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 2020:關於地圖,人類的動線邏輯核心工具/詹太太
看完今年的Apple全球開發商大會(WWDC),讓本文作者更相信一件事情,那就是:雖然人類總是不斷創新,但天底下真正「橫空出世」的東西其實很少,而行為與動線邏輯演進的東西則比較多。而這次Apple所發表的產品和服務,都屬於這個類型。
當我們從整個時間段回頭看,每個階段都有一些改變;只要整理一下過去的累積,總是會看見一些掌握行為核心的蛛絲馬跡。
兩小時下來,全場最常聽到的兩個名詞,一個是「Map」(地圖),另一個是「Privacy」(隱私),但其實這講的應該都是同一件事。
掌握人們動線的核心:地圖與交通工具
2005年,Google Map地圖服務上線;7年後,Apple在2012年的WWDC首次發表「地圖」app,並在iOS 6及往後的版本中取代了「Google Map」,作為新的預設地圖工具。
儘管後來經常傳出有用戶抱怨Apple地圖使用者經驗不良,甚至還有玩家以「Apple的恥辱柱」來形容這項產品,但在過了8年後的今天,這次Apple把地圖變成了WWDC的主角。
我的想法是,這年頭,天底下不會有人光是為了「雪恥」而用力去做一件事,但會因為它龐大的潛在商機而去做。
仔細想一下:之前Google Map打中的「路痴神器」、以及各種在地圖周邊加掛的預定消費服務,諸如餐點、觀光等等,有多少商機相關的服務是跟「地圖」掛在一起的?
你覺得有多少商機,這項產品就有這麼多價值。
地圖的應用場景實在太重要了。除了找路功能,Apple老王賣瓜說自家地圖產品的隱私做得比其他人都好;仔細想想,手機內的地圖資訊,都是屬於你我行動軌跡個資的一部分:在什麼時候、去了哪裡,甚至搭乘了哪一種交通工具,它都會幫你記著。
地圖導航最常見的場景,就是配開車使用。Carplay功能儀表板也包括地圖,在全美97%的車子都能使用(available),在全球則是80%。
說到Apple與車子的結合,「Carkeys」(用手機當作車鑰匙)使用者可以用 iPhone 啟動車輛,應該算是今年的一大特點。Apple表示,福特與BMW兩大車廠的一些特定車款,不久之後出品的2021年式都能支援這項功能。
WWDC中示範的BMW 540i車款,不但可以用iPhone啟動引擎,車主還可以把車子「借」給別人開;也就是透過iMessage傳訊軟體,把開車授權轉給他人。在美國家庭中,經常會發生孩子跟爸媽借車的需求;用iPhone的iCloud帳號授權交車,就免除了「我要把車鑰匙拿給媽媽」的困擾。除此之外,更可以省下被不肖業者盜拷車鑰匙的麻煩。
地圖很重要,因為那是掌握人們行動軌跡的核心。從地圖到車輛、以及車聯網,關於人類的移動,這是一個很完整的、關於未來的個人化交通運輸系統。
這樣我們就能了解,Apple若缺少準確的自有地圖產品,剩下的所有事情就很難做到;但如果這份地圖還會大量的紀錄你的個資、去過哪些地方、什麼時候去的,你又會如何看待這樣的產品呢?
