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ix OS的介面則比較類似Windows,細節也有不少取法自Mac OS X的地方。Source: Jide於是有一家稱為「技德」的中國公司,針對大螢幕作業修改了Android介面,推出了稱為Remix OS的作業系統。根據技德網站的資訊,介面上主要的差異在於支援多視窗、工作列、快捷鍵、滑鼠右鍵等「現有PC的操作習慣」。不過一般來說,這類「改系統介面」的作法,往往需要面對與原生(未改介面)app的相容問題。Remix OS號稱與各種原生軟體相容、也可以使用微軟Office,但目前的實測結果似乎還有些出入。(關於Remix OS的詳細介紹和實際安裝體驗,請參閱Techbang的〈動手實測:下載Remix OS PC 版,電腦插上USB就變成Android系統 — 好用嗎?〉一文。)更好的目標 上面提到的這兩個系統,都是以開放程度較高的Linux和Android當做基礎;雖然都不盡完美,但也都是必經的嘗試。如前所述,Maru OS的問題在於疊床架屋,而且原本為桌上型電腦設計的Debian Linux,在以手機為硬體平台時的效能或許不足;而Remix OS或許可以成為桌上或平板電腦使用的替代系統,但如果介面無法在大小螢幕之間調適,卻又不能在手機上使用(但或許跟包括手機在內的其他Android設備整合更容易)。我們在前一篇〈從口袋到腦袋:行動設備的典範轉移〉談過這些討論的前提:因為PC與行動裝置的界線逐漸模糊、工作型態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進化,因此「工具」的定義和組合也將會有決定性的進化。微軟已經率先打出第一張牌(Surface/Windows 10),Android和Linux陣營也有許多嘗試;在型態方面,蘋果已經稍微落後,但我們也期望它能以系統基礎(Mac OS X/iOS)和設備(Mac/iPad/iPhone)系出同門的整合優勢,在今年為我們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同樣的,無論是單一版本、來自原始開發者的「大螢幕設備相容的Android」或「適合小螢幕的Linux」,相較於這些不得不然的妥協改造,也都是更令人期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