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公司面對網路浪潮──奧地利老牌企業的經驗/程天縱
在2月14日發表的〈亞洲製造移回歐美真的好嗎?這裡有些不一樣的看法〉這篇文章中,我談到先前參加了一場由奧地利薩爾斯堡大學主辦、十分特殊的物聯網(IoT)論壇。在這三天會議中,我參加了三個論壇、參觀了當地一家工廠、也接受了當地電台的採訪。
這篇文章將和大家分享一下,主辦單位為我們安排參觀工廠時的所見所聞。這個工廠(Palfinger)位於奧德邊界,風景非常優美;1965年的著名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就是在這附近的大草原拍攝的。
Palfinger的歷史
總部設於奧地利薩爾斯堡的Palfinger成立於1932年,成立之初只是一個鉗工工廠;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液壓起重、裝卸、搬運設備製造商。該集團在維也納證交所上市,歐美亞三地都設有生產組裝廠房,在全球五大洲設有四千五百多個經銷維修點;其中九成以上的產品行銷世界一百三十多國。
Palfinger的主要產品,是曲臂伸縮式積載型起重機;該公司不但在這個領域技術超前,也是全球超過三成的市占率龍頭;另外,Palfinger也是貨斗升降設備、木材起重機、回收起重機、以及貨櫃搬運系統的全球最大製造商。
Palfinger Railway擁有高科技的鐵路專業設備和橋樑檢測設備,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和市占率稱霸全歐;另外還有農業機械、半拖車、和升降尾門,產品線十分齊全。Palfinger集團併購NDM(Davit起重機)之後,配合自有的海上與風力系統,也進軍了船用起重機市場。
該公司2015年總營收超過十億歐元,每年再以營收的2.5%投入研發,以便鞏固技術領導地位;此外,Palfinger也不斷擴張版圖,尤其是亞洲與美洲。其中的中國市場是第一優先,短期來看甚至可能成為最大的單一市場。
該公司的另一個焦點在印度,因為這裡的起重機市場發展潛力幾乎無限。同時,Palfinger在南美洲也成長迅速,尤其是巴西、智利兩國;北美洲也後市看俏,前幾年已有併購案。
該公司也持續投資海上和離岸風力發電設備;這方面在越南的機會非常大,也是往亞洲國際化的一項重點。
近一世紀的發展
有趣的是,我過去服務的兩家美國跨國公司,分別是成立於1939年的惠普,成立於1930年的德州儀器,再加上Palfinger這家奧地利公司,都是在1930年代成立的公司。
德州儀器成立於美國德州,成立之初的產品是石油探勘儀器;惠普公司成立於美國加州矽谷,成立之初的主要產品是電子測試儀器。由於美國在電子高科技方面的快速發展,所以德州儀器和惠普這兩家公司,都蠻早就分別開始了產品的多元化。
仔細看看德州儀器和惠普這兩家公司做過的產品,有90%以上都是相同的:它們分別都從儀器開始,再進入國防軍工和電腦業,而且也都做過迷你電腦、工作站、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以及軟體開發等等。
更巧的是,兩家都曾經推出過手錶型計算機,還有至今仍然在銷售的專業用手持式計算機。德州儀器的科學計算機,是美國中小學課程指定的必備上課用具;而惠普出品的財務計算機,則是財務專業人士幾乎人手一部的工具。
之後,這兩家公司也分別都進入了半導體產品的領域。惠普比較偏重於砷化鎵(GaAs)三五族的半導體產品,德州儀器則比較偏向於以矽(Si)為基礎的半導體產品。
這兩家公司都一樣,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明星產品出來拯救公司,不僅讓公司度過難關,並且更加快速壯大。發展至今,德州儀器已經成為一個半導體產品為主的公司;而惠普公司經過幾次的分拆,至今已經是一個以印表機和電腦為主的跨國企業了。
