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費解的MacBook Pro(以及Apple的說故事能力)/Jean-Louis Gassée
長久以來,Apple一直都以一流的說故事技巧和領先業界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著稱;但最近新款MacBook Pro上市之後所顯示的種種問題,不由得令人對他們在這方面的表現、甚至已經日漸衰老的企業文化感到憂心。
在今年10月27日的MacBook Pro產品發表會中(請參閱影片),首先展示的是為有行動或感知障礙的人士所設計的輔助使用功能,這個部分可能多數人興趣都不太大;接下來的則是一些產品更新訊息,包括iPhone 7+的景深(Portrait)模式、以及Apple TV等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kp__bUoNaw
MacBook Pro的介紹在大約25分30秒時開始,大約進行了一個小時。新的款式除了造型更纖薄之外,也配備了速度更快的Intel處理器、更大的觸控板、經過改進的鍵盤、更好的揚聲器、以及更清晰鮮明的螢幕等等。
除了這些「理所當然」的升級之外,還有兩項真正的新設計:位於原本功能鍵位置的「Touch Bar」觸控條,以及位於電源按鈕上、用於確保登入系統和使用Apple Pay線上交易安全的「Touch ID」指紋感應辨識功能。
Apple的軟體大總管Craig Federighi在影片的38分50秒時介紹了Touch Bar、並且展示了如何利用它來讓Logic Pro、Photoshop、DJ Pro、以及Microsoft Office等軟體用起來更順手;最後則是宣布價格、再介紹一次全系列的Mac筆記型電腦產品,然後告訴大家馬上訂購、二到三週之後可以取貨。
問題在哪裡?
新的MacBook Pro一發表,馬上就有人批評它的規格「不夠Pro」,尤其是記憶容量最大只能到16GB更是令「專業人士」相當不滿:有些人就指出,連微軟的新款Surface Book都有這個容量,更不用說很可能跑不動Photoshop或Logic Pro這類專業工具。
而Apple的行銷副總裁Phil Schiller則指出,在權衡主機板設計和電池壽命等因素之後,這樣的記憶容量其實是相當合理的。
另外一個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則是新的MacBook Pro太依賴各種各樣的介面轉接器。如同過去一段時間陸續推出的其他新機種,MacBook Pro上的介面接口越來越少;這次拿掉的包括USB、SD卡插槽、HDMI、連接顯示器和儲存設備的Thunderbolt介面,甚至連深受喜愛的MagSafe磁性充電介面都不見了,而全部改用USB Type-C介面來取代。
新的設計也有它的好處:只要透過新的小型USB介面,就可以同時連結高速儲存設備、顯示器、以及電源,用同一種訊號線就能一次解決;然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則是無法直接使用舊款的儲存設備和顯示器。
如果要使用這些「舊介面」設備,使用者必須購買各式各樣的轉接器,來將舊的介面轉換成新的USB Type-C規格。或許有些人覺得這不是問題,但確實有些花大錢買了新款MacBook Pro的人,必須同時帶著一整包轉接器出門才能做事。
為了緩和大家的抗議,Apple降低了部分轉接器的價格,同時官網上也開始銷售LG品牌的4K和5K解析度顯示器,以取代已經停產的Thunderbolt Cinema Display顯示器。
如果你不說實話,顧客和競爭對手都會很樂意幫你說。
雖然過去Apple在缺點方面很能自圓其說,但對於這次的「記憶體上限」和「設備接不上」兩件事,卻看不到他們好好給個大家普遍接受的說法,而只能試著用各種說明、再加上調降轉接器的價格來安撫用戶。
此外,饒富經驗的Apple主管也違反了「別讓顧客先發現產品問題」這條銷售業的鐵則;既然沒有任何產品是完美的,那麼發現問題時就以最快的速度,親自站出來告知顧客完整的真相。如果你不說,你的顧客(和競爭對手)都會很樂意幫你宣傳。
在發表會上自吹自擂MacBook Pro的這一個小時裡,花幾分鐘針對「記憶體限制」先幫潛在顧客打打預防針,絕對會有它的效果;如果可以很貼心的附上至少一個新USB介面轉接頭,不是很好嗎?
例如附上這個現在其實只賣NT$350的「USB-C轉舊款USB」轉接器,應該不會讓Apple太肉痛吧?
自己的預防針自己打
同樣的道理,Apple既然已經知道微軟會幾乎同時發表新的Surface平板產品,何妨也花一點時間說明一下為什麼不做觸控螢幕筆電?
