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產品線的進展: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糟/Jean-Louis Gassée
新的一年,讓筆者來寫一篇比較正能量(雖然可能有點太過正經)的文章作為開端;既然大家過去一年對於Apple的Mac產品線更新遲遲難以突破嘖有煩言,那麼就讓我們從比較樂觀的角度來看看好了。
要看的東西其實很多,例如大家喜愛的MacBook Air究竟如何發展、或是會換個名字延續血統?還是會繼續成長到足以擔當取代桌機的重責大任?
雞同鴨講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則訊息,讓我想起很久以前在一家酒館中不小心聽到的對話。一位多喝了兩杯的車主開始抱怨他自己的車子,說它老是發不動、水箱會漏水、煞車也不靈光;但吧台邊的另外一位大叔馬上起身抗議,說他的同款車根本一點問題都沒有。
對於某些人來說,批評他喜歡的產品,等於是在批評他的高尚品味;但其實兩邊的對話並沒有在同一個基準點上,我們法國人把這種事情叫做「dialogue de sourds」,直譯成中文是「聾人的對話」,也就是中文說的「雞同鴨講」。
我想,大家都猜到這個比方要指的什麼了。喜歡不同個人電腦品牌的人,往往就是用這種方式彼此爭辯;舉例來說吧,筆者先前一篇關於新款MacBook Pro電池問題的文章〈令人費解的MacBook Pro(以及Apple的說故事能力)〉刊出之後,就引發了一些反對的聲音;但是我學乖了,不跟這些意見直接雞同鴨講,而是拿出可以驗證的證據、專注在敘述實際的電池問題上。
而這些批評的聲音,在反覆往來之後,多半都只剩下「但是我覺得我的MacBook Pro沒問題,很好啊」的講法。當然,自己的感覺最準確,這沒有什麼好吵的。
在返回法國老家渡了三個星期的假、而且手邊的MacBook顯示還剩下8個小時電力之後,我決定寫一點對Mac產品未來比較正面的東西。不用扯得太遠,我可以直接從這部12吋的2016年初款式MacBook說起。
產品成熟需要時間
當第一代MacBook Air在大約8年前上市時,「高階用戶」們對它嗤之以鼻:慢慢的處理器、直接沿用自iPod產品線的超慢1.8吋東芝硬碟、只有2GB記憶體……就算是以當時的水準來看,說它是「玩具」也不為過,甚至還有人說它是「娘炮」(後來玫瑰金MacBook推出時,也有人這樣說過)。
至於MacBook Air後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一代接一代的改良,功能、規格、評價都越來越好,甚至取代了IBM/Lenovo的ThinkPad系列,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筆電機種。
對我個人來說,當初Apple推出11吋的MacBook Air,可以說是夢想成真。我是個小筆電控,過去曾經擁有過一部硬碟與無線網路功能完備、跑Windows系統的Toshiba Libretto;後來有一陣子我常帶在身邊的10吋Sony Vaio筆電停產時,還讓我難過了一陣子。
但因為老花眼的關係,看MacBook Air的螢幕有點辛苦,於是不得不在2012年把它換成了配備Retina高解析螢幕的MacBook Pro;眼睛舒服多了,但重量比較重、冬天用起來也比較溫暖。
其實我真的想要的,是一部有Retina螢幕的MacBook Air,而且相信期待它上市的人不只是我;而去年10月Apple推出的新款MacBook Pro,似乎可以說是Air和Pro機種的混血:新機種的螢幕比以往的Pro機種更好,而整體重量則和Air差不了多少。
當然,外界對這個新機種褒貶不一,這很正常;但撇開這一點先不談,我的感覺是Apple早了半年推出「Retina MacBook Air」,也就是現在正在使用的這部2016年初MacBook。
說實在的,這是我擁有過最好的一部小筆電;在日常使用的Safari瀏覽、電子郵件、Twitter、傳訊、文書處理、看圖檔、存照片、電子書、行事曆、記事本、終端機、音樂、簡報上都沒有問題。連接周邊也不麻煩;我個人的習慣,是出門時都會連著一部備份磁碟。
未來正在慢慢實現
過去9個月以來,MacBook讓我使用iPad的時間越來越少。在桌上的大螢幕、口袋裡的iPhone、以及比前代筆電輕了快一公斤的MacBook之間,似乎已經沒有太多iPad的容身之地。
更深入一點說,使用1到4根指頭的觸控手勢、實體鍵盤、銳利的直立螢幕、再加上電腦版Mac系統的選單和視窗介面,這樣的組合幾乎無懈可擊;不僅對我個人口味來說是如此,這也是Mac筆電和「平板筆電」使用體驗之間最明顯的差異。
雖說如此,我還是希望MacBook可以接上大型顯示器。我太太將她的MacBook Air接在大畫面Cinema Display顯示器上,在家裡畫建築設計圖;這一點讓使用MacBook的我相當羨慕,如果能加上Touch ID觸控解鎖就更好了……。等等,這說的不就是「比較輕的MacBook Pro」嗎?
不過沒關係,我可以等,因為MacBook已經很好用了,而且我還有另外一部好用的iMac:
說到iMac,則又有另外一大段故事了。從某個角度來說,第一代的藍色iMac也可以說是Steve Jobs回歸Apple之後,建立所謂「Apple 2.0」時代的創始作品:
漸進,而非突破(暫時是這樣)
我手邊的27吋2013年末版iMac沒有後來的5K螢幕,但換上了新的Magic Keyboard鍵盤和觸控板之後也還夠用;更進一步說,正是新的鍵盤和觸控板帶來了更好、更細緻的操控體驗。
換句話說,雖然我也可以把iMac換成高規格的最新機種(或是同樣的道理,用新款MacBook Pro取代原先的MacBook),但其實不急;也因為如此,我可以理解為什麼Apple並不急著推出新的Mac機種。如果把整部機器換新,只是為了得到Intel新款「Kaby Lake」處理器帶來的小幅度性能提升,那(至少對我個人來說)並不是很急的事情。
對我來說,現在的整個Mac產品線其實並不差;但如果要把眼光延伸到未來的的競爭版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留待另外一篇文章來寫吧。
順帶一提:Apple的大魔王在10年前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大家不妨回味一下,見識見識所謂的「現實扭曲力場」,以及現在的iPhone比那時進步多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HAAS0Ek_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