Palfinger的「工業4.0」
Palfinger一直身處於歐洲,高科技的演變和風潮似乎沒有影響到公司發展,因此一直停留在機械行業,85年來始終如一,唯一的產品就是起重機和吊車。在這個領域裡,他們也發展成為台灣所謂的「隱形冠軍」:產品行銷全球,市場佔有率高達三成。
再來看看他們的年營業額,做個比較:Palfinger大約是十億美元等級,德州儀器則落在百億美元等級,惠普則是千億美元等級。
Palfinger彷彿偏安一隅,沒有受到過去半世紀高科技浪潮的衝擊,平穩的待在起重機產業裡;但是隨著網路浪潮的來襲,物聯網的趨勢喊得震天價響,再加上隔鄰德國不斷鼓吹工業4.0,Palfinger感受到這股顛覆的力量,再也按捺不住了。
在我們參觀工廠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非常大的組裝工廠。起重機產品都是幾十噸的龐然大物,因此這個工廠裡的零件都是以百公斤或以噸計,需要高空吊車來調動。整個工廠也就十來個工人在工作,但每一個都是老師傅,一輩子就是幹這個行業的。
廠長跟我們介紹,他們這個組裝廠也已經展開「工業4.0」的計劃,將投資數百萬歐元,建立自己的無人搬運車體系,連線到他們的生產管理和原物料管理系統。我忍不住好奇的問廠長,他們每天搬運幾次這些龐大的零組件?廠長說大約兩三次吧,每天也不會超過二十個。
於是我又問廠長,這套投資數百萬歐元的無人搬運車系統,每天的使用率應該很低?大部分的時間可能都沒有在使用?廠長回答說,應該是。
我又問,有沒有算過投資報酬率?廠長說,這個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為了工業4.0而做工業4.0」的例子,對公司有沒有任何效益和好處,似乎沒有人關心。
Palfinger的物聯網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公司為「物聯網」而做的一些項目和計劃。他們在起重機和各種吊車的吊臂上,裝設了很多的傳感器(Sensor),然後在起重機基座裝了樹莓派(Raspberry Pi)來做訊號蒐集和計算處理;接著設計了一款雙手操作的遙控指揮器,有點像電動遊戲使用的遙控器,然後再用Wi-Fi和樹莓派連結。
透過Wi-Fi,所有的數據和控制參數都會傳送到公司的私有雲,建立起用戶使用產品的大資料庫;透過數據分析,可以給用戶產品更新、升級、維修等等的建議。
對於這些新項目的發展,我感覺非常振奮;偏安在高科技浪潮之外85年、屬於傳統產業的Palfinger,終於也加入「物聯網」的行列了。
互聯網所及之處,傳統產業無不披靡。
傳產翻新的衝擊
在討論當中,我也發現了在「企業體制內創新」時所產生的文化衝突和挑戰:原來雇用的員工,大部分都在公司服務多年,屬於機械工業黑手級的中、老年技術工人;但是參與工業4.0和物聯網計畫的,大部分是從外面招聘、比較年輕的電子工程師和電腦軟體程式師。
傳統產業受到高科技浪潮的衝擊不可避免,一定要想辦法轉型。
這些年輕工程師在奧地利非常難找,因此薪資也比傳統的機械黑手要高很多;但可以想像的,這個不到十個人的小部門,身處於這家百年老店內,日子並不好過。他們的加入對原有薪資制度造成了衝擊,他們的工作方法也形成了文化上的衝突,因此受到了老員工的排擠,工作推展得不是很順利。
同樣的情況會發生在所有的傳統產業裡,受到高科技浪潮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傳統產業一定要想辦法轉型,不管是產品、技術、營運模式等等,都會受到網路浪潮的衝擊。
但是在體制內創新,就不可避免的會面臨這些世代交替和衝突問題;或許外包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之一,這樣做也可以為創客帶來創新創業的商機。
歐美的傳統產業已經動起來了,台灣的傳統產業還可以繼續沈睡不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