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與傳產電視#1:數據牽起的緣份/詹太太
電視啊電視,Computex裡有你的敵人,也有你的朋友。
前言
同道朋友們大家好!很抱歉,最近沒有與大家分享什麼太營養的江湖貼文,先跟大家說聲歹勢。最近熱門場子多到爆,一個還沒完,下一個又來了;加上最近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正在進行中,赫然發現市場變化太大,衝擊也深。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就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嚐這段時間中,傳產電視的轉彎到底有多少風景吧!
筆者會以七篇短文,與各位朋友分享我在最近這一段時間內的新發現。裡面包括:
Io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與傳產電視的關係;
4K電視可能是接下來電視新世界的決定版(但卻可能不是台灣的!),除非效法對岸搞「一步登天」(應該是「一步到位」吧!);
現在這一刻,歐美傳產電視的敵人是各酷斯拉級科技大廠的「電視棒」;
現在這一刻,台灣傳產電視的敵人還包括一批台灣設計、大陸生產、網路販售的「地表最強電視盒」;
傳產電視該花點時間研究Android TV了,因為硬體綁規格、規格綁內容,然後筆者的各位好朋友,你們都是靠製作內容吃飯的;
最後,傳產電視該不該花太多腦力,閒著跟FB打群架?筆者想說,那是「影音當配件用」的媒體(如雜誌社或報紙)幹的事;至於電視嘛,用Facebook維持穩定engagement就可以了。傳產電視要轉型,得轉檯去玩別的;
最最後:電視就是immersion的生意;但一定不是Facebook讓你immersive。
這是我最近這一個月裡所練出的一些武功。
感謝您的耐心與支持,也希望這些文章能刺激你產生更多對電視行業的看法;無論您贊成或不贊成我的論點,那不重要,我不是大神,也不是專業的產業洞察分析師。但我寫了這一些,純粹只是個人喜好,於是自願的投入大量時間研究這個領域;目的是與朋友們交流,就像參加怪異的讀書會一樣。
來吧!拆炸彈的時間到了!
IoT與傳產電視是什麼關係?
進入主題,這次的主題是:「IoT(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與傳產電視間是什麼關係?」
好吧,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問第一個問題:TV與IoT,有關係嗎?
有。
韓國軟銀集團董事總經理Vincent Chun,在台北CPX的Keynote Speech裡,區分了電視產業在「前物聯網」(Pre-IoT)時代與「物聯網」(IoT)時代的不同:
前物聯網與物聯網之間的最大差別就是「數據」。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Pre-IoT and IoT is Data)
他接著說:
以電視為例,在「前物聯網」(Pre-IoT)時代的電視並不收集數據的,僅止於提供服務,然後傳輸一些訊息;但是,到了「物聯網」(IoT)時代,主要的目的就是收集數據了。
(For example, televisions in previous are not getting data, just providing services and sending some information. But in IoT, the main purpose is data gathering.)
他說,收集數據的目的,是解決客戶們的問題;然後我們需要去提供解決方案與服務,以解決用戶的問題,這就是物聯網的核心。
物聯網的核心在收集數據
Vincent Chun的簡報檔案中寫到:在「前物聯網」時代,許多產品是獨自存在的,而且只專注於來自裝置本身的收益;在這裡,我把它理解為,例如「電視」,包括觀眾與獨自存在的電視機,對應到收益「廣告」。
他接著寫道:但是,到了物聯網時代,許多相連的裝置能夠被統合在一起,創造出各種解決方案,以解決使用者的痛點(pain points);所以,當用戶的痛點被解決後,我們就能對客戶收取每個月的費用。
在這裡,我把它理解為,「電視」這個裝置必須與其他可相連的裝置(如手機還是什麼,VR嗎?)統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解決方案,以解決客戶的痛點(如娛樂需求,痛點是節目不好看、不娛樂,新聞資訊也不是他想要的)。所以,當用戶的痛點被解決後,只要顧客滿意,就有直接收費的空間。在這裡,我把它對應為「付費制」;如Netflix就是如此。
筆者並不是主張目前的傳產電視轉型應採取付費制;若真能走到付費制,當然更好,但前提是:傳產電視有收集到客戶的痛點了嗎?
