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仲介平台在市場上的問題/Tonyq Wang
說到求職面試的事情,對在人力仲介平台工作的朋友可能有點抱歉,但我覺得現在許多這類平台的問題,是往往在破壞求職者跟資方的互信。
筆者 2012 年時曾經在 104 平台刊登過履歷,當時其實也不缺工作;不過我開 104 收到 15 個我後來去面試過的工作機會邀請,但在 Facebook 上卻收到了 20 個工作機會邀請。
2012 年我已經開始組織社群之後,我的名氣跟技能已經不能算是小了。當時本來是想體驗一下 104 的環境如何,瞭解「一般人」的情況有多艱難,當時接到很多垃圾職缺來找我。後來我就再也不信任上面的職缺了。當時的紀錄在這裡,不是那麼針對 104,但大家應該可以從記錄中看出影子。
人力仲介的不擇手段
如果是垃圾職缺,理論上當然是資方問題比較大。而人力平台在這類案例之中,為了賺錢而成為幫兇的手段有:
不顧一切的低品質推薦跟低品質媒合
不致力於減少勞資雙方的核心爭議媒合,導致大家還是要上演一次「去面試之後,才發現雙方完全不適合」,而不能事先篩選。導致雙方不斷的信任斷裂。
勞方抱怨自己請假跟舟車勞頓去面試,資方抱怨勞方完全不耐壓跟愛抱怨是草莓族,但這些事情完全都是人力平台該好好處理的。
這種法定的檯面上和檯面下界線,是導致勞資關係非常不和諧的一個重點;人力媒合平台不可能不清楚這種檯面下的問題,但它們並沒有那個膽量去徹底解決。
不解決就算了,為了討好付錢的資方,平台還只能用盡一切手段製造資訊不對稱來「欺騙」求職者,作為一個求職者,我當然不信任這樣的平台。
以增加資訊落差為工具
任何仲介賺的都是資訊落差,只是良質和惡質的比例多少而已;如果用了反而增加落差,那就是病態市場。
人力平台如果沒有「資方」以外的獲利來源,或者是在這種「資訊不對稱」還能繼續運作的機制下,是不會想去改變的;我也不覺得他們有動力去改變,但如此一來,平台就注定會往「求職者的敵人」方向走了。
我明白 104 在賺什麼錢,特別是近年來他們有一部分轉型成派遣來獲得營收,連我自己都曾經是 104 派遣雇用的人,所以就更讓人明白了。
其實任何仲介賺的都是資訊落差,只是良質和惡質的比例多少而已;但是理論上應該是致力讓那個落差掌握在自己手上,藉由自己提供相對減少落差的服務來賺錢,而不是增加落差。
如果人們用了服務之後反而是增加落差、而且仲介還能賺錢,那就是病態市場了;事實上 104 早期還有助於減少落差,後期在我們這個產業就慢慢失去競爭力了。
進步的停滯與機會
104 現在其實是應該分拆領域,例如在高價值的人力市場,以收更高佣金的方式來跟獵人頭公司(Head hunter)競爭;不過他看起來就是專注於低價或特殊領域,改做派遣,但他又吃他不該吃的市場。
是說,誰會把自己到手的市場吐出來呢?
如果他們能扮演類似 LinkedIn 的角色,做一些技能推薦和歷史分析之類的服務,那也是好事一件;或許可以走精緻副品牌,走跨國發展的路線。如果因為有現在的成就而自滿,進步就停滯了。
賺錢並不是罪惡,但如果獲利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而不是改變它,那就不對了;「賺錢沒有關係,但不要只剩賺錢」是我對於商業事務的核心座右銘。如果企業卡在結構上的位置,但卻造成大家的痛苦,我就不得不加以批評了。
而我的意見跟經驗,正好就是人力平台往往成為破壞勞資關係共犯的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