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觀察:為何Fintech是大勢所趨/裴有恆
筆者在今年接到很多「Fintech」(金融服務相關的網路科技)課程的邀約,感受到金融機構對於「Fintech」想要了解的急迫性;當然,這也多虧去年(2015年)前金管會主委曾明宗的大力推薦。不過,對台灣而言,現在不做,接下來受到的衝擊會更大。
Fintech的潮流從歐美和中國兩個方向燒向台灣,我們會聽到:「摩根史丹利現在有1/3的僱員是ICT(資訊與通訊技術)人員」、「美國的銀行分行年年減少」、「支付寶在台灣連全家(超商)、夜市都可以用」、「有三千五百家商家已經可以用支付寶支付了」等等消息。
我自己就有親身經驗,手機上的招商銀行App,可以買基金、買朝朝盈,做很多事,好方便;上次去中國講課時,到住宿飯店附近的超市買東西,只收「支付寶」、「微信支付」和人民幣,連我的中國銀聯銀行卡都不收,就可以知道中國對這種第三方支付盛行的程度了。
而且聽中國的朋友講,現在電費、水費等費用都可以用支付寶付,超級方便的。可是,為什麼Fintech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40歲以下的人習慣網路購物
其實,這是因為有越來越多人習慣在網路上購物、習慣在社群上討論、習慣以口碑而不是廣告為主要購物參考、習慣重視買東西體驗;而這些習慣,對40歲以下的人很是正常,這點由2014年柯文哲與連勝文打台北市長選戰時,柯文哲靠網路與社群把網路族大部分的票吸走可知。
而對銀行,很多台灣的網路族不禁要問,「為什麼網路銀行不能提供24小時的服務?」、「為什麼網路銀行服務這麼少?」、「為什麼網路銀行一定要用IE這個連微軟都放棄的瀏覽器?」、「為什麼網路銀行那麼難用?」;很多銀行可能也會發現,自家銀行在社群中的評價並不是很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跟很多實體零售業一樣,他們沒發現世界變了,這群網路使用者太喜歡用網路,習慣在網路上消費、在網路上交友、在網路上看新聞;網路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了。
還有人開玩笑說,「現代人在馬斯洛的五層需要之下,還需要Wi-Fi。」這雖然是玩笑話,但從年輕人走在路上都滑手機,就可以看出移動通訊與智慧型手機造成的整個影響有多大。
「玉山銀行個金執行長陳嘉鐘表示,未來5~10年,恐怕只剩下老人會去銀行分行,銀行將面臨大轉型!」蘋果日報這則新聞,說明了Fintech的必然性。現在是40歲以下的人都在網路上購物;十年後,就是50歲以下了。
如果大家都在網路銀行購買金融商品,那實體分行為什麼還要這麼多呢?我承認對VIP和複雜商品而言,有人親自接待很重要;不過我也認為,十年後大概也只有這個原因會讓人想去實體銀行。而銀行競爭這麼激烈,誰能給顧客比其他銀行好的體驗,誰就能贏得客戶。而網路銀行和社群口碑,更是體驗中很重要的一環,透過Fintech,才有機會把這環體驗好好建立。
結論
Fintech的浪潮在台灣已經展開;其實,台灣已經比歐美中國都晚了。
透過網路購物及社群的風潮,是造成Fintech影響越來越大與迫切的主因。
未來5~10年,恐怕只剩下老人會去銀行分行;使用Fintech強化體驗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