物聯網世界的電視台,不是自己跳下去當小編,創造出沒有內容,只有小編的電視圈。
電視台收集用戶資料,就是要收集客戶的痛點;我們可以得出每個時段真正的TA輪廓,知道每一部戲在哪一個環節是備受歡迎還是被人厭惡。得到數據,我們就知道哪一個明星應該要在某一場被「賜死」;得到數據,還能夠與廣告商合作賣廣告賺取收入。
像是大陸「樂視」推出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它的劇本、戲劇橋段,全部都是用大數據分析出來的。最後點閱率也達到15億人次。
所以,我們再進一步延伸:數據應用在電視圈/影視內容製作的目的,是「調整內容」,物聯網將會幫我們達到這一切;但我們得先搞懂數據工具跟我們的關係。
舉個例吧,以前我們會聽到金庸迷不能接受「神雕俠侶」電視版演小龍女的女演員長太醜或太沒FU,所以會寫明信片去電視台抗議,最後導致「抗議的明信片如雪片般飛來」;現在,電視台不會再收到這種明信片客訴,但是,我們有物聯網裡的數據工具幫助我們瞭解這一切。
收集數據的目的在優化內容
電視製作團隊是要運用數據工具優化自己的內容,以期達到觀眾看了叫好叫座,續集再做的終極目標。
所以理論上,電視產業的數據應用,並不是讓我們一直不斷當小編,最終創造出一個「沒有內容,只有小編」的電視圈;未來,物聯網世界的電視台不是長這個樣子的。
但是,真正對應到現在電視台的現實處境,台灣的傳產電視並沒有真正下功夫在做真正「搜集客戶資訊」的事,卻花了很多時間在當追逐的小編;各大電視台花了很多時間經營臉書、壯大粉絲團,卻沒有直接收集到用戶/觀眾的痛點,這是不對的。
而另外一廂,營運者在自家影視內容可直接完整露出、可直接接觸客戶的自家官網網頁的態度,卻是形同棄守。
物聯網與台灣的傳產電視之間的關係,就是「數據」。
台灣各大電視台中,真正有「相對完善」官網網頁的,只有三立與東森電視;其他很多甚至都還停留在HTML 4.01的版本。不信,跑一下程式就知道了;講到這裡,大家要不要去看看美版Discovery官網,或美國三大電視網的官網呢?
只要用心經營、積極優化,就可以從官網網頁,以及手機APP的後台,抓到「主動來店人客」;這個佈局的道理,就跟玩電商一樣,煮碗照辦。這樣,電視台的數據團隊就可以從各種裝置的後台數據中,找到自己(不同節目/不同時段)的TA。
台灣的Yahoo很早就這麼做了,所以它也很早就發展出「一天餵四餐」的概念,甚至打造出所謂「第二黃金檔」(The Second Prime Time);它的影音網站也是台灣最強大,這是必然。
所以,IoT跟台灣的傳產電視的關係是什麼?就是「數據」。數據就是你的「人客A要求」;但數據的取得,從手段到解讀,都必須準確、必須直接從使用者產生出來,更不是經過小編得來。
傳產電視必須誠實的面對數據這檔事,收視率「不是」客戶數據,因為它並不是直接來自客戶回饋的行為(即互動結果);粉絲數也不見得是,因為它無法完全乘載觀眾觀看整集內容的完整回饋(能在Facebook上看1分半鐘的影片已經很了不起了!)
寫到這裡,我還在想像,當IoT來到的那一天(應該不會太久),台灣傳產電視會是什麼樣子呢?
下一篇,我們來看看4K電視將會帶來的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