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鴻海入主夏普,期待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新契機(上)
編按:本文為讀者丁川友先生投稿的作品。作者曾參與台灣唯二的雷射印表機自主開發專案,希望藉由本站提出他對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發展的看法。由於文章甚長,本站經編輯後分為上下兩篇刊出。請繼續閱讀下篇。
鑒於鴻海即將擁有三分之二夏普股份,再加上雷射印表機也是夏普擁有的多項事業之一,因此本文將在二個假設[footnote]這兩個前提是:
夏普雷射印表機事業單位所屬的Business Solution Group 在近期內沒有出售的計劃。
鴻海擁有三分之二夏普股份,也就表示鴻海可以參與夏普集團下所有事業單位的營運。這當然就包含夏普雷射印表機事業。
由於獲得資料的局限性,因此只要以上二個假設有一項與事實不符,則本文所建議事項將完全不具實施的可能。當然,對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新契機的期望也就落空。[/footnote]成立的條件下,就未來鴻海對夏普雷射印表機事業的發展提出一些想法,說明為什麼這將是發展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的新契機。
首先,筆者將在上篇簡略描述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發展的二段歷史,及發展此項產業所面臨的挑戰,接著說明何以此刻有了新的機會;最後在下篇中提出筆者對近程和中程可行計劃的期許。
從黑白到彩色: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的研發歷史
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的起始,要從八零年代後期工研院承接經濟部專案計劃開始。剛開始時,工研院的研發人員以惠普雷射印表機為參考對象,製作出自己的原型機,所以實驗室內散落著不知多少被拆解的印表機。
隨著原型機的成功,承接所謂的技術轉移專案。也就是把工研院雷射印表機的技術,轉移給有意願生產雷射印表機的廠商。由於雷射印表機上有太多技術已經被多家美日廠商的專利保護著,因此工研院必須把原型機上的ㄧ些零件參數做調整;其中有些零件還必須由日本顧問公司提供。
不幸的很,藉由此項轉移技術而製作的印表機,ㄧ直都沒辦法達到產品量產的階段,所以這個轉移計劃就宣告結束;這就是由台灣掃瞄器始祖「全友」所支持的「光大案」。
接下來幾年,據聞有幾家廠商試圖從日本引進關鍵技術,希望生產雷射印表機,但好像也沒成果。
台灣曾經兩次嘗試自主發展雷射印表機,但因種種原因都沒有成功。
到了九零年代後期,「全友」創辦人之一與日本技術顧問合作,在新竹創辦了ㄧ家新公司,企圖發展可放在桌上的小型低價位彩色雷射印表機。當時市面上的彩色雷射印表機都體積龐大,最小型的也都至少重達數十公斤以上。這台印表機計畫採用最直接的光電成像架構,主要零件都依該產品的規格要求,由研發人員依實驗結果,請各廠商開發提供。
一直到2014年,這個計劃也沒能進入產品量產階段,計畫只得終止,由台灣轉移到該公司在中國的辦公室和工廠。該公司全盛時期在新竹和美國共雇用約一百人,研發人員遠超過半數,兩地各半。已公告美國專利計41件,據說耗費了一億美元;這公司就是「新彩科技」。
在這段期間和之後,台灣同樣也有其他公司與日本合作,取得關鍵零組件,組裝為成品出貨,但都不像上述兩個令人扼腕的案例,試圖研發出自己獨特的雷射印表機光電成像技術。
為何台灣做不出自己的雷射印表機?
在少數幾本關於雷射印表機光電成像技術的書籍中,《Electrophotography and Development Physics》的共同作者L. B. Schein提到:
新型印表機的成像系統開發過程,由於缺少硬體和材料上的指導原則,因此想要徹底掌握成像的關鍵技術,不論從人力或時間來看,都是非常昂貴的。
因為在開發過程中,必須不斷摸索各種硬體設計和材料;在無法預估成果,也無法進行離線測試的情形下,研發人員只好實際把硬體做出來,試著列印成品,並執行長時間的測試,過程不但所費不貲,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更糟的是,即使產品測試失敗了,開發人員還是無法由失敗經驗中決定是否應該修改產品設計或是材料。
這裡指出了研發雷射印表機所面臨的挑戰:耗時、耗人、耗資源、還有不確定性。前面提到的兩段研發過程,其間都曾有美日等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提供指導與評估。
他們十分驚訝,因為這些研發單位試圖用只有他們幾分之一的人力、資源、時間,去做這麼複雜的產品。而習慣了短研發週期的台灣廠商,可能也無法接受長達數年的新產品開發時程。
雷射印表機的開發過程備極艱辛,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嘗試錯誤。
至於「不確定性」,如果從單純電路設計或機構設計的角度看,因為現在可用電腦模擬預測,就算沒有十足把握,確定性也遠超過九成。但是雷射印表機不是只有機構和電路,還有複雜的一連串光電成像步驟,而這部分還無法經由理論計算或數值模擬,得到與實際結果相差不大的結果。
所以研發人員只能如Schein所說「只好實際把硬體做出來,試著列印成品,並執行長時間的測試」。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ㄧ直以來,全球只有少數具有足夠資源的公司,才能從事雷射印表機的研發和生產。
為何現在是難得的契機
在本文開頭的二個前提下,我們認為現階段是台灣發展雷射印表機產業前所未有的機會。只要鴻海願意投入資源,運用鴻海規模經濟的營運優勢,融合夏普已有的技術,再拉進相關零組件廠商,共同規劃並執行,台灣就有機會開創一個完整的、新的雷射印表機產業。
雖然這其中關鍵點在於仰賴夏普多年來的技術和經營。因為除了前述的開發計劃,以及少數幾家廠商局部性的產品開發外,台灣在雷射印表機產業並沒有完整的產品開發經驗,沒有能力導入量產的研發和管理人員,也欠缺完整的供應鏈。但若鴻海有心深耕這個產業,在擁有夏普後,即可開始整合相關資源。
鴻海若有心發展雷射印表機,以自身優勢結合夏普技術與經驗,將能開創台灣產業新機。
如果鴻海讓夏普依照以前的營運模式運作,那鴻海和夏普的關係,就營運來看就和以前沒有兩樣;也就是說鴻海還是僅負責製造代工,頂多加上自己的掃瞄器和自動送紙器,而這也是目前台灣廠商在印表機產業的作法。但這種既有的經營方式,是雙方所願意見到的局面嗎?
若鴻海想要改變現有的模式,那雙方就要在願意革新產業的前提下,開始積極相互交流,互取長短,創造新的合作模式;而鴻海也需要建立一套雷射印表機產業的技術和營運能力。
建立這套技術和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直接到夏普相關單位學習。就技術面而言,學習的重點不在於專精某些零組件,而是要能由系統的角度來檢視。
舉例來說,鴻海也許不需要成為碳粉專家,但必須瞭解它在雷射印表機裏的角色和份量,以及夏普過去的經營方法。也許到某個階段,鴻海還真的需要有懂碳粉的專家,因為碳粉是雷射印表機裡最主要的消耗品,也是最重要的營收來源。
就營運面而言,共同執行一個新的產品計劃,由規劃至製造生產,可說是最佳學習過程。有了這個過程,鴻海即可逐漸建立起雷射印表機的專業能力,也才能開創台灣雷射印表機產業的新契機。
對夏普來說,也能因為鴻海的整合計劃,順勢擴張雷射印表機的版圖;而台灣現有雷射印表機的代工廠商,也有機會得到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