除了製造商一再用各種方式展示,保證不會竊取你的隱私之外,似乎也別無他法。
無法取代的「語言需求」
Google在2006年推出了翻譯工具產品,並且使用自己開發的翻譯資源;至2015年6月,Google翻譯號稱每天需要處理超過1,000億筆字詞。
今天,Apple也在大推自家的語言翻譯工具,並強調能結合日常使用的簡訊功能。這樣的使用場景,其實很符合一些需要與全世界做生意的人,像是旅遊業者、或是網路上的小賣家等等。
過去,我們必須把要說的話放上Google軟體,從中文翻譯成他國語言,再貼上對話框或email;現在可以想像的是,當我要與泰國的買家溝通時,儘管我不會說泰文,但在對話框裡,可以直接省下好幾個步驟,就把事情交代完成。
人們的行為越來越依賴簡訊溝通,甚至有不少交通事故就是在一邊開車、一邊打簡訊的時候發生的。
簡訊工具看似不起眼,但卻牢牢掌握人們的行為。
只不過在台灣,大家還是喜歡用LINE,甚至現在「LINE」這個字已經變成一個動詞了:「你『賴』我吧」。儘管Apple的簡訊功能在台灣的影響力恐怕有限,但簡訊與文字翻譯卻成為一項有待更深度開發的重要需求。
影視製作圈的選擇:小心「斷代機」!
Apple執行長Tim Cook正式宣佈,Mac新機種將使用自家研發的處理器,代表和Intel即將結束合作。
新處理器將搭配新推出的「macOS Big Sur」作業系統;據Apple官方表示,需要高度運算能力的重要軟體,如Adobe的Lightroom、Photoshop、以及Final Cut Pro等等,都能流暢運作,甚至還示範以Final Cut Pro同時執行3段4K影片的編輯工作。
Cook在發表會中表示,新舊系統之間的轉換期「預計是兩年」。對於影視製作圈來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正在打算投資硬體,可能要仔細評估一下效益、年期、以及C/P值。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意要換設備,必須仔細評估購入之後的3-5年內,要如何保持舊系統運作、先買過渡機種、或是牙一咬就直攻新系統。
對製作圈的人來說,只要是吃過「斷代機」大虧的同業,一聽到Apple要換核心處理器、更換作業系統就頭痛。
這並不說對Apple產品信心不足,而是「斷代機」對製作公司的硬體投資是一項重大風險,而這種事很多年前就發生過。
影響所及,很多製作公司為了「保平安」,後來根本直接放棄Apple系統而轉投 PC;因為PC不太會有「斷代機」的問題。官方這次不但特別示範了Final Cut Pro,還把Adobe抬出來發驗貨影片,強調新產品就是強;但對於砸錢投資設備的影音製作者來說,「怎麼選擇」才是真正的頭痛點。
但如果先看看Apple能夠駕馭的影視作品,或許不應該對未來換系統這件事情太悲觀。
Apple的影視實力
不得不說,投資拍攝Isaac Asimov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基地」這題目挑得真好;光看釋出的預告片,貌似將為科幻電影寫下新紀錄。
由Apple這樣能掌握人工智慧的科技公司,來拍寫下「機器人三大法則」科幻作家Asimov的電影,頗有股警世的寓言味道。
每年Apple的WWDC都要打敗昨日之我,這不是新聞;但我卻認為,最能展現Apple影視實力的,其實是一件有趣的小事,那就是今年的WWDC發表會影片。
這支全長近兩小時的預錄播出產品影片,雖然製作規格龐大,但內容精緻與謹慎的程度,甚至連示範的電腦截圖上的日期都定好在實際播出的「6月22日09:41」。
此外,整支影片的節奏,也都盡量維持著過去WWDC開幕演講一貫的風格,用聲音的搭配帶來更多氣氛張力。必須說,這個製作團隊無論是不是外包,的確挺厲害的。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支影片其實根本就是全長約兩小時的錄播(是先剪好的影片,在預定的時間播出,不是「LIVE」現場直播);而影片的製作規模,也給日後的企業產品影片製作設下了一個難以挑戰的門檻。
這是Apple第一次用非實體方式舉辦WWDC,而很多事情都很有時事梗:從疫情、族群、平權、到隱私等議題,在演講中幾乎統統都點到了。
最後加個時事梗,送上一句Asimov的話,作為這一篇的結語:
“Never let your sense of morals prevent you from doing what is right.”
「不要讓『道德觀』阻撓你做對的事情。」
──Isaac Asimov, Foundation 艾西莫夫,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