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創業與創新創業:兩代創業人如何相互理解、共創新局/洪聖倫
最近朋友的團隊到國外參加簡報後,回台寫了篇心得,立刻引起兩個不同世代的創業人彼此針鋒相對,唇槍舌戰好不熱烈。在筆者看來,這其實是存在已久的矛盾。筆者身為一個經常游走在「傳統創業」與「創新創業」[footnote]本文「創新創業」係以「網路產業」為主要出發觀點。[/footnote]兩端的工作者而言,深知彼此對創業的價值觀本來就完全不同。
歌手那英有一首成名曲叫〈白天不懂夜的黑〉,歌詞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白天和黑夜只交替沒交換 無法想像對方的世界 我們仍堅持各自等在原地 把彼此站成兩個世界
如同「白天和黑夜只交替沒交換」這句歌詞一般,兩代創業人鮮少有「資源交換」的合作模式,真的就是各做各的,然後在不理解的情況下相互批判。而「無法想像對方的世界」這句歌詞,大概就是「傳統創業」與「創新創業」此刻最貼切的互動寫照,都是用想像的,甚至是無法想像,不願想像,當然也就缺乏溝通的機會。
傳統創業與新創創業:價值觀的對立
傳統和創新兩種創業者的價值觀縱使不同,按理講也不是不能和平相處;只是到目前為止雙方一直沒有直接的對話平台,也沒有太多機會頻繁對話。既有產業的大老們看不見或不太看得起創新創業圈的團隊,這樣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彼此之間的刻板印象與誤解就因此越來越深。
平心而論,兩個不同領域的人,在自己的產業內以自己熟悉的價值觀從事經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如果要把創新創業的觀念帶到傳統創業去,往往就會招致「不負責任,只想拿別人錢去燒」、「要看到實際的東西才對,網路不踏實」、「你這也能算創業?根本只是小打小鬧」之類的批評。
反之,如果把傳統創業的觀念帶到創新創業領域去,諸如「什麼落後的法規管制?人家都上太空了我們還在殺豬公」、「你只會看錢,你知道什麼是品牌?流量?」、「你除了cost down之外還會幹嘛?」之類的質疑也層出不窮。
對傳統創業者來說,創新創業的團隊就是不腳踏實地的孩子;對創新創業者而言,傳統創業的老闆就是現實勢利的老頑固。
雖然都叫「創業」,但這兩者的思維落差實在太巨大了。彼此老死不相往來的話,或許還能相安無事,但壞就壞在創新創業團隊確實不像傳統創業的老闆,多半累積了幾十年的經驗、資源、人脈、資金;當新創團隊必須開口向這些老闆募資或請求協助時,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就會凸顯出來:
「我給你這筆錢可以佔多少%股權?」 「蛤?給你100萬只能佔5%?你有沒有搞錯?」 「你哪時候才可以有穩定的現金流?」 「不然這樣,我借給你,你有抵押品嗎?」 「搞網路,又不用買什麼實體資產,還可以經營到賠錢?」 「說實在的,你們就是撐不起GDP嘛,小打小鬧要幹嘛?能賺多少錢?能養多少人?」 「台灣不適合搞網路,你們要不要考慮轉行?」 「腳踏實地一點,去做點看得見的東西好嗎?」 「我有單,可以轉給你們呀,代工又沒什麼不好」 「製造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掌握這個優勢立足全球」
創新與傳統創業者的對話困難,不只造成資源無法流動,傳統產業也難以升級。
上述每一句話,我都曾在不同場合聽見過。想當然爾,只要一出現這些話,真正的對話自然無法開始。這造成的惡果就是傳統創業的資源與智慧無法流入創新創業圈,而創新創業圈的創新與新知也進不了傳統創業圈。前者造成了資源的不流動,而後者造成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困難。
