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從金龜車學到的設計心法/Daniel Eckler
從創立以來,Apple就精通以感性打動潛在顧客的技巧;而這樣從人性出發的角度,也讓他成功登上全球市值最高企業之一的寶座。
我們需要像福斯金龜車那樣永遠不會過時的經典造型。
── Steve Jobs在談到第一版Mac造型設計時說道
說到以感性打動人心,第一代Mac電腦問世之後就已經成為歷史上的經典之一;它簡潔的外型,比同時代的其他電腦都更高、更窄,螢幕放在外殼的較高位置,以避免Jobs所說的「克羅馬儂人額頭」。
如果說它比例適當的正面設計模仿的是一個「正在微笑的小孩」,那麼位於右下方的軟碟機開口就是一抹微笑;而它基座部位的內縮部分,看起來甚至像是一段頸子,托住稍為往後仰的「頭部」。
到現在這年頭,電腦造型設計採用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元素,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在Apple剛推出第一代Mac的1984年,這可是不得了的創舉;在電腦歷史上,這可以說是非常重要、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的一刻。
從它之後,電腦不只會說「Hello」、而且彷彿有了個性──它可以害羞、可以聰明、可以有趣、可以是大家的好朋友。
https://www.youtube.com/embed/p2muzsBql7E
Apple在許多設計中加入的明顯或低調人性因素,在第一代Mac之後延續了下來;現今的許多Apple產品,甚至可以說是人性元素的多寶槅。
2003年,Apple獲得了「呼吸狀態LED燈號」的專利,也就是透過燈號的緩慢脈動閃爍,讓您知道電腦正在休眠狀態。如果您用過Macbook系列的筆記型電腦,對這個設計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但您可能從來沒有注意過,燈號的閃爍速度經過怎麼樣的精準設計:它的速度模擬的正是人類在睡眠時的呼吸頻率,也就是每分鐘閃爍/呼吸12到20次,而這樣的速率,能為看著它的人帶來一種冷靜安撫的效果。
每分鐘閃爍/呼吸12到20次的速率,能帶來一種冷靜安撫的效果。
為了說明這種看起來簡單、其實大有學問的設計的整合難度,讓我們拿Dell來當個例子:Dell的筆記型電腦上也有類似的休眠指示燈,但它的閃爍頻率是每分鐘40次,相當於成年人在運動時的呼吸速率。許多Apple筆電的用戶都很喜歡MacBook的休眠燈號設計,但Dell的設計就不是那麼受到歡迎。
也就是說,光是「模仿人的行為」是不夠的,設計者必須將各種「令人接受」的因素獨立抽取出來、並且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再整合到產品上,而這方面正是Apple的強項。
另外一個人性因素整合的好例子,是iPhone的密碼輸入畫面。如果輸入錯誤的密碼,位於按鈕上方的四個小白點就會左右晃動一陣,模擬人們常使用的「搖頭」否定動作。
雖然Apple一直都使用類似這樣的設計,來建立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在功能上還是有過一些不足之處;而且,雖然第一代Mac就已經是個經典設計,但30年來我們在Jobs簡報中看到的展示,和最後銷售的產品相較,都只能說是「經過美化」的版本。
然而,這也正是感性設計的力量。我們記得第一代Mac的美感、魅力、甚至似乎可以溝通的個性(至少在展示中是如此);它的漂亮外觀和友善介面的魅力如此強大,讓大家似乎都忘了,當時蘋果在展示之前,手上的記憶晶片只夠組裝兩部512K容量的展示機(其中一部就在展示桌上;一般用戶能買到的只有128K機種),可以讓Jobs在台上發揮各種「電腦特效」。
蘋果的人性原則,並不只是用在產品設計上而已,在行銷活動上也經常可以看到;例如iPod,就不只是一部MP3播放機而已,而已經是一個放在口袋裡、能為生活中一切事物提供背景音樂的好朋友。
在2000年代中期推出的「Get a Mac」廣告,也延續了這樣的思維;在廣告中成為Mac化身的是帥氣的年輕演員Justin Long,另外一邊的對照組則是老氣橫秋的PC。在廣告中,Mac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需要吹噓功能有多強大,只要等PC「自爆」,然後聳聳肩膀說自己幫不上對方的忙就好了。
在那段時間裡,PC用戶經常受到病毒、過時的作業系統、以及老舊的使用體驗所苦,而Apple只要用一位態度輕鬆、頭腦清楚的大學畢業生來代言,就可以完全完全凸顯出自己的現代感、以及和競爭產品之間的差異。
「為人性而設計」摘要
《為人性而設計》(Design for Humanity)是一份關於過去、現在、未來人性設計思維的互動式論文;這裡刊出的是其中一共7個部分的第2部分。
品牌也是會微笑的
Apple並不是唯一試圖將人性因素放進產品裡的公司,而且這樣的產品開發領域有一整套的理論和原則。「人機互動」(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這門學問介於電腦技術、行為科學、以及產品設計之間,而它所衍生出來的「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UX)一詞,現在更已經成為顯學。
現今的人機互動和用戶體驗專家,結合了對互動設計、易用性、心理學、以及最新科技的知識,將許多人性的元素注入了新的品牌和產品之中。
隨著人類在許多工作上的角色被科技所取代,讓科技品牌和產品更人性化變得更加重要;甚至有一些新創公司直接取了像是Oscar、Alfred、Warby Parker之類的人名,或是使用更「人性」的標誌或吉祥物,來讓這些原本硬梆梆的產業看起來更有人味。
要設計出一個品牌的「個性」,必須做的不只是表面功夫,而是要打下良好的基礎;設計師必須嘗試建立與用戶之間的橋樑、並且將人性因素融入每一個品牌元素之中,以推動更深層、更長遠的互動關係。
設計師必須將人性因素融入每個品牌元素之中,以推動更深層、更長遠的互動關係。
讓我們舉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也就是IBM為例:由Paul Rand設計、而且早已全球知名的IBM標誌有許多衍生版本,供不同的場合使用;其中在大多數地方使用的主要版本,是由8道橫條組成,而更加細緻的13道橫條版本則用於高級主管信紙、或是名片之類的文具上。
此外,Rand還設計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充滿玩心的「眼睛─蜜蜂─M」標誌,也就是「Eye」(代表I)、「Bee」(代表B)、再加上「M」,用於包裝和行銷製作物上。這樣的衍生設計,讓IBM品牌可以依照場合需要變得很專業、但也可以很有趣。
標誌經常是顧客對企業的第一印象,但企業必須負責維持第一印象之後的關係,而最重要的途徑則是與顧客保持對話;所謂「對話」可以是真正的交談,但也可以是透過研究使用者的行為、並調整產品的設計,讓顧客使用起來更有被關注的感覺。
如果能讓顧客的使用體驗更像在對話,那麼企業和顧客之間的連結就會更深厚。
廣受歡迎的MailChimp電子報服務(上圖)在「與顧客連結」這件事情上,下了非常深的功夫;因而許多顧客在和該公司的客服人員溝通時,甚至會模仿圖中這個吉祥物的說話方式,像是講類似的笑話、或者拿香蕉當做交談內容中的笑料。
像這樣時時可能會發生的「微互動」(Microinteraction),對於顧客的認同感會有非常大的影響,而這也是設計師們積極追求的目標,甚至有整個專屬的網站討論這方面的話題。一個企業越能用這種方式來強化品牌,就越能贏得顧客的認同與忠誠度。
而且,除了顧客使用產品的時候更開心,客服人員也會因為顧客願意開玩笑而比較輕鬆,最後成為一個正面情緒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