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實名制,到底保護了誰?/九五二七
前一陣子最大的新聞是捷運殺人犯行刑,而筆者經營快八年的Facebook帳號,也在同一天被Facebook宣告結束生命了。仔細想了很久,我是做了哪件壞事終於被發現了呢?(大誤)
我承認下面幾條「罪狀」:下載過mp3(爛梗)、因為該死的正義魔人個性,當過數個論壇站長及PTT板主,大戰站上小白、近年在Facebook上更是熱心(雞婆)檢舉詐騙廣告文;填寫幾百條編輯建議,忘了升到幾級,準確率都維持在85%以上。
綜觀如此,我也只是俗世中的一粒微塵(宅男),在數以億計的臉書帳號中,我只是一粒白目的沙。這小小的付出,對Facebook來說根本微乎其微。
那為什麼會被判死刑?原來是因為我用化名當帳號。不知被誰檢舉後,帳號就bye bye了。
Facebook對實名制的政策說明請參見:
https://www.facebook.com/help/958948540830352/
朋友會叫你全名嗎?
我們先看看Facebook的使用說明中對姓名的注意事項:您使用的姓名,必須為您的朋友在真實生活中稱呼您的方式。
以筆者自己的真實生活為例,無論同事或朋友,叫我外號的佔95%,連爸媽也只叫我的小名;大概只有診所的護士小姐在叫掛號時才會叫全名吧。我相信多數人也是如此。如果把臉書帳號改成真名,大家反而都不認識我。
至今在Facebook上貼廣告病毒連結及網路詐騙的,有不少帳號也是用真名。相對的,用真名並沒有保護作用,反而令一般人的姓名暴露在網路上。名字算個人隱私嗎?對個資法而言是隱私,但你加入Facebook會員時,就已經同意要用真名了。
臉書對實名制的堅持
2003年時,Zuckerberg在哈佛設計的Facemash,侵入學校系統收集了校內所有女學生的真名跟本人的照片來做比較;同樣是在實名制的基礎下誕生,同時也存在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
隔年他又創造了thefacebook,中文大可譯為「通訊錄」;「通訊錄」理所當然是實名制。但長久以來,「通訊錄」對任何人而言都應該是私人的東西,沒人會想要把自己的「通訊錄」公佈給大家看吧,與「社群」的開放理念有諸多衝突。
2005年,thefacebook改名Facebook後,正式向大眾開放。這時大家漸漸明白通訊錄轉換成社群後的有趣之處:本來不常聯絡的朋友透過Facebook重新接上線,六度分隔理論好像因為Facebook而更縮短距離了。
不再六度分隔,那是四度還是八度?
事實上到今天分隔理論依然適用。有人說Facebook讓世界的距離變小,當人與人之間的連繫變成四層之後,搭配實名制就代表你跟任何人只有四層人際之隔,是這樣嗎?
實名制並不會讓虛擬世界中「虛胖」的人際網絡變得真實。
筆者認為過度膨脹的虛假人際網絡並不實際,更不會因為FB採用實名制,就讓你虛胖的人際關係變得真實。舉例來說,我加了很多名人大大當好友,但這代表我真的認識他們嗎?透過Facebook新增的追蹤功能,我也追蹤許多名人帳號,但這不是真實的人際關係,不過只是把腦中對人的印象記憶(我知道他)資訊關聯數位化罷了。
嚴格來說,就算彼此在臉書上加為好友,就算互相傳過訊息打過招呼,也不能代表你們彼此認識。筆者同意Facebook的確改變了交友的管道及方法,但這並沒有真正縮減分隔理論中的人際距離。虛假的線上人際關係造成四度分隔的假象,許多人的社交困難問題反而因此加重,真實人際關係變得更差,原本六度分隔可能因此變成七度或八度分隔。
其實我也追蹤了Zuckerberg,也試過傳訊給他。果不其然,根本沒有回應。從名人的角度來看,太多不認識的人傳訊息,也一定非常困擾。不過困擾就是商機,Facebook趕緊推出收費訊息機制,要傳訊給陌生人?交錢就行。
實名制能保護隱私嗎?
