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與新生代創業者,都站出來吧。/ Jason Chen
今天朋友轉來一篇文章,是某孵化器業者針對日前我的〈打怪要靠自己、世界盃參賽資格也不是要來的〉一文的回應。拜讀了內文之後,一時之間倒是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對話;一來她並不是前文的相關人士、二來其實我也不是專欄作家,只是針對一些疑點就教於讀者。
不過既然這位人士有所見教,我還是同樣針對疑點來做些討論。其實我也很少寫長文來提出意見跟想法了,因為碰過許多情況,目標讀者總說咱們老生常談;上一篇文的目的,也不在於展示過去的成功經驗;因為更成功的同輩能退的就早退休了,我不只天天上班、週末還得加班,離成功還差得遠。
然而看到一些年輕人走來驚險,總會有點擔心、想提醒一下一些可以小心的地方,以免像我們過去一樣老踩地雷。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回到我工作上來說吧。這幾年因為工作,接觸過不少國外的新創公司,硬體軟體都有;但有一種普遍的情況跟台灣團隊很不一樣:不論這家新創來自新加坡、瑞典、以色列、或是美國矽谷,這些「未上市但準上市」的公司在經營階層中,除了原本的年輕創辦人團隊之外,董事經營團隊中經常會有幾個在業界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資深副總裁。
「老少配」在國外的董事會中是很常見的。
為什麼呢?深入來談的原因就是,不管創業想法再好,如果沒辦法用產業化的方式募資、生產、進而擴張產品市場,那麼想法點子再好也是枉然。
所以客戶來談合作時,往往可以看到年輕的(共同)創辦人身旁會有位資深副總輔助,以便作出更深入的市場簡報;總之,「老少配」的搭檔組合,在國外的董事會中是很常見的。
去年有一個來自台灣大學的3D印表機團隊,在集資後一直找不到生產單位製造;那個貓臉辨識食盆最後難看收攤,也是最終無法量化生產的創意。這種在製程中發生的問題,如果有資深的生產技術主管幫忙,相信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但「老少配」的經營管理組合,在國內新創企業中卻很少看到。
更有甚者,有些新創公司的團隊完全是從學校直接走出來的;而且我也從社群媒體的發言中發現,新創圈對於「年過40」這種事是相當在意的(還是我的錯覺?)。也因為如此,我這個年齡層的產業人士,似乎也不常對新創事業發表任何意見。
今天那篇回應我的文章,其實原本我也沒有什麼意見;過去對於新創圈的一些看法,我一向也只跟朋友私下討論,因為「創業」本身沒有什麼好反對的;我的上一篇文章,也只是覺得對於某些點該講幾句話。這幾年來,我們(四五年級)常常被認為必須對台灣商業環境惡化負起責任,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資金不是唯一,說服力和執行力更重要
在我們這一輩的觀念裡(好吧,至少一部分人),創業就是自己的事;包括資金、團隊、財務、溝通這些能力,都是自己的事。不僅經營結果是自己的責任,過程中的募資、團隊、商業計畫等等,也都定義了自己當下的商場信譽、人脈多寡、以及財務管理的能力;而這些元素也都是影響日後成敗的關鍵。
如果只有創意,但缺乏這些事前的說服力和事後的執行力,即使拿到了初期資金,之後仍然可能需要面對許多金錢之外的障礙。這一點成立的話,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如果創業初期只是抱怨大企業不投資、政府不補助、外界不關愛,將來問題可能會出在哪裡了。
我相信,不同立場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有建設性的辯論是好的;但如果看到批評就覺得是在「酸」,那就辜負了我們貢獻經驗、希望後進們少走點辛苦路的原意了。
要「競合」,不要「零和」
商場上競爭在所難免,意見不同也是常事;但無論如何,理想的結果不是「零和」的結果,而是在「競合」之後每個人都能獲益。
寫了最近這兩篇文章之後,其實我心情是沈重的。看到許多年輕人找不到機會,我們當然也急;但看到有人急著抱怨中生代,而沒有回頭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說服力、執行力,那對我來說就不是「急」能形容的了,而是「難過」。我所知道能存活在今天、而且頗有成績的電子業者,當年都是一個小辦公室、幾個人,把助理當業務在用,一個一個客戶跑出來的。
當時沒有網路社群,頂多幾個同事或同業打打電話喝喝酒私下抱怨,第二天還是得乖乖出門跑業務,把事情做好最重要。現在有了網路社群,在電腦或手機前面就能彼此交流、互相鼓勵,這也是好事;然而一旦要把這些抱怨和呼籲公開出來,當然就有被公開「熱烈」討論的可能。
但請相信我,討論也好、批評也好,都是出於善意;而有些真正痛到骨裡的經驗,更可能是能給你溫暖的人所無法給你的。
站出來交流吧!
前一篇文章登出之後,我曾向Rocket Café編輯部建議,想找個機會把一些認識的業界前輩找出來,跟目前正在從事新創、剛要起飛的年輕人們對談一下。真的,不是要「教訓」,而是想把方法傳承下來。
但這兩天我對這個想法遲疑了;這些年輕朋友對於「四五年級業界經驗分享」會當作一寶,或者只是「老人說教」呢?
中生代並不想教訓人,而是想把台灣未來交到各位手上。
其實這些前輩們在「工業4.0」、中國產業接地氣、東南亞國協市場、歐美市場推廣、運動行銷、生技農產推廣都很有經驗;光是這幾個類別裡,我就知道有不少人、而且其中也有人願意出來分享;只是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願意聽?
這個想法我醞釀了至少兩三年。中生代真的不是想「教訓年輕人」,而是希望把台灣未來交到各位手上;但在我們把使用手冊跟武功秘笈交給你之前,也該先提點一下,在盤絲洞會碰到蜘蛛精、在火焰山得跟鐵扇公主借扇子才行。
各位絡繹不絕往西天取經的年輕人雖然路途不同、而且現在的交通工具可能當年還沒有;但分享個旅途經驗給各位、提一下哪裡有休息站可以看鯊魚,應該也不是惡意吧?然而好多年過去,二百五遇多了,加起來已經不止好幾個五百,所以最近我不太勸人、不太教人、也不太分享人脈了;因為Rocket Café的鼓勵和機會,這次提案就當作最後一次嘗試吧。
我希望能在近期內辦個「中生代與新生代對談」,思辨也好、交換意見也好,這種新舊衝擊的分享,應該比跟陌生人約飯局有意思吧?我能找來的對談人,絕對是在業界至少15至20年經驗的一級線上操盤手、而且都是從未上過媒體的隱形冠軍;如果有這種前輩,願意把他的經驗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佛心程度應該不下於給資金、給支持吧?
套句我民間好友、也是某外商高官的名言:「你又不是他爸,管這麼多」(而且今天跟他吃飯又被唸這句);但好吧,就當作是為台灣做一件有用的事情,如何?
各位中年人,今天沒去踢正步的,咱們來幹點正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