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轉型的好理由/傅瑞德
最近Medium寫作小圈圈裡的大消息之一,是創辦人兼執行長Ev Williams發表了一篇關於這個平台轉型的文章。
有中國媒體翻譯了這篇文章(說實在話,翻譯得不太好)、也有本地媒體照樣轉載了中國版;但是講歸講、轉歸轉,仍然是用文中所謂「壞掉的系統」(broken system)方式在經營。說實在話,就像某位網友寫的:
一邊對洪蘭的文章品質冷嘲熱諷、一邊又在登這種品質的文章,不知道在登什麼意思的。
言歸正傳
這篇原文有趣的地方之一,在於作者連續創辦了兩個「很成功又不太成功」的社群網站,也就是Twitter和Medium;所謂成功的意思,是相當受到網民歡迎和肯定,不太成功當然是指不太賺錢。
用戶沒有辦法在Medium上商業化、或者說實現自己的商業模式,所以也就阻礙了Medium本身商業化。
第二個有趣的地方,是作者提到Medium在2016年無論是讀者或文章數量,都比2015年增加了300%;但卻在這樣的優異達成率之下,卻寫出「系統壞了,該轉型了」的感言。
從表象上來看,很明顯的,裁員約三分之一(約50人)、關閉紐約和華盛頓兩個大城市(房租和維持費用超貴)的辦公室,顯然代表現金流量和營收都有困難。
而作為Medium的長期用戶,目前的模式(大多數時候看不到煩人的廣告,非常感謝)顯然是收入不高的,而連我都等了很久的付費閱讀和廣告分潤機制,也等了快兩年沒有下文。
雜誌機制
在過去一年之中,Medium最重要的改變之一,是建立了「雜誌」(publication)機制,讓寫作者可以將相關文章彙總成一個或多個有名字的刊物(從前是比較像Facebook的單一個人時間軸,而沒有彙總的概念)。
這項改變,吸引了更多人在Medium上開一個以上的個人網站、也吸引了一些小媒體在這裡成立,以運用它友善而簡潔的寫作和閱讀環境。
但是接下來呢?接下來就沒有了。
如果我想讓我自己的「雜誌」讀者付費閱讀,還不行;想掛自己的廣告?也不行,除非用手動貼圖加連結的方式偷渡。此外,後台也沒有掛上自有網址的機制,必須寫英文信直接跟客服工程師溝通。
(技術面:掛網址光是DNS Record就得加12筆,加到手抽筋。)
因為用戶沒有辦法在Medium上商業化、或者說實現自己的商業模式,所以也就阻礙了Medium本身商業化。
商業化與「對的模式」
而在目前Medium的型態和架構上,看起來要做到上述的「商業化」確實有點困難;現在的架構和初期相較,確實也出現了疊床架屋、而且難以植入新功能模組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光是前面提到的DNS問題就可以搞得這麼麻煩,要加上金流功能恐怕也簡單不到哪裡去。
如果這些功能都是必要的、而現有的架構又有擴充困難,至少有一部分砍掉重練大概是免不了的。而Ev Williams很巧妙的把營收問題和架構問題導向了使用者個人的切身利益。
所以他提到(重點摘譯,以下同):
⋯⋯我們發現自己並沒有「將付費閱讀導向高品質內容」的解決方案;我們做的只有加大規模來逐步改善「廣告支持出版」的模式,而非我們想要的全新模式。
⋯⋯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即使我們在營收方面有所斬獲,也仍然只是在延伸一個已經有瑕疵的系統;長久來說,連我們自己都會出現危機。
而所謂「我們想要的全新模式」,則是:
⋯⋯我們相信,寫作和分享觀點的作者,都應該根據他們啟發讀者、提供資訊的能力(而非吸引短短幾秒鐘注意力的能力)來獲得報酬。
至於怎麼樣可以做到這一點,作者目前也沒有答案;唯一的答案是先裁掉之前「因為錯誤方向而引進」的員工,然後空出資源來做「對的系統」。
於是這次的縮編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彰顯了Medium支持優質寫作的用心(這一點目前為止我是不懷疑的);但如果我前面的猜測沒錯,砍掉重練一部分、調整架構、塞進更有利於商業化的功能模組,將會是他們至少上半年的主要目標(也因為如此,文章中說工程團隊幾乎都沒裁到)。
總而言之
總之,無論從形象面或功能面來看,Medium都是個好網站;我仍然會一直是愛用者,也期望它能在不損及原有品質和特色的前提下,有更成功商業化的機會。
否則,如果只能用Wordpress(雖然也沒什麼不好),那就太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