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與挑戰〉老兵回首:COMPUTEX的過去、現在、未來/Jason Chen
By VIA Gallery from Hsintien, Taiwan (Miss Computex 2010 @ VIA Booth)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漢諾威CeBIT展用一串粽子認識我太太, 在COMPUTEX世貿一館求婚, 在Intel Pentium II發表會那天結婚, 我的人生,就是在這些展會中串起來的。
在我近二十年的職場生涯中,前三年我是板卡國外業務,之後我由386處理器開始,從CPU、主機板、南北橋、繪圖卡、到液晶螢幕,不同時期的不同主力產品,我都賣過。身為見證COMPUTEX十五年興衰的業界老兵,我想我還夠資格來說說COMPUTEX。
從單車開始說起
幾年前,園區新貴難得且難過的被迫放無薪假。經濟狀況差一點的,就去西濱海邊釣魚,經濟狀況好一點的,就開始騎單車。
所以,那陣子騎車的朋友特別多。
沒騎車的人不懂,一台能拿來說嘴的單車至少五萬起跳,七萬是基本,十萬是行情;加上服裝和配件,出個門就是20萬在路上跑。
玩單車的人就知,一個車隊裏絕不會有兩台完全一樣的單車;騎士一定會改車,從車架、前叉、變速器、輪組、到座管、大盤⋯⋯,連螺絲都有學問;每個單品細項有不同材質、不同價位、不同用處,即便是同品牌的同一車型,也會因為組件不同而有不同的價位。
如果是沒時間、也不想細選的騎士,可以直接選購成車,但講究一點的,就會在不同配件上有不同的要求。
光是單車就有這麼多眉眉角角,外行人很難理解這些用戶的想法和做法;但同樣的,我也搞不懂為什麼中學生的單車,後輪軸還要加兩根「沖天炮」,後輪蓋還要翹半天高。
電腦市場就像高價單車
為什麼先扯單車?其實電腦跟單車很像,組件非常多樣,複雜度又高。
電腦從CPU、晶片組、控制晶片、主機板、音效卡、記憶體、BIOS、各式擴充插槽、機殼、作業系統、韌體,一路到各週邊配件:滑鼠、鍵盤、軌跡球、螢幕⋯⋯,每個項目至少能列出十家以上相關廠商;再加上電腦桌、工具軟體、品牌電腦、經銷體系等等,相關產業龐大無比。
個人電腦市場是個共榮共存的生態系,周邊業者家數超過一般人想像,養活了不知多少人。由Intel、AMD主導CPU架構,微軟Windows壟斷作業系統,也就是所謂的「WINTEL」陣營;軟硬攜手、雙劍合一,天下無敵,電腦產業因而持續進步。
龐大生態系的運作模式
這麼龐大的生態系,形成很特別的生態環境。為了宣傳下一代電腦最新功能,旗艦級CPU會在上市一年前就開始在市場上蘊釀,帶動產業圈中各相關軟硬體與週邊廠商跟進配合。宣傳重點也從早期的效能與速度,一路演化到強調電腦的各種實用功能,如音樂、電玩、多媒體、影像處理、影音剪輯等等。
台灣的強項,就是以技術改造公版,創造獨樹一格的產品。
以主機板為例,早期Intel跟AMD都會提供所謂「公版」設計讓廠商參考,而各家廠商就能依自己的市場策略,選用不同晶片組、南北橋、繪圖晶片等零組件,發展出各自不同的設計。台灣廠商的強項,就是以各自的技術能力「改造」公版,創造出獨具特色與競爭優勢的電腦產品。
主機板產業在台灣廠商手上發揮到極致,連Intel都跳下來分杯羹,推出由鴻海代工的自有品牌主機板。台灣主機板廠商當年力戰Intel老大哥的故事。最後結果我們都知道:老大答應不搶小弟飯碗,小弟還是得尊敬老大。台廠最後還是守住了自己的主機板市場,英勇無比,可歌可泣。
台灣在PC產業的關鍵地位
PC產業曾經非常大。在那個桌機/筆電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年代,人人有錢賺、個個有機會。
台灣在整個全球PC市場的地位至關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呢?不論是哪種零組件或周邊商品,只要有預算,就能在三五天內調貨運往世界每一個角落,在當地市場組成一台台電腦出售,量再多都不成問題。
在東歐剛瓦解的那幾年,台商透過各廠在荷蘭發貨,單幫卡車把貨運到波蘭、再轉往前蘇聯各國,甚至直接從台灣經新加坡空運過去;神通廣大者還能和金恩恩官方的公司合法做生意。
那個時代,CPU的單位重量價格比黃金還高。
在那個CPU的單位重量價格比黃金還高的時代,PC產業商機大到吃喝不盡;而台灣在產業鏈的重要性,當然也無可取代。
也因為這樣,COMPUTEX才擁有無比的重要性;當時全世界沒有其他地方像光華商場八德路一樣,在一個小區域中能讓你調到任何想採購的零件,而且要多少有多少。
有了光華商場,然後有中關村、Nova、賽特廣場,也才有現在的華強北;誰也想不到,就一座爛橋底下的違章攤商市集,竟然搞得出這麼大的買賣。
初衷:服務國際買主
這麼大一個商機,能不搞個像樣點的展會嗎?所以COMPUTEX的目的,就是給國際買家一個完整的專業採購展。與其讓國際買家到以零售為主的光華商場沒效率的亂逛,不如提供專業的環境,一般消費者排除在外(只在最後一天開放一般人士入場,德國的專業展也是如此),讓國際買家一次購足。
COMPUTEX打響了名號,國際買家也多了;世界各大廠家當然也把這裡當做重要的舞台,在會展期間發表各種新技術、新產品。就這樣,COMPUTEX成為全球電腦相關大廠不可缺席的大會,至少風光了十五年。
COMPUTEX何去何從?