大家都有道理,但卻不願意坐下來聽聽彼此的想法;縱然有少許交流互動,仍然難以形成具體的合作成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者相持不下,正是此刻台灣總體創業領域面臨的一大問題。
傳統創業與新創創業:本質大不同
要傳統創業的前輩們擺脫既有的經商思維,本來就不容易。試想他們與市場與競爭對手奮戰了數十年,繳的學費沒有上億也有數千萬;要他們立即放棄既有觀念,去接納創新創業如此高風險、看似毫無章法、難以預料何時賺錢的創業價值,豈是易事?這些老闆們花在機器設備和廠房上的投資都是以億元為單位,若不苛刻地估算現金流量,只要一次判斷錯誤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巨大危機。所以,當他們以極端保守的風險意識來評斷網路投資時,也是其來有自。
反過來說,網路生意也確實不像傳統生意那樣處處存有商機,去做就能賺錢。網路創業始終都是「先圈地,後盈利」。若不先燒錢把羊群圈起來,根本沒有足夠的規模去剪羊毛賣錢,更別想要找到豬來買單。很多傳統老闆都以為做網路生意不需要很多錢,這其實是不正確的。網路新創事業或許剛起步時不太需要錢,但如果開始要像火箭發射一樣衝流量、衝會員、衝下載的時候,燒錢的速度往往會讓這些老闆們難以想像。
當務之急:促進兩種創業家的交流與合作
筆者在中部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資源與合作,從2015年5月開始每個月舉辦「IDEAX跨域創新論壇」,完全免費,就是為了開啟「跨領域、跨專業、跨世代」的對話。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12場論壇與1場大型年會,線上線下已經累積超過萬人參與;然而跨領域、跨專業或許容易辦到,跨世代交流就真的不容易。筆者多次邀請產業大老跟年輕人同台,不是被拒絕,再不就是沒時間出席;真的很不容易。
我知道年輕人說話難免比較衝,想法也未必全面而成熟,但年輕人在創新創業領域裡確實有許多很有意思的想法,相當值得長者參考。事實上筆者在最近這一兩年經常擔任各類創業比賽評審或業師,深感台灣整體創新創業的素質年年都在進步,這又以我參與的FITI計畫[footnote]國科會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ootnote]最為明顯:一方面主辦單位十分用心努力;二方面網路快速傳遞了美國與中國等較為豐富而先進的創新創業經驗與思維,影響了台灣的年輕人;三方面則是國內創業風氣由官方與民間不斷推進,舉辦大大小小活動,社群聚會,創業策展,致使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我想這每一個環節,都是點點滴滴的積累,非常值得傳統創業圈的老闆、前輩們來認識。
創業環境諸多問題,需要大家合作方能逐步改善。
總的來說,兩種創業者各自有自己的產業經驗和不同的價值觀,而創業本來也無所謂對錯;只是當溝通機會不多,交流平台又缺乏的情況下,資源自然難以流動。每當有一方抱怨的時候,另一方就會批評。筆者覺得或許雙方都太過本位主義,而忽略了彼此的差異。
當然,筆者還是要奉勸年輕人,關於創業這件事,真的沒有人有義務幫你;若你感覺自己孤軍奮戰,對,這就是常態,而且不是只有你如此,大多數創業者都是如此。要嘛你接受這樣的現況,自己想辦法突破,要嘛就放棄,安分找個工作即可。創業的大環境會不會變好,不是單一個體或官方單位一己之力可以做到的,需要更多人、更多共識、更多時間,凝聚更多資源,方能逐步改善。
在大環境沒有改善前,如果你仍舊踏上創業之路,那就請正視台灣這樣的現況,用最務實的態度去面對你的問題。天使很少,但魔鬼很多;環境中的挑戰、挫折永遠不嫌少、豺狼虎豹更是不可勝數,這就是創業者必須面對的宿命,也是每一位創業人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課題。
期許台灣創新創業環境一天天更好,每一點小小的改善,都是在推動正向的循環。進步的腳步或許不夠快,或許未臻完美,但只要能一點一點變好,台灣的新創產業終究值得期待。