雖然蘋果主管Craig Federighi在這段五分鐘的訪談中,解釋了如何以Touch Bar和感覺回應觸控板的觸控動作、加上直立的筆電螢幕來提供良好的操作體驗,但這段影片是在產品發表會之後才曝光的。
如果Apple能在發表會上就把這些想法說出來(甚至不必花到五分鐘),甚至有機會成為對抗微軟設計概念的攻勢,而不是只在發表會之後才被動補充說明。
大家都急著要
在交貨時間方面,雖然我們可以在發表會後馬上下單,但至少得等上兩三個禮拜才拿得到,而這兩三個禮拜很快又會變成四五個禮拜(而且還是在美國;筆者自己訂的全配版13吋MacBook Pro要到明年一月初才會交貨)。
如果是沒有Touch Bar的「舊款」機種,則是馬上有貨可以帶回家;以常識來判斷,或許是新款的供應鏈還有些問題。以Apple這樣供應鏈控管能力優異的公司而言,這個狀況頗為令人意外,而且一直延後供貨的AirPod無線耳機可能也有類似的情形。
同時,筆者也訂購了一部可以馬上交貨的新款21.5吋、4K解析度LG顯示器;它除了提供更大的螢幕空間之外,還可以幫手邊另外一部12吋MacBook充電。
來得太早
這部顯示器到貨的時間比預期的更早,但我在箱子裡卻找不到說明書;在幾次嘗試錯誤之後,終於找到它的4個USB Type-C埠之中,究竟哪一個可以一邊顯示MacBook的畫面、同時幫它充電。接好之後,它的顯示效果確實非常理想,甚至比手邊已經用了5年的Thunderbolt顯示器、以及用了3年的iMac螢幕更好。
但問題來了:它的漂亮畫面在我用外接的Magic Keyboard鍵盤打字時忽然消失了,必須掃一下Magic Trackpad觸控板才又出現;更糟的是,即使放一段時間不用,螢幕也不會進入睡眠狀態,但一開始打字它就睡著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查閱了LG.com網站、並且搜尋箱子上打的型號「22MD4KA」,但找不到任何資訊,他們自己也不認得這個產品;查了Apple的支援網站,也找不到東西。最後不得已,只好黯然退貨(附註:後來LG網站上提供了手冊檔案、以及軟體工具下載)。
至於27吋的5K解析度LG顯示器,則是「12月供貨」(筆者註:截至11日為止還買不到);等到開始供貨的時候,我會幫從事建築設計工作的太太買一部,相信這款螢幕更大的運用空間會對她很有幫助。
不要緊的小狀況
正當我退掉等了一個月還沒拿到的13吋MacBook Pro時,卻不小心在附近的蘋果店看到有15吋、16GB記憶體、512GB SSD的現貨,於是就上網訂了一部、並且在午休時間去拿。
拿到之後,我用系統轉移輔助程式(Migration Assistant)將原本12吋MacBook的資料複製上去;一切都還順暢,只碰到一個問題:「Pages」文書處理軟體在螢幕底部dock上的圖像沒有出現,只有一個問號。
不過這個問題不大,只要確認Pages軟體本身還在,把dock上的問號刪掉,然後重新執行一次Pages就行了。
電池壽命有待調校
至於電池壽命,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跟原本的12吋MacBook相比,15吋新機的耗電速度太快了。打開系統的活動監視器(Activity Monitor)來觀察,電池壽命遠遠不及廣告中宣稱的「10個小時」,個人使用的實際表現是不到5個小時。
在此提供筆者個人的使用習慣作為參考:跟大多數人差不多,最常用的軟體包括常見的Safari、Pages、Mail、Tweetbot等等,沒有使用特別耗電的多媒體製作之類工具。
連續使用幾天觀察下來,大致上結果都是一樣,在4到5個小時之間:
以同樣的條件來測試12吋MacBook,結果則是:
為了比較起見,筆者也在「舊款」的2015年MacBook Pro上做了相同的觀察:
當我拿新款的15吋MacBook Pro去退貨時,店員看起來好像並沒有因此不開心、而且一點都沒有驚訝的樣子;同時我也取消了原本預定用來取代我太太手上MacBook Air的13吋機種訂單。
因為,如果電池壽命只有不到5個小時,實用性恐怕會大打折扣,而且在處理器速度更快、而且電池更小的13吋機種上問題更大。在網路上查了一下,發現被這個電池問題困擾的人好像還不少。
有位專家告訴我,或許這個耗電問題是可以透過軟體更新解決的。確實,大多數筆記型電腦都必須靠調校軟體,來盡可能延長電池壽命。針對新機種的新款處理器和其他硬體,相關的macOS可能還需要幾個小版本更新,才能讓MacBook Pro達到應有的7至8小時「實際壽命」。
總而言之
因為新款MacBook無論在規格上和展示上都相當誘人,所以一旦開始大量供貨,相信也會成為暢銷機種;但是對於Apple何以在發表這款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的重要後繼機種時,仍留下那麼多問題沒有解決和說明,說實在話,我也覺得十分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