這陣子關於COMPUTEX該不該辦下去、如何繼續辦下去的討論非常熱烈,就讓我用Q&A的方式自問自答,來表達一下看法吧。
COMPUTEX是不是沒落了?
COMPUTEX是變冷了,但我認為這是個人電腦/筆電市場的飽和期。事實上整個資訊製造業完全看不到下一項新產品。手機不過就是iOS跟Android,而後者有這麼多家做,即使活動再炫、預算下得再多,三星或 hTC也賣得不過爾爾。
連小米都要賣電鍋了,可見大夥兒其實也都很急。
COMPUTEX受到上海CES影響嗎?
是,也不是。上海CES是原因之一,但我認為不是主因。上海CES今年才第二年,若要說COMPUTEX受影響,是把COMPUTEX看小了,把上海CES看大了。
「中國市場」是國外客戶參與上海CES的主因。
中國市場的興起,不只是這兩年的事。我還沒機會沒到訪過上海CES,但在我的客戶們眼中,「中國市場」是國外客戶參與上海CES的主因;中國不只是製造能力已經執全球牛耳,在雲端、FinTech、電動車、VR等新領域,也是百家爭鳴。
當一個市場題目多、廠商多的時候,來做生意、看熱鬧的,當然也多。
整個全球科技業不景氣也不是一天兩天,廠商把行銷經費移到上海CES,當然會影響下在COMPUTEX的預算,但跟COMPUTEX辦得好不好沒有絕對關係。
COMPUTEX人愈來愈少,幹嘛不停掉?
寵物展、烘焙展、旅展人最多,人多到擠死了;動漫展人也很多,也快擠死了。但這些展除了吃免費試吃,拿贈品、買飯店自助餐券,請問對台灣經濟有多大幫助?
來COMPUTEX的買家,住宿機票一人用十萬算,帶動的廠商消費、訂單金額,至少都是十萬美金、百萬訂單起跳。一般消費性展怎麼比?能買到這麼多嗎?停辦?中秋烤肉你會想停辦嗎?
為什麼COMPUTEX不炫?
專業展若是只要比炫,花個幾千塊門票去看太陽馬戲團最炫。
預算不夠,去電影院看「變形金剛5」也很炫。專業展是給專業人士看的,拿專業展比炫不炫,你就是外行人;就跟你不會拿紐約愛樂來台音樂會跟瑪丹娜演唱會來比一樣,會拿來比只代表你不懂紐約愛樂,也不懂瑪丹娜的音樂。
為什麼COMPUTEX的景氣跟林森北路包廂有關?
江湖上混久了總該有點常識,洋文這叫「Street wise」。要問今年COMPUTEX人來的多不多?一問小黃司機,二問酒店幹部經理就知,比經濟統計數字還準。
我的個人小偏方,就是參展第一天上午11點,站在市府十字路口看人潮過馬路,大約就知今年冷不冷。
科技行銷一定要花大錢,展會一定要找Show girl嗎?
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砸錢行銷當然大家都高興,但我們會建議客戶有些錢不用花;找Show girl是加分,但請別搞成資訊月、更不要搞成大賣場。Show girl小性感無妨,但千萬別賣弄風騷,花錢幹傻事的案例所在多有,我也常常見到。
今年COMPUTEX到底有哪些創新?
