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Home 2.0:引起顧客共鳴的智慧家庭方案/Benson Chan
IoT(物聯網)首先找到實際應用情境的市場,是在「智慧家庭」系統上;包括智慧門鈴、門鎖、照明、溫度計等等,都是現在已經有產品上市、而且賣得還算不錯的類別。
[embed]https://medium.com/@smokingtuna/benson-chan-e27f0e0d48ae[/embed]
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目前市場上的450個IoT平台之中,有21%的比例是針對智慧家庭應用設計的;雖然家用IoT市場已經逐漸成形,但不得不說,目前供應給消費者的這類產品,解決的多半並不是真正的問題、也沒有抓到真正關鍵的購買族群。
所以,筆者在這裡提供幾個策略給IoT產品經理們參考,希望能幫助大家設計出更實用、也更能引起顧客共鳴的方案。
目前的方案只解決了「第一層」問題
目前所謂的「智慧家庭」產品,多半只能做開關電燈之類的簡單動作,有些則可以做稍微複雜一點的事,例如在關上百葉窗的同時打開影音系統。換言之,這些產品是根據預先設定的用戶資料、使用場景、以及事件狀況,在特定條件下自行啟動、或是由使用者啟動,來將某些流程自動化。
雖然這些產品都有一定程度的方便,但它們解決的都只是「第一層」的問題、也只對少部分用戶有明顯的幫助。
如果要讓智慧家庭領域的IoT產品真正起飛,必須讓它能做比「開開關關」更上一層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智慧家庭」是怎麼回事、並且讓產品能解決真正的生活痛點。
解決問題、打到痛點
智慧家庭要解決的,是人們真正會碰到的問題;例如我們往往要請假在家,等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來的水電師傅上門,就是「人」的問題;這種問題很實際、而且成本很高。
相較之下,必須站起身來走到房門口去關個燈,其實根本就不算是問題。
前面說的「水電師傅」問題雖然是發生在家裡,但其實也會影響工作。這些問題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也都在影響我們在家裡和外面的生活。
所以,好的智慧家庭系統必須非常深入的整合這幾個要素:
人
流程
技術
而且也必須考慮到,其中光是「人」就牽涉到屋主、訪客、以及服務供應者;同時,必須有足夠的功能和應用彈性來提供更高的效益,而且使用的結果必須為生活帶來改善,而不是擾亂。
或者用另外一個方式來想:智慧家庭方案應該具備類似「助理」的功能(就像是鋼鐵人電影裡的「老賈」),因為光是在房子裡裝上自動化功能,並不能解決人的問題,必須有助理來幫忙才行。
人、狀況、解決方案
以下的幾個模擬案例,說明了「智慧家庭助理」如何透過連線功能和因應實際狀況的邏輯,來解決常見的「人的問題」:
維修服務
府上安裝的智慧家庭助理,偵測到廚房水槽的排水速度比平常慢,於是自動連上水電行的線上排程系統,預約當天師傅來維修的時間。
因為系統知道當天您要上班,所以會提供一個單次使用的開門密碼給師傅、並暫時關閉保全系統,讓師傅可以進來修理。至於您,則可以在辦公室透過家中的保全監視器,直接看到師傅的工作進度。
通勤規劃
智慧家庭助理偵測到您平常的上班路線有事故發生,於是提早15分鐘叫您起床,以便提供充裕的通勤時間,讓您不會遲到。
同時,它也會跟您車上的導航系統連線,預先規劃避開事故地點的路線。
智慧轉接
當您還在上班的時候,小孩的學校打電話到家裡來;因為系統判斷這是一通重要電話,於是決定自動轉接給家長。
由於您的行事曆顯示當時正在開會、但另一半有空,所以系統就把電話轉給您的另一半,而不打擾您開會。
老人居家安全
某位老人獨自在家,但系統發現他待在廚房的時間太長,而不像平常一樣,同一時間已經回到客廳。
在超過15分鐘沒有偵測到任何動作之後,系統自動撥電話給119、並且以簡訊通知附近鄰居,同時將大門解鎖,以便讓到達的醫護人員快速進入。
產品經理和工程師的重點策略
以「居家助理」的角度思考
光是系統並不會主動解決問題,但助理會、而且助理可以為用戶帶來更高的生活效益。
所以,設計者的思維必須從「我擁有某某技術,所以我可以解決什麼問題?」改成「我碰到了某某問題,那麼我可以創造出什麼產品來解決它?
從生活動線中找到機會
觀察您的潛在用戶一個星期,發現對他們日常生活帶來最大困擾的事情。
這些事情可能是突然發生的狀況(某個用品壞了)、或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例如買菜)。對於這些事情,居家助理可以幫上什麼忙?找到最大的問題,就有機會激發出最好的解決方案。
有頭有尾的解決方案
對於生活中可能發生的狀況,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必須包括「預防」、「偵測」、「修復」三個功能。
所謂「預防」,包括監控、微調、以及維護;「偵測」則是在問題發生之後,立即進行狀況評估和報告。
至於「修復」則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步驟,包括診斷、協調、以及修理。一個好的智慧家庭系統,必須能夠兼顧上述的這些需求。
針對生活方式和類型來設計
一般來說,諸如家庭事務管理、家用系統維護、電器和科技產品的操作和管理、健康與人身安全、生活輔助、活動行程規劃等等,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協助需求。
雖然這些服務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對於像是單身或已婚人士、有沒有小孩、核心或多世代家庭、或是小孩已離家的空巢期夫妻等等,處於人生中的不同階段、家中狀況也互異的族群而言,需要的協助內容其實並不太一樣。
所以,好的智慧家庭系統必須能兼顧這些人士的需求、或是針對上述特定類型人士的生活方式來設計。
連結不同的外界資源
能解決問題的方案,通常都包括了人、流程、技術、以及工具這幾個要素;而這些要素之中,可能有一些並不在家裡。
所以,越能整合、並且自動運用這些「不在家裡」的資源,系統能提供的效益就越高。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居家助理能整合來自用戶行事曆、以及水電行排程預約系統的資料,就可以大幅簡化安排維修的流程。
跳出「家」的框架來思考
雖然叫做「智慧家庭」系統,但真正的重點在「人」,而不是家所在的「房子」。
它所提供的服務或許是從家中開始,但可能是在家以外的地方完成;也可能從家以外的地方開始,但回家後仍繼續進行。
所以,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思考的方式應該是以「人的活動」為主體,讓使用者在家中、以及在外面的體驗彼此連結,來獲得完整而流暢的服務,並且解決生活中遭遇的問題,這才是IoT的價值所在。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授權說明、或來信 ask@tuna.to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多按下方的「拍手」圖像幾次、或是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