無論是否實名制,Facebook至今隱私和安全仍舊為人詬病;一些涉世未深的少年少女,很容易結交虛假的朋友,反而更容易出事。像Facebook這樣的大型社群網站,雖然口口聲聲強調已經盡力推廣網路安全教育與防範,但透過其服務發生的各種憾事仍然所在多有。
制服上繡名字反而容易被盯上,臉書實名制真能保護安全嗎?
記得小時候,大家身上的制服都要繡上名字,目的不過是為了方便學校管理,但這反而很容易被壞人盯上。壞人只要看著制服念出本名,學生很容易誤認壞人是父母的朋友,因而陷入危機。這種案件層出不窮,逼得教育當局只好修改規定,不過規定還是半套:只有女生才不用在制服上繡名字,男生要。
男生就不會被壞人欺負嗎?
姓名暴露在網路上,狀況也一樣。「陳先生嗎?我是上次的張小姐呀,你忘了我喔!」,多少詐騙都是從裝熟開始?詐騙集團輕易得到個資來裝熟,有多少人因為沒戒心而被騙呢?
「我知道你的名字,還知道你在哪裡念書!」沒有實名制,壞人還不見得找得到你;有了實名制,壞人真的找得到你!
實名制到底保護誰?
Facebook在使用條款中規定實名制,想成為會員,就得遵守使用條款。但這種大型網站的使用條款中,更有大段法律文字是用來排除網站的各種責任的。這些網站不能也不會幫你辨識壞人,很多狀況你還是得透過自己的智慧來面對處理。
說到底,Facebook只是一個網路平台,問題往往還是得丟給真實世界的執法單位,以及身為當事人的你。從某種角度來看,實名制保護的對象其實是Facebook自己,而不是各位使用者。
如果你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那,請你不要使用Facebook。
不用Facebook會有損失嗎?
Facebook是現代資訊傳遞很重要的平台,身為IT人、網路人,很難不去使用。但把個人生活全攤在Facebook中,風險實在太大: 有人因為在Facebook公開出國行程,家中財物就被小偷破門搬空了。我只能妥為設定各種隱私選項,盡量透過社團和粉絲專頁機制來分享訊息,而非透過個人帳號進行。
有人會說,用戶都是自願同意Facebook使用條款的,違反使用條款也是用戶自己的責任;的確如此。這次因我的帳號被關,損失了什麼?仔細想想,也就是來不及備份八年來的生活記錄、和朋友的回憶、自己管理的社團一夕之間管理員就消失了,等等。
其實沒有實質的損失:智慧拿不走、回憶在心頭,還多了很多的感嘆及哀傷。
為何我不對實名制妥協?
安全與隱私是筆者最重視的事。事實上我過去遇過不少問題:被惡意人士冒名滋事、被人肉搜尋等等。我的名字比較少見,所以多年來我都慣用化名。實名制對我的隱私影響太大,我始終無法妥協。
其實筆者在經營平台時也很矛盾:任何平台都不希望會員有分身、最好採實名制、最好避開法律責任;但當自己是會員身分時,卻又想要有充分的隱私,不想被平台和其他用戶看光光。
一般認為涉及金流的平台才需要實名制,與金流無關的平台就不該強制推動實名制。Facebook是有金流沒錯,但我沒在用,難道不能等我要用金流時再實名制嗎?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做法能更加保障用戶隱私及安全。雖然Facebook在這幾年在隱私上也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實名制還是逼死我們這種重視隱私的人,被人惡意檢舉後,帳號就消失了。
Google的企業訓詞是「Don’t be evil(不為惡)」,不管他們做到多少;筆者同樣認同也遵從這個理念。Google已放棄推行實名制,如今Facebook卻仍想讓全世界都實名制。Facebook做得到「Don’t be evil」嗎?
一般用戶的自保之道
正所謂「狡兔必有三窟」。手機或電腦不知何時會壞,網路空間不知何時會被刪;在這個數位時代,寶貴的檔案要有多處備份,可說是常識。
使用Facebook也是一樣,除了不要把文字、照片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外;你管理的社團和粉絲專頁,一定要有備援管理帳號,以防主要帳號無法使用。備援用帳號可以是分身、可以是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就算你乖乖接受實名制,Facebook仍隨時會因為有人惡意檢舉或懷疑,甚至任何政策改變,直接停用你的帳號;你的心血、你的人權、你的隱私,都將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