其實很多創新產品,不是給終端消費者看的。
創新不是COMPUTEX主辦單位的責任,各廠家也都絞盡腦汁推陳出新。我今年人雖在會場,但沒時間到各攤位繞繞逛逛;純由我身邊朋友分享的訊息來看,華碩的Zenbo電子管家有梗、nVIDIA也下重本包場推VR。
其實國內很多大小廠商努力研發創新,但有些產品不是給終端消費者看的,要等這些產品整合到消費產品上,一般消費者才會有所感受。別忘了,晶圓元件半導體廠在COMPUTEX也是重要項目,但你摸得到他們的產品嗎?
話說回來,再好再炫的科技產品,還是得消費者買單。即使是Google,推出Google Glass時轟轟烈烈,到了要投產不也自己喊卡?新意不代表生意,但有創新還是比沒創新好。
MWC跟COMPUTEX相比,在創新度上,哪個比較強?
我沒去過MWC(行動世界大會),不過我們承接過手機客戶。手機是「勝者通吃」的產品領域,第一名吃飽飽、第二名不餓,但第三名以下就是天天餓肚子了,生態系比PC更小。而且手機市場愈來愈難見到殺手級產品,所以MWC的未來我相信會比COMPUTEX更艱難。
COMPUTEX有些要改進的地方嗎?
當然有,而且有一堆。
光是讓國際買主快速通關這件事,我就問過相關人士的意見;但這得等立法院修法,所以主辦單位不敢也沒權責去改變。這一點香港就做得比台灣好:到香港入境看展,只要有主辦單位(非官方主辦也行)申請核發的識別碼,過海關直接掃瞄就能通關入境,快到令人驚奇,這才是我們立法院該正視的。
另外像是媒體中心、各會場間的交通、識別證捷運禮遇,這次COMPUTEX還有很多可以改善之處,不過貿協與TCA今年也有不少進步。
COMPUTEX到底要看熱鬧,還是看門道?
想看啥就看啥啊。展覽本身不是單一面向,更不是單一目的。國內廠商會花大錢搞熱鬧的,就是會給你看熱鬧;國際買家經過有Show girl熱舞的攤位,雖不駐足,瞄個美腿短裙不為過、也不犯法吧?
造勢具有多重意義,能在媒體搏到版面,達到宣傳目的,這是面子;君悅包廂客戶會議拿到訂單,這是裏子。國內廠商先天有主場優勢,面子裏子全拿也很好啊。
台廠的電競電玩和VR能救台灣PC產業?
或許救得了一兩家,救整個PC產業太過言重。有人把重點放在hTC推出的Vive,試問除了hTC推出了Vive,ACER推了商用級VR之外,還有哪幾家推出相關產品或軟體,讓你感覺台灣已然是VR王國?
聽說深圳做VR眼鏡頭盔的公司超過一百家,台灣有不同差異化產品了嗎?Vive能救得了hTC就功德圓滿了,產業不用他救了,而電競這塊也是一樣的道理。
IoT是台廠的機會嗎?
IoT不該只是物件連上網而已。海量資訊連上「網」,那個網是誰的?雲端計算分析研判能力、過程傳輸的安全性等等,每個環節都有商機。連網不是金,資料連網上送,再下傳指示給裝置,才有商機,才是金。
製造是台廠的強項,但現在的趨勢是雲端處理、數據下傳指示、運算、資安、傳輸,處處都有商機。要看大數據的市場。看看AWS,這才是他們獨佔的強項。
台廠別老是從自己的產品出發;要搶大餅,就要看更上層的獨佔性服務與技術,不光是看製造能力。
COMPUTEX的轉型?
摩西帶領基督徒走到迦南美地,但聖經裡只有一個摩西,也只有一個迦南美地。別期待會有另一個摩西出現,所以也不會有人會指引出另一個奶與蜜之地。
COMPUTEX轉型,就能帶領大家到另一迦南美地?別作夢了。另一塊迦南美地盛產蘋果,人家早在那裏佔位了。
物聯網、大數據和雲端運算會是COMPUTEX未來該走的方向嗎?
其實COMPUTEX各館主題都隨著不同世代產品在改變;物聯網、大數據和雲端運算當然是大方向,但是如我所見,這三個大方向已經都有不同廠商在努力,有些也做出不錯的成績跟訂單,但絕不是人云亦云式的照抄推出。
整合說得容易,做來難;要形成完整產業生態,得讓子彈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