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的「Due Diligence」害了軟體產業/陳維超
買車都知道要打開引擎蓋了,投資怎麼只看標價啊?圖中這台跑車不是 Lamborghini,是假的。
「Due diligence」是財務、投資與工程都常常使用的字,翻譯成「盡職調查」,通常就是在行動前要做好的各種準備。承襲我們台灣人喜歡說字母的習慣,這個步驟通常被簡稱為 DD。
編按: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又稱謹慎性調查,一般是指投資人在與目標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後,經協商一致,投資人對目標企業一切與本次投資有關的事項進行現場調查、資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動。其主要是在收購(投資)等資本運作活動時進行,但企業上市發行時,也會需要事先進行盡職調查,以初步瞭解是否具備上市的條件。(來源)
工程的Due Diligence
在電腦與軟體工程方面,我們常做的 due diligence 的一種就是研究雛形(prototyping);把最不確定的技術問題做出一個雛形以後,後面的物件設計、人員資源分配、時間估算,才能夠做得更準一點。
在實作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地做 prototype,例如還沒做出來的模組,可以先做個假的、只有黑盒子的介面,晚一點再實作內容。
例如我們做 IoT 物聯網的,有可能在硬體沒做出來之前,先做個軟體模擬,我們叫做「fake device」(假裝置),免得互相牽制、浪費時間。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的投資人也都很愛講 DD;投資這件事,當然是要仔細的審查沒錯,但是通常的步驟就是參考一下商業模式,看看有沒有上報紙、得獎;簽完保密協定、看完財務報表、再猜測個未來性,就結束了。
反正軟體公司就這麼樣,沒什麼好看的;大概是因為看生產製造業習慣了,廠房機器都是有殘值的,看財報通常八九不離十。
看表面、也要看內在
台灣的投資界對 DD 驗證的 SOP 太過不合時宜。
記得幾年前在矽谷,有一位投資界的朋友說,他認識一家做搜尋引擎的公司,速度很快、產品穩定,想進一步投資,問我的意見。我做了一下功課,還沒看程式碼,就發現他的網頁 HTML 裡面有一些怪異;原來他們根本是拿其他搜尋引擎包裝起來矇騙的。
又有一次去幫忙看電腦視覺演算法的公司,發現它裡面的人並不懂演算法;所以顯然只是用買來的程式包裝成產品而已,有沒有核心能力高下立判。
軟體業主要的價值,是程式碼、團隊的工程方式(engineering process),與對開發的掌控能力等等。台灣的投資界對 DD 驗證的 SOP 太過不合時宜,因此不懂得評估軟體公司、也完全無法分辨團隊的真假;因為比起真正好好開發的公司,虛有其表的公司財報可能反而還比較好看。
我覺得這是台灣資本市場一個很大的危機:如果再不加強對軟體業的投資,其他產業向下沈淪的速度會更快。
所以投資人們,記得帶幾個厲害一點的工程師,來跟我們比劃比劃吧──裘千仞跟裘千丈,光用看的是分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