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nture如何走出自己的顧問之路/程天縱
筆者的二兒子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拿到電子工程碩士學位之後,就直接進入了Accenture這家公司工作至今。
說起這家公司,故事挺有趣的。先看看維基百科的介紹吧:
埃森哲(Accenture)是一個管理諮詢、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外包的跨國公司。2016年埃森哲在55個國家、200多個城市有超過40萬1千名員工,營業額約329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和《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之一(2009年排名第348位)。
埃森哲通過企業策略、業務流程、信息技術和人員組織的緊密結合,幫助客戶實現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提高客戶的績效水平,並以出眾的領導能力、成功決心、專業服務和質量承諾在客戶中享有盛譽,其客戶包括《財富》世界500強中超過八成的跨國公司、各國政府機構以及軍隊。
其實,Accenture最早是發源於總部設在美國芝加哥的安達信(Arthur Andersen)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替大公司提供稽核、稅務等諮詢服務,曾經一度是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
安盛諮詢與安達信的恩怨情仇
1953年,安達信為幫助通用電氣公司(GE)提高薪資處理效率,安裝了美國第一台商用電腦,從此開創了數據處理時代;當時的專案領導人Joe Glickauf之後被稱為「電腦和高科技諮詢之父」,為商業諮詢開創了使用電腦和高科技解決問題的先河。而這個專案的成功,也為安達信的日後的相關諮詢業務奠定了基礎。
隨後由於安達信的諮詢業務利潤超過了審計部分,所以在1989年分拆為主營審計業務的「安達信」、以及諮詢業務的「安盛諮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從此審計和諮詢業務分離,但安達信與安盛諮詢這兩家公司,都仍然由位於瑞士的安達信全球合作協會(Andersen Worldwide Société Coopérative)管轄。
1998年,安達信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會計事務所之一,與普華永道(PwC)、德勤(Deloitte)、安永(Ernst & Young)、畢馬威(KPMG)合稱為五大會計師事務所。而安盛諮詢則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和高科技諮詢公司;然而,隨著安盛諮詢的規模逐漸超過安達信,兩者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由於安盛諮詢只聚焦在大型企業的諮詢專案,所以安達信也開始暗地發展自己的諮詢部門,偷偷接手中小企業的諮詢項目。當安盛發現了安達信私自發展諮詢業務,違反了1989年的協議時,就對安達信提起了訴訟、並且希望脫離安達信全球合作協會;而安達信則反而要求安盛諮詢必須放棄「Andersen」的名稱。
爭執持續了兩年半之後,2000年的仲裁結果終於幫助安盛實現了與安達信完全脫離的目標,而代價則是在名稱中不得使用「Andersen」字樣;然而,除了管理諮詢之外,資訊技術和外包已成為安盛諮詢的重要產業,公司的名稱裡的「諮詢」二字反而限制了對公司業務的發展。
2000年時,安盛諮詢全球擁有75,000名員工,營業額約95億美元;而安達信全球有85,000名員工,營業額約93億美元。2001年1月1日,安盛諮詢改名為「埃森哲」(Accenture;取自英文含義「強調未來/Accent on the Future」)作為公司的新名字。
安達信的解體
2001年12月,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因捲入安隆案而遭到解體;2002年,美國司法部以「妨害司法」罪名起訴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南德州地方法院陪審團宣判該公司有罪。由於聯邦法令規定被判有罪的公司不能為其他公司進行稽核業務,所以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不得不繳回註冊會計師執照,等於結束營業。
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在上繳執照之後,該公司位於美國、德國、法國、俄羅斯、南非、以及新加坡的分支單位,陸續被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收購;位於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部分,則併入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也因為如此,使得普華永道一躍成為中國大陸及香港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會計師事務所。
2005年5月31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安達信公司妨礙司法的判決,認定先前判決缺乏充分證據,但此時該公司業務已被其他公司接收。
幸好有2000年的分拆判決,否則同屬於安達信全球合作協會的安盛勢必受到拖累。Anderson這個原本信譽卓著的品牌,因為安隆醜聞而身敗名裂,而全新的Accenture名字則毫髮無損;也因為如此,埃森哲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命運之路。
回頭看來,一時的得失何必太過計較?
Accenture新人的成長之路
Accenture的組織職稱金字塔分為五層;新進人員通常都進入最底層,叫做Analyst(分析師),接著往上分別是Consultant(諮詢顧問)、Manager(經理),Senior Manager(資深經理),最上層就到了Partner(合夥人);另外,Partner還分四個階層,其中最低的是「Level 4」(第4級)[footnote]編按:上述幾個職稱係為協助讀者理解而直譯,該公司體系內的中文稱呼可能不同;若有差異,歡迎讀者指正。[/footnote]。
從最基層的Analyst幹起,如果一切順利、而且績效考核優異的話,大約需要12到13年才能晉升到Level 4 Partner。Accenture全球多達40萬員工,也只有6千多個Partner。至於Level 1 Partner,據說全世界也只有大約40個。
我的二兒子憑著優異的表現和絕佳的EQ,經過四次激烈競爭與破格晉升,只花了9年就晉升到了Level 4 Partner。據說,他即使沒有打破,至少也打平了公司的晉升紀錄。
對於這樣的紀錄,他只是淡淡的跟我說,當初沒有去念博士是對的;進入Accenture 及後來的晉升,主要是運氣好。
Accenture的組織架構是矩陣式的。垂直的產業有五個:
CMT(Communication, Media, Technology):通訊、媒體、科技,高科技產業為主;
Product:比較偏傳統產業;
Health and Public Services:醫院及醫療機構;
Financial Services:金融產業;
Federal Services:客戶主要是美國政府機構。
同時,橫向的資源也分五大類:
Strategy:企業策略規劃;
Consulting:包含管理和科技的顧問諮詢;
Technology:主要是IT應用開發及運營的外包服務;
Operation:主要是管理流程外包服務,例如供應鏈、物流等;
Digital:數位服務,其中分為三塊;第一塊是品牌、市場、行銷,第二塊是物聯網和移動通訊,第三塊是數據分析。
他目前就隸屬於CMT的Technology Consulting部門,而他也非常喜歡目前的工作,因為日常可以接觸到的,都是美國西岸的高科技產業和最先進的科技。
顧問業也可以有規模
我之所以特別花時間來介紹這家公司,主要是因為我過去始終認為,顧問服務公司是一個非常依賴專家的行業;而專家是一種沒有辦法複製資源,所以顧問服務是只能靠「作坊式生產」來經營的一種商業模式。
因此,我原本以為顧問公司只能「小打小鬧」,維持一個不大的格局,沒有辦法發展成龐大的跨國企業;但Accenture這家公司的歷史和成就,卻徹底顛覆了我過去的想法,所以在這裡把自己的理解過程記錄下來,也跟讀者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