒有錯;但微妙的是,這些元素的組合往往會暴露出一些問題。

Fred Jame / 傅瑞德's avatar
Fred Jame / 傅瑞德
Dec 13, 2020
∙ Paid
3

Share this post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目的不清的制度,其實是效率殺手/傅瑞德
Copy link
Facebook
Email
Notes
More
Share

在瞭解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釐清一些概念:

  1. 「決策」和「簽核」是兩種不同概念的機制。

  2. 無論決策或簽核,「流程」背後的重要隱含意義是「分層決定、分層負責」。

  3. 這類機制設計的目的,原本是在於提高效率,但最後往往卻成為效率殺手。

決策與簽核是不同的概念

簡單的說,決策是進攻、簽核是防守。決策決定公司未來的戰略方向、要做什麼樣的品牌、要發展什麼產品、要舉辦什麼樣的活動、要聘用什麼樣的人才等等。

從上面舉的幾項例子來看,就很容易發現,這些事情除了最高位階的執行長之外,都需要行銷、業務、研發、人事等等不同的專業,所以分工、尊重各單位的職能與主管,原本就是常態。只是因為工作涵蓋範圍的大小、預算的多寡、以及橫向聯繫的狀態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做決定的位階職等也有所不同。

簡言之,決策多半是為了將「未知的事情」、「開(財)源的事情」變…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吐納商業評論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

Share

Copy link
Facebook
Email
No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