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Apple的商業模式:App Store的奇蹟與未來/Jean-Louis Gassée
iPhones與iOS App Store軟體商店,可以說是Apple「獲利循環」商業模式的典範:硬體為服務事業帶來營收,而服務又讓硬體功能更多、用起來更有趣,進而提升了硬體的銷量。然而,雖然這個模式至今是成功的,但並不是完全沒有代價。
iOS App Store的誕生,似乎大多數人都沒有預期到。2008年7月它從500個app開張營業,截至2021財務年度結束為止,app數量已經高達200萬個;光是發放給開發商的分潤,就多達2,600億美元。
Apple和開發者從商店賺了多少?
Apple並沒有揭露App Store的總營收,但以分潤比例15%至30%來看,從2008年到2021年的營業額應該在900億(美元,以下同)至1,100億之間;而光是在2021年,銷售金額就已經達到850億,換算成Apple獲得的分潤,則是在200至250億之間。
相較之下,這個數字僅次於iPhone銷售總額的1,920億,比Apple整個服務事業營收的680億高,也遠多於Mac電腦銷售的350億、iPad的320億、以及穿戴式裝置的380億。
同時Apple也一直告訴外界,服務事業的成長速度比該公司的其他業務都快。在2002年的前9個月中,服務事業的成長率是18%,iPhone的成長率是6%,Mac是10%,iPad則是-6%。
本文開始時寫到,大家「似乎」都沒有預期到App Store的誕生;但相較於在它之前各家PDA和手機廠商想要「各搞各的」扶植的軟體生態圈,Apple的成功可以說領先了十萬八千里。
舉例來說,從前有一家叫做「FreeHand」的公司想要建立Palm PDA的軟體商店,但卻沒有做起來(說到這一點是有些不好意思,筆者曾經短暫擔任過PalmSource公司的董事長;後來這家公司被日本的Access公司併購了)。
Apple的App Store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來自之前熱賣的iPod音樂播放機,再加上Steve Jobs的遠見、以及他已經成為業界傳奇的說服力。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吐納商業評論 | Tuna Business Review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