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億的WiMAX夢/傅瑞德
今天和某位大學教授晚餐,席間聊到來自「人微言輕」的怨念;回家正想著這樣一吐鳥氣之後頗有療癒效果,不過馬上又看到這則讓我狗吠火車的新聞:
經建會今天通過由經濟部提出的「WiMAX產業發展行動計畫」草案,從今年開始在四年內,投入將近新台幣七十億預算積極推動。
經建會表示,WiMAX已經被行政院列入十大重點服務業之一,並且由經濟部工業局研擬整體推動計畫,希望在民國102年能夠營造出WiMAX應用服務環境,加速無線寬頻應用服務的興起,進而帶動整體經濟、國家競爭力的發展。
對於WiMAX的前途,我自己觀察了幾年,還是並不看好,後來Intel也在今年六月聽我的話(誤),裁撤了WiMAX技術辦公室。
對於支持WiMAX的人而言,我的看法也許是錯的,也許「英特爾不玩不代表WiMAX產業就會垮台,因為台灣在WiMAX產業鏈其實已有相當的經驗,也藉此培養出不少人才和技術」(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語),不過政府不斷花納稅人的錢,編列預算支持WiMAX的意義是什麼?
根據今年八月中旬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導:
台灣是WiMax技術最積極的支持者之一。對於台灣而言,這項技術是否有前途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全球WiMax芯片、外圍設備以及路由器大多由台灣企業供應。
……
此外,台灣政府也是WiMax技術最大的贊助者之一,已投資數億元,用於該技術的推廣和開發。一些WiMax運營商估計,投資額可能高達2億美元,不過台灣政府拒絕對這一數字進行證實。
所以,今天的新聞證實了金融時報的報導,70億台幣大概就是這篇外電中說的那2億美金。如果再加上2006年「M台灣」計畫已經投入的70億,就已經有至少140億之譜。
2006年「M台灣」計畫啟動時,投入了370億元,其中寬頻管道建置300億元、行動台灣應用推廣70億元;依據計畫官網所訂定的目標,很多其實至今沒有做到(例如2007年普及50–100M FTTH),不過這部分不是我的重點。
原本M台灣計畫預期2008年時WiMAX市場成長可達66%,2009年時可達26億美元產值;另外更有預測指出「台灣WiMAX設備也將在2008年開始起飛,並超過300億元,2010年更進一步挑戰千億元產值」,現在看來是應該是全部槓龜了。
2006年當時情勢不明,政府投資推動WiMAX技術無可置喙,究竟這種事情是「投資推動不一定有,但沒推動一定沒有」;只要努力過了,就算最後沒成功,也只能說時不我予。但已經時不我予之後還要再加碼下注想翻本,恐怕就值得商榷。
政府支持產業我沒意見,但政府拿我繳的稅去支持我認為沒搞頭的產業,就不得不有點意見了。好啦,說「沒搞頭」也許太武斷、太過份了一點,應該換個方式問: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政府投資的這70億(再加上過去的投資)可以藉由振興國內WiMAX相關產業,日後由廠商繳稅來回收?會不會到時候廠商賺的算自己的、虧了算政府的?
廠商怎麼畫餅給經濟部看、經濟部怎麼畫餅給經建會看,因而要到了這筆錢,說實在話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大餅不在於國內的WiMAX用戶,而是在於相關晶片和設備的全球市場。道理很簡單,在扣除建構和維護整個網路的成本之後,國內的WiMAX用戶沒有回收短期內回收70億元的經濟規模。
這是一篇昨天的新聞:
儘管外界對於4G WiMAX未來營運發展仍持疑慮,但拿下南區執照的威達雲端電訊,行銷策略奏效,開台不到四個月,宣布用戶數正式破萬,威達雲端表示……有信心達到年底五萬名用戶目標。
而就在幾天之前的9月1日,另一篇新聞是這樣寫的:
繼英特爾宣布拆分WiMAX辦公室的風波後,台灣WiMAX業者近來又接連遭遇重大打擊。
打擊之一,是令業者難堪的用戶數字。日前NCC曾向媒體透露台灣WiMAX用戶數不到2萬,更確切數字則是在上周NCC公布的99年行動通信業務營運概況報告中,指出WiMAX用戶數其實離2萬都還很遠,大約只有1.3萬戶。
該份報告是統計截至今(10)年7月底,台灣2G、3G行動電話與WBA無線寬頻(WiMAX)的用戶數與營收狀況。其中,以3G用戶數1755萬最多,是2G用戶數873萬的兩倍;而WiMAX用戶數只有1.34萬人,連3G用戶數的千分之一都不到。以5家已開台WiMAX業者計算,平均一家用戶數不足2700人。
該報告並指出,5家WiMAX業者7月營收共約438萬元,亦即平均都不到百萬。
另一個壞消息是,英特爾不僅淡出WiMAX,還打算加碼投入對手技術LTE。英特爾執行長 Paul Otellini 昨天宣布將買下Infineon的無線部門,並表示會借重Infineon在第三代行動通訊的技術基礎,加速發展LTE方面的計畫。
我不評論前後兩篇哪個比較正確,反正不管誰對,要賺回70億都頗有難度。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不看國內用戶市場,只看外銷硬體和建構方案,有這樣的市場規模嗎?如果要廠商能繳出70億的稅金,讓我們老百姓不虧本,要做多少錢的生意?在Intel買下英飛凌(Infineon)無線部門,改玩我比較看好的LTE之後,還有這麼大的機會嗎?
我也不知道,但我猜沒有。
同樣是NCC的說法,倒是有人頗為樂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謝進男今(6)日表示,「在台灣的LTE上路前,WiMAX還有7年可以走。」他表示LTE至少要先花3年回收頻譜(700MHz),之後發照要花2年,業者開始佈建到開台也要2年,到時候已經是2017年了。而WiMAX業者在這段時間,應該足以回收成本,並準備進展到下一階段。
……
除了威達跟大眾在申請執照時有承諾優先採用WiMAX技術,可能需要稍做釐清外,威邁思、全球一動、大同、遠傳都是完全技術中立,要轉換到WiMAX下一代更高速的802.16m標準,或是利用WiMAX現有的TD頻譜來做TD-LTE,都是可行的方向。「不過,現在還沒有WiMAX業者正式提出要轉移技術的申請,」(NCC委員)李大嵩說。
如果真的還有7年好日子、廠商一年分攤個10億稅金,倒也是個好生意(雖然只是「把向納稅人借的錢還清」而已);然而謝委員有意無意忽略了一個事實。以下這三點:
LTE要7年才能上路
業者7年後可以回收成本
WiMAX還有7年可以走
……並不是同一回事,何況都只是「理論上」而已;如果混為一談,在營運策略的形成上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好啦好啦,我知道委員說的是場面話,不用太當真)。而且重點是:
雖然台灣政府大手筆投資WiMAX,但對全球業界的走向並沒有太大影響力,因為主宰用戶端的技術在Intel手上,不會因為這70億就跑到台灣政府手上。如果哪天Intel講明了支持LTE、而且將技術做進下一代晶片之中(因為買了Infineon,所以這個機會相當大),讓全世界的新PC都內建支援LTE,那麼WiMAX服務商就一點皮條也沒有,統統得立刻腦筋急轉彎。
而且重要的是,LTE並不是WiMAX的「下一代」,而是平行發展的競爭技術;所以「WiMAX業者7年後進展至LTE」是沒什麼道理的說法。至於WiMAX能不能撐7年、會不會半路陣亡、之後會由什麼技術接棒,現在都得打個大問號。
雖然這篇報導的說法是「還有七年好日子」,但字裡行間瀰漫著一種「備胎已經找好了」的氣氛,不斷強調「技術中立」、「轉換容易」等等。喂,政府要投資70億耶,得罪了方丈有這麼容易跑的嗎?
在同一篇報導中,前兩三年即使在無關場合也猛打WiMAX的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也翻供了:
WiMAX業者知道技術轉換是一定要走的方向,但何時、要採用何種技術,現階段都還無法決定。全球一動董事長何薇玲表示,「4G是大勢所趨,未來所有技術都會向4G對焦,但還不用先挑技術。」她認為要跟著世界的腳步走,觀望4G未來整合情況再決定,並沒有轉換的時間表。「太早選邊站,業者與電子業都要付出早期投資的風險,」何薇玲說。
她並表示,全球一動的基地台都有預留升級空間,只要更換、加裝機板或更新軟體,就能轉換到下一代技術,不用重新佈建基地台。
選邊站有風險、建置時保留未來升級或轉換空間,我都非常同意;究竟經營企業必須有這樣的彈性,來保障現有的投資和未來的發展,才能向股東交代。所以雖然何女士講的話跟以前不太一樣,但確實還是有企業家的遠見和風範。
不過繞了一圈回來,無論我對WiMAX的看法是對是錯,那70億鈔票在空中飛舞的陰影還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如果企業經營者自己都已經說「不用先挑技術」、「太早選邊站有風險」(其實現在也不算早了);雖說如果政府這時候抽腿必定讓產業跳腳,但加碼灑錢燒錢的速度會不會太快了點?
或者換個角度說,如果廠商其實自己也看到未來風向已變,但仍抱著「政府的錢押WiMAX、自己的錢押LTE」,甚至「WiMAX頭都剃了、不洗不行」的心態往下走,一方面用大餅來影響政府的產業政策、另一方面又排擠到對真正趨勢發展的投資,那錢就白花了;就算在培養技術人才、累積經驗方面有所回收,政府賺回的恐怕也只是一點利息而已。
總而言之,政府要投資培植4G無線通訊產業,我贊成;要單押下家WiMAX,我不贊成。
參考閱讀
https://tuna.press/?p=3272
https://tuna.press/?p=3304
行動M計畫 台灣WiMAX現況分析(2006年文章)
WiMAX發展 4年投入70億:啊?4年投入近新台幣70億元的目的,是「推動高鐵全程WiMAX服務,盼達到服務輸